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太极象数思维的中医整体观

基于太极象数思维的中医整体观

时间:2022-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由于太极象数思维方法的优越性,中医学才能够发展成为西方医学无法理解的系统和无法解释的现象。[1]兹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从太极象数思维的角度,奠定了中医学从整体上而不是从局部上认识和把握人体,从功能关系上而不是从实体上把握人体,由此构筑了整体观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之一。

第二篇 基于太极象数思维的中医整体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把人体看做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又是一个整体,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都称之为整体观。

对于中医的整体观,可以追溯到象数思维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易经八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及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所谓象数思维,是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识世界本质的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思维方法)它涉及天人之理、万物之理、性命之理等等,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最实用的、最具生命力的,通过象和数进行类比的思维方法。正如《易·系辞上》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象数”是一个媒介,有双向功能,既有将万事万物纳于自己这个框架的功能,又有以自己这个框架去类推、比拟万事万物的功能。用“取象”、“运数”的方法,能将看似互不关联的、彼此没有联系的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意象与物象之间的普遍联系,故而把原本复杂纷繁的、互不连贯的宇宙万物加以整合,使之系统化而简明扼要。

“易”理与《黄帝内经·素问》可谓一脉相承,诚如前贤所言:“《周易》道天地之经以藏其度,而《素问》极天人之变以闻诸经。”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十分重视医易关系,有“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大)医”之名言。千百年来,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体现了医理与“易”理的融会贯通和医为易之用的思维哲理。所以医、“易”学者们认为:“易”书之用,哲学家能看到哲理,科学家能看到规律,伦理家能看到伦理,史学家能看到历史,民族学家能看到民风民俗,同理,医学家则看到的是医理。故天地之理,尽赅《易》中,而“易”理又尽在医中。医易融汇,恰似乳水,博大而不缥缈;医易同源,医易一理,深邃而不虚无。之所以如此,是人体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和生理变化必将在体表有所反映,如《内经》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即可通过“司外之象”达到“揣内之机”的(“司外揣内”)认识目的。故人体外在的各种病症表现(物象)实际上反映了人体内在脏腑气机虚实寒热的改变,在对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归类,判断它们反映了相对应脏腑气血的变化时,中医学运用取象思维的方法,提出了“证”的意象思维的概念。由此,《易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使“西方惊叹不已”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太极思维(又称日月全息思维)。

正是由于太极象数思维方法的优越性,中医学才能够发展成为西方医学无法理解的系统和无法解释的现象。如“左肝右肺”,显然与实体解剖结构不符,但却与肝主升、肺主降的动态功能相符。可见,太极象数思维的方法,是从“关系”而不是从“实体”的角度认识事物,是中国哲学思维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在思维科学领域中的宝贵财富。诚如中国近代哲学家张东荪提出的:“欧洲哲学倾向于在实体中寻求真实性,而中国哲学则倾向于在关系中寻求论点。”李约瑟博士十分赞赏地描述为:“西方人的头脑问:它的本质是什么?而中国人的头脑则问:它在其开始、活动和终结的各阶段与其它事物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怎样对它作出反应?”[1]兹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从太极象数思维的角度,奠定了中医学从整体上而不是从局部上认识和把握人体,从功能关系上而不是从实体上把握人体,由此构筑了整体观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之一。

从整体观自然就引申到整体思维的问题,所谓整体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本身固有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宇宙及万事万物的思维方式[2]。这种思维方式把现实事物看成一个完整自组织的有机系统,整体不可以还原为部分,其论点所把握的不是机体的器官实体,实质是人体作为活的整体的功能结构关系而注重从整体上调治疾病。从中医学理论赖以形成的历史条件(如宗教等的束缚)和研究方法(如象数思维)看,其理论很少或不可能对人体在具体细节和细微构造上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研究认识。但中医学的整体统一思维具有西方医学还原论及微观思维所不可及的全局视野,能够从宏观上发现和把握用分解方法所不能及的客体的一些属性和特点。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临床疗效确证了整体观这一思维方法的进步性和有效性。由整体观涵盖的天、地、人三才合一思想内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系统整体关系,从其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疾病的规律和指导诊治疾病的临床实践。这一思维方式所内蕴的: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的统一体的所谓“人医学”,这恰好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有着十分贴切的契合取向。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医学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模式的后现代性,恰恰体现了目前西方医学尚在起步的新的科学精神——后现代科学精神。从当代复杂性科学、混沌学、系统论等得以公认的研究成果看,中医学的模式代表着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用自发的系统概念考察自然现象和人体功能现象,但随着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改进,自15世纪下半叶,还原论主宰了现代科学的众多领域,生物学和医学就是从整体到器官、组织、细胞、不断细分到分子和(或)基因工程水平,远离了或部分脱离了整体,由此定格为局部病变影响到整体功能状态,当局部病变得以控制,整体的病态反应会自然消退的思维定式。但亦有整体病变不消退,反转过来对疾病产生负面影响的,继续危害机体的现实,使以治疗局部病变为己任的医师所缚手。而中医学从整体角度说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其衍生的“证”就是一种反映整体的有机综合的功能态,中医的“辨证”对于即使是一个局部的病变都要结合全身的情况来考虑,因为整体机能状态也可以影响局部的病理改变[3]。所以说,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如能在整体和局部的观念上互补,也就是把整体论与还原论结合起来,立足于整体与局部并重、宏观与微观结合、发挥中医整体观的调节整体、改善局部的中医的一大特色,是中医发展成为一种新医学模式的有效动能的思维方向,再通过“辨证”这另一核心体系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东荪.中国科学技术史【M】.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21.

[2]张其成主编.中医哲学基础·思维方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305~314.

[3]沈自尹:中医药的一大特色——调节整体改善局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2:1122~1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