首页 理论教育 真实朴实厚实

真实朴实厚实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6月12日起,《宁波日报》对林萍捐肝救助同村女孩徐洁的感人事迹,做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在采写林萍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还原林萍的真实面貌。事实证明,这些来自生活、朴实得近似于口语的对话和实实在在的细节,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了林萍的个性、思想和情感。以厚实内容解读典型人物成长环境林萍的义举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有厚实的思想基础的。林萍的成长离不开其生长的社会环境。
真实朴实厚实_关于《宁波日报》林萍捐肝救女孩事迹报道的一点体会_转型中的传媒——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与思考( 一)

◎袁素琴 张 鹤[1]

林萍捐肝救助女孩这组典型报道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和反响,从业务上总结,我们认为主要是较好地遵循和体现了“真实、朴实、厚实”这一新闻的本质规律。

2009年6月12日起,《宁波日报》对林萍捐肝救助同村女孩徐洁的感人事迹,做了全面、深入的报道。10天时间先后发表长篇人物通讯《跨越血缘的人间大爱——记捐肝救助同村女孩的林萍》、评论《爱的最高境界》,以及一系列后续报道;开辟了“林萍壮举感动与回响”专栏,报道社会各界学习林萍事迹和精神的情况;组织了评论专版和理论专题,以引导舆论、升华主题。整个报道发消息、通讯、评论、理论文章、照片等30余篇,形成强大的舆论阵势,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赢得各界的一致好评。

宁波市委宣传部通过《新闻宣传与管理》刊发读者反应,充分肯定这是一次成功的典型宣传:“在选题策划上把握时代需求,在采访组织上贴近实际生活,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人文关怀,既强调正确,又力求有效,增强了典型报道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引导力。”浙江省新闻出版局专门编发了“专题阅评”,对此报道作出了充分肯定,省委宣传部主管领导批示:“《宁波日报》做大做深林萍捐肝救人典型的成功经验,值得省级媒体学习借鉴。”

这组典型报道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和反响,从业务上总结,我们认为主要是较好地遵循和体现了“真实、朴实、厚实”这一新闻的本质规律。

以事实说话,还原典型人物心路历程

真实是新闻的灵魂,不真实是新闻的死穴。尤其是在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获取十分便捷的现实情况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更得有清醒的认识和扎实的作风作保证。

在采访林萍事迹之前,宁波几家都市报已经做了一些报道,有关部门提供的关于林萍的文字资料有六七万字。也就是说,凭借这些资料,写一篇几千字的通讯已不成问题。但是我们坚持继续深入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

经过三天的采访,与主人翁林萍多次面对面谈心,我们不仅收集到不少现成资料中所没有的人物故事,还对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中一些有价值的细节一一作了核实。结果发现,有些细节看上去很生动,事实上却并不存在。比如,资料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林萍手术后当晚给她的领导发了一个短信,说自己比女孩早一步完成手术,祈祷孩子手术能够顺利。这是能说明林萍“只想着别人”的一个好细节。然而,当我们向林萍和她的领导核实时,都说没有这回事。事实上,手术之后进入监护病房的病人,什么东西也不能带进去,何况手机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作者容易有意无意把人物写成“高、大、全”的“完人”,结果读者反而不相信。在采写林萍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还原林萍的真实面貌。林萍捐肝的起因,其实就是跟着丈夫到医院看小徐洁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我也是O型血,有什么需要,我可以帮忙。当徐洁的姨妈打电话给林萍,希望她到上海做捐肝配对试验时,她“迟疑”过,但很快答应了。手术前,医生向她介绍的捐肝的后果比她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时,林萍哭了,打电话给丈夫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支持,最后坚定地对丈夫说:“我不能犹豫,这对孩子太残忍了。”把林萍“随口说”、“迟疑”、“哭”、“犹豫”这些心理活动写到通讯里,真实地反映出林萍是一个平凡的人。虽有迟疑、犹豫,但想到小徐洁生命危在旦夕时,她又坚定了,反映出林萍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利他精神。有读者评论说,报道把这些都写出来,倒是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林萍,使读者感到她平凡之中的不平凡,普通之中的不普通。

朴实,描写先进人物性格特点

写人物典型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条是看是否表现了该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得越鲜明,社会效果就越好。我们采访时发现,林萍是一个十分朴实的人,悠悠地谈着自己捐肝的过程,很少有感情起伏,更没什么豪言壮语,就像在谈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林萍确实在多个场合说过,她不过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小事”。

面对这样一位典型,该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述?通过采访,我们达成了共识。鉴于以前常有人物通讯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辞藻,却造成读者对所报道人物不信任的教训,考虑到林萍又是这么一个朴实无华的普通人,我们确定用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口语式的对话、真实的细节,向读者介绍一位平民英雄。尽管我们对林萍的故事和她的为人有很多感受,但为了避免冲淡主人翁形象,尽量减少记者本身的感情抒发。其实,比起林萍事迹显示出来的光彩,我们的感受显得苍白无力。

在整个报道中,朴实的语言贯穿始终,如“让我试试”、“应该救她”,林萍是个“热心肠”、“好人”等。报道同时运用了大量对话。在主题稿通讯中,我们借用林萍自己和她邻居说过的三句话作为小标题:“我不能犹豫,这对孩子太残忍了”、“我心里放不下的,还是小徐洁”、“别人的事比自己的事还上心”。当听说徐洁的血型是O型血时,林萍脱口而出:“我也是O型血,有什么需要,我可以帮忙。”当林萍丈夫发短信给林萍:“现在,如果抛开外界的压力,你还愿意做这件事吗?”林萍回复:“我只是觉得孩子很可怜,应该救她。”当林萍的事迹感动社会,有关领导去看望她时,她说:“我只似乎做了一件该做的事情,却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这种心情……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等等。

事实证明,这些来自生活、朴实得近似于口语的对话和实实在在的细节,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了林萍的个性、思想和情感。有读者评报说,通讯用朴素的语言写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心人士的典型,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以厚实内容解读典型人物成长环境

林萍的义举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有厚实的思想基础的。林萍的成长离不开其生长的社会环境。在主要报道林萍捐肝事迹的同时,我们对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她周围的许许多多民间好人,也作了详细报道,使先进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出现的理由更为可信,新闻的主题也得以升华。

采访林萍后,我们还采访了她的丈夫、女儿、婆婆、父亲、母亲、同事、好友、邻居……渐渐地,林萍的形象清晰起来。在丈夫眼中她是个不折不扣的“热心肠”,婆婆眼中是个“好人”,父母眼中是“顶梁柱”,年轻同事眼中是“林萍阿姨”,同学圈里是“滥好人”,邻居说她“别人的事比自己的事还上心”……

采访中,我们发现,林萍周围有太多的好人。没有丈夫的支持和理解,林萍捐肝的义举不一定能完成;婆婆开始反对林萍捐肝,但知道林萍捐肝后,炖好鸽子汤急切地等着媳妇回家;林萍一位朋友也曾想去捐肝,因为做过胆切除手术,只得作罢;徐洁的表舅婆在林萍和徐洁住院期间,一直为她们送菜送饭;社会各界知道林萍捐肝后,以各种方式关心着林萍和徐洁。我们认为,这就是林萍生长的社会环境:一个民风淳朴、有助人为乐传统的“爱心城市”,一批受中华民族美德熏陶的平民百姓。是这块肥沃的土壤,培育了林萍。于是我们在刊发主题稿通讯后,又刊发了《成就大爱的土壤——再记无偿捐肝救助女孩的林萍》、《爱的赞歌在延续》两篇通讯稿和时评《民间有太多的好人》,对林萍的行为作了更加深入的诠释。

厚实还表现在报道形式多样上。不仅有通讯、消息、照片、QQ互动,还有评论引导,理论文章对主题的论述。评论《爱的最高境界》对林萍义举是一时冲动还是有深厚的思想基础,是偶然还是必然等方面作了深入阐述,具有说服力。几位专家的文章提出培养同情心及学习林萍的现实意义等观点。这些新闻手段,扩大了典型的影响,深化了报道主题,增强了典型报道的感染力和引导力。

【注释】

[1]作者简介:袁素琴,《宁波日报》生活周刊部主任,高级编辑。从事新闻采编近30年,作品多次获得省市好新闻奖。
张鹤,高级编辑。1990年至2002年1月,在《河北经济日报》工作。2002年2月至2009年8月,在《宁波日报》财贸部工作。2009年9月调入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总编室。先后有《厂务公开出效益》、《跨越血缘的人间大爱》等15件作品获得全国、省市新闻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