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你需要有所了解

传染病,你需要有所了解

时间:2022-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多数大医院的传染病科已经改名为感染科。例如流感、甲肝、手足口病等属于急性传染病;结核病、乙肝、艾滋病等属于慢性传染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染病的总发病率不断下降。传染病严重阻碍了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历史上,曾经把传染病大流行称为瘟疫。如果接触了能引起传染病的生物,就可能得传染病。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寄生虫,被称为病原体。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条件致病病原体,或称条件致病菌。

(一)传染病,你需要有所了解

1.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或者寄生虫侵入人体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是它的4个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后能产生免疫力。即所有传染病都因感染了病原体(病原微生物或者寄生虫)引起;感染了传染病的人都可以把所感染的传染病传给他人;所有传染病的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中(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人体感染传染病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所感染病原体的免疫力。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不断加深,许多学者提出应当把传染病改称为感染性疾病。目前,多数大医院的传染病科已经改名为感染科。

2.有哪些传染病?

按照流行情况和对人类危害的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2种;乙类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6种;丙类传染病包括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种。共39种。

按照病原体的类别分类,传染病可以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其他传染病等。

按照传播特征分类,传染病可以分为接触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空气传播、经生物媒介传播、围生期传播(即垂直传播)、医院传播等。

按照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可以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其他传染病等。本书对传染病的分类方法,采用按照传播途径分类。

按照从感染到病情发展分类,传染病可以分为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病等。例如流感、甲肝、手足口病等属于急性传染病;结核病、乙肝、艾滋病等属于慢性传染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染病的总发病率不断下降。最近10年,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前10位传染病一直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麻疹、伤寒及副伤寒、梅毒、出血热、疟疾、猩红热,这10种传染病报告发病病例数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95%以上。

3.传染病有哪些危害?

传染病严重阻碍了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历史上,曾经把传染病大流行称为瘟疫。古代世界,大约有60%的人受天花威胁,约有1/4的人因感染天花而死。1346~1350年,鼠疫(当时称黑死病)导致欧洲近一半人死亡。1918~1919年发生的世界流感流行,引起4000万以上的人死亡;1967年初我国发生的流脑流行,发病300万人以上,死亡16.4万人。1988年我国的甲肝暴发流行,仅上海市就发病32万人,尽管对该病已具备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以甲肝为直接原因死亡的仍有31人,以至于相当一段时间,国际人员往来和商品进出口几乎中断,经济损失巨大。

随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抗生素的运用和疫苗接种的推广,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明显降低,烈性传染病天花已经绝迹,传染病已经从我国居民死因的第一位下降为第八位左右。但是仍是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至今,每个人一生中都还会多次受传染病侵袭。目前,我省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400万人,结核病病人超过30万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近2万人……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人民健康,造成农村居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新发传染病,例如SARS,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更大。

4.人为什么会得传染病?

地球,是人类和多种生物共同居住的地方。每个人每天都会和多种生物接触。如果接触了能引起传染病的生物,就可能得传染病。

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寄生虫,被称为病原体。微生物是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的生物体的统称。属于病原体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等。寄生在人体的寄生虫(人体寄生虫)包括原虫(例如引起疟疾的疟原虫)、线虫(例如引起蛔虫病的蛔虫)、吸虫(例如引起血吸虫病的血吸虫)和绦虫(例如引起绦虫病的绦虫)等。

不属于病原体的微生物,有时也会使人生病。在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寄生的微生物超过400种。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有150种以上的微生物在体内寄生。这些寄居在人体内的微生物,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例如寄生在肠道的大肠杆菌,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有些寄生在人体的微生物还可以抑制一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繁殖。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或者称为正常菌群。但是,当人体免疫力降低,人的机体与体内寄生的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以引起疾病。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条件致病病原体,或称条件致病菌

病原体侵入机体的过程,医学术语称感染,或者叫被传染。

感染了病原体以后是否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人体免疫力强弱、所感染的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数量的多少。这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

当免疫力非常低的时候,不仅数量很少、致病性很弱的病原体会引发疾病,一些条件致病病原体也会乘机造反。在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感染的病原体致病性越强,发病的机会越大;感染病原体的数量越多,发病的可能也就越大。

感染传染病还和行为、环境等因素有关。所以排菌的结核病人接受隔离治疗,外出时戴口罩;劝阻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设置痰盂;平时注意锻炼身体,避免寒冷、灰尘损害呼吸道黏膜等,对于预防结核病都有重要意义。

5.感染了传染病病原体有哪些表现?

感染了传染病病原体可能有多种表现,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1)一过性感染。即少量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很快被杀灭或清除,人体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不会排出病原体传染他人,也不一定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2)潜伏性感染。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在体内少量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的数量和免疫力对其清除的能力保持平衡状态,人体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可以获得相应的免疫力。潜伏性感染可以排出少量病原体。

(3)病原体携带状态。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断繁殖,在较长时间里和免疫力之间保持平衡,感染者既没有疾病的症状表现,也不能阻止病原体在体内生存,处于健康而又携带病原体的状态。这类健康而又携带病原体的人被称为病原体携带者,或者健康带菌/带毒者,例如艾滋病感染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等。有些传染病病人病愈后的恢复期,仍可能长期带菌、排菌,例如伤寒、痢疾病人恢复期仍可以不断将病原菌排出体外传染给他人,该类人被称为恢复期带菌者。感染了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病原体携带者,能够不断排出病原体向他人传播;而且因为他们处于健康状态,他人对其多无防备,所以带菌者/带毒者的传染性比病人更危险,可以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4)隐性染病。即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毒力不强或者数量较少,或者人体有一定的免疫力,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只产生不易觉察的症状。许多传染病在流行过程中,隐性发病的例数远远高于显性发病的例数。隐形染病者和显性发病者具有类似的传染性。

(5)显性发病。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对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人体出现明显的症状、体征和相应的免疫力。例如麻疹引起皮疹,流感引起流涕等。显性感染者也称病人、患者。

6.传染病病情有哪些特点?

(1)传染病病情通常经历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4个阶段。

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间。不同传染病潜伏期长短各不相同,最短可能只有数分钟,例如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长的可长至数月乃至数年甚至一辈子不发病,例如艾滋病。同一种传染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表现出的潜伏期长短也不同。把握住传染病的潜伏期,对预防控制传染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是否有被传染的危险,如果有,就可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医学观察以及医学观察的时间;根据潜伏期,还可确定接触者的免疫接种时间等。

前驱期是从起病至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时的一段时间。前驱期的症状往往不是某种传染病所特有,而是许多疾病都可能表现出的症状。例如头痛、发热、疲乏、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一般为0~3天(起病急骤者,前驱期往往只有0天,即不足1天,甚至没有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是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陆续出现的一段时间。有些传染病症状明显期较长,例如流感特有症状可以持续多日,结核病特有症状可以持续多年;有些传染病症状明显期较短,例如乙型脑炎的大部分病人出现明显症状不久便转入恢复期。

恢复期是指免疫力提高,临床症状和体征陆续消失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病人体内的病原体没有完全清除,有些传染病的传染性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恢复期,病情可以出现多种结果。主要有痊愈、重复感染、复发、再燃、留下后遗症、转为慢性感染等。痊愈是指完全摆脱所感染的传染病的危害;重复感染是指患病过程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例如血吸虫病。复发是指潜伏在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原症状再度出现,例如疟疾。再燃是指临床症状已经缓解后,又病情再度加重,例如伤寒。留下后遗症是指传染病病原体的危害不再继续,但是在患病过程中对机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例如脊髓灰质炎后肢体残疾等。转为慢性感染是指急性传染病因治疗不及时、不彻底,病原体不能完全清除,长期在体内危害健康,例如结核病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