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有社会因素

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有社会因素

时间:2022-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1946年WHO给健康所下的定义。WHO的健康定义把健康的内涵扩展到一个新的认识境界,对健康认识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 健康与疾病

内容精要

第一节 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个变化的概念,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条件以及个体不同的价值观等对健康有着不同的理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综合众多学者对健康所做出的释义,归纳起来其演进过程大致如下。

1.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这一观点是一种消极的健康观,其局限性在于未能真正回答出健康的实质,也未能说明健康的特征,这种观点对于人们认识健康、研究健康、追求健康是无益的。

2.健康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这一观点抓住了人体健康的重要特征,认为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健康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忽略了人的社会适应性,仍然存在一些欠缺。

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1946年WHO给健康所下的定义。这一定义揭示了健康的本质,指出了健康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从此不仅将健康视为医务工作者的目标,而且将其视为国家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4.健康除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外,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观1990年WHO又将健康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第一次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不仅涉及人的体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WHO的健康定义把健康的内涵扩展到一个新的认识境界,对健康认识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社会背景、经济水平、文化观念、健康信念等方面的差异,均会对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护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从而更有效地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和,这些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大,除一些遗传性疾病外,几乎所有疾病及人类的健康问题均与环境有关。

(1)自然环境 因素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社会的自然条件的组合,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因素。自然界中的空气、水、阳光、粮食、蔬菜、动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存在着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如水质被污染,空气中含有过高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乱砍滥伐带来的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厄尔尼诺现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粮食、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等,都会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指人的文化环境和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人口、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交、职业、家庭、婚姻状况、居住条件、福利等,这些因素同样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并在很多方面对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生物学因素 人是一个复杂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影响人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病原微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等。

3.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良好的习俗和行为对健康有促进作用;不良的习俗和嗜好对健康会带来危害。美国科学家提出6种良好的生活习惯:①不吸烟;②不酗酒;③节制饮食,控制热量、脂肪、盐与糖的摄入;④适当锻炼;⑤定期体检;⑥遵守交通规则,使用安全带。我国科学家经研究提出的良好生活习惯包括:①心胸豁达,乐观;②劳逸结合,坚持锻炼;③生活规律,善用闲暇;④营养得当;⑤不吸烟,不酗酒;⑥家庭和谐,适应环境;⑦与人为善,自尊自重;⑧爱清洁,注意安全。

4.保健设施因素 卫生保健设施包括医疗保健网络是否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及群体是否容易获得及时有效的卫生保健和医护等方面的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用于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状况将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

第二节 疾病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出现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的改变,是机体内部及机体与环境间平衡的破坏或正常状态的偏离。

二、疾病的判定

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患病体验。患病是指本人或他人对其疾病的主观感受,常常是个体身体上心理上的不适、厌恶、不愉快或难受的一种自我感觉和体验。每个人对患病的感受和判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年龄、经历、环境及精神、心理状态等。

(一)疾病判定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个体在判断自己是否患病时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

1.是否有症状出现 一般人常用疼痛来判定自己是否患病。当身体有疼痛症状出现时,便会觉得自己可能有病,但因每个人忍受疼痛的程度不同,对不同的部位其疼痛感觉也会不同,因此差异会很大。另外,发烧、呕吐、盗汗、心悸、乏力等也是人们判断有病的常见症状。

2.个人的感觉与直觉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与平时不同或感觉自己不太舒服时,也会认为自己可能患了某种疾病。

3.是否能进行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精神饱满、思维敏捷、食欲良好、动作轻盈,就会感觉自己身体状态良好,没有生病。而当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轻微运动后便气喘吁吁时,则会怀疑自己可能生病了。

(二)影响疾病判定的因素

个体对自身是否患病的判断,往往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1.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 对自觉症状的判断呈现以下几种趋势:①个体所感觉到的症状越严重,认定自身患病的概率就越高;②不同的教育程度和不同的心理状态对症状严重程度的判定也不尽相同;③当症状影响到日常生活,其妨碍程度越重,个体越会认为自己一定是患了某种疾病;④症状出现的频率、强度、持续的时间和是否复发等也会影响个体对疾病的判断。

2.年龄与性别 不同年龄的人对疾病的敏感程度不同,青春期的孩子对身体的特殊状况较易产生紧张情绪,老年人对疾病也很重视,儿童有时由于表述不清而容易被忽视,中年人对某些症状则具有一定的忍耐力。女性与男性相比,对不适感觉较为敏感。

3.个体的经验及对自己身体的关心程度 曾经患过病的人对早期症状会比较了解而反应较快,极其重视身体健康的人对身体出现的异常情况则会倍加关注。

4.周围人群的关注程度 家属或亲友、朋友的关心所带来的压力也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

5.经济状况 通常情况下,经济条件好的人对自己是否患病会非常重视,也比较容易对症状进行判定;而经济条件差的人则较喜欢以自己的感觉或直觉来加以判定,即便身体出现不适也可能有等待症状自行缓解的心理。

6.害怕暴露隐私 有些人因担心身体检查的结果会使自己某些隐私被暴露出来,因而即使感到有异样变化,一方面不愿意到医院就诊,另一方面可能会否认自己得病。

7.文化背景与宗教信仰不同 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不同的人,对患病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感觉异常时会及时去医院就医,有的人却不去医院就诊,而是去求助神灵。有的人认为患病是有罪,是上帝的惩罚而默默地承受疾病的折磨。

三、疾病的影响

疾病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每个人在其生命过程中都要面对疾病。患者本人及其家人都必须面对疾病及其治疗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通常情况下疾病对个人、家庭及社会可能会产生如下影响。

(一)对个人的影响

疾病对个人的影响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1.积极的影响 当一个人生病后,因为角色发生变化,成为“患者”后便暂时不承担某些责任而安心休息。同时他可能会总结此次生病的教训而倍加爱护自己的身体,如改变原有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运动以及工作等的合理安排,参加一些促进健康的活动等。另外,当人患病后,身体和精神上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心理压力增加。面对刺激和压力,患者也会调动自己的潜能去应对刺激与压力,主动进行身体和心理调整。

2.消极的影响 一个人生病后,会产生身心各方面的不舒适感,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及活动能力受到影响,个人的行为与情绪发生改变,同时很有可能会陷入经济上的困境。此外,生病也可能会使个人与其家属、亲友的关系发生紊乱,引发人际关系、个人角色及个人形象的改变。

(二)对家庭的影响

家庭成员中任何一个人生病,对家庭都是一个冲击,疾病对家庭的影响要依据患者在家庭中的角色与地位而定。

1.经济的影响 若患者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者,其患病后,需要去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因此会增加家庭开支,家庭经济状况由此会受到影响。有的患者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治疗不彻底就决定出院或选择放弃治疗,影响了疾病的诊治和康复。

2.精神及心理的影响 当一个人患病,特别是患有严重疾病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照顾患者,这使得家庭成员的负担增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压力。由于患者患病后会出现许多心理反应,有时甚至出现一些异常行为,患者的这些表现也会对家庭成员造成很大的精神和心理负担。而患者患病后,其家庭角色功能需要由其他家庭成员承担,也会使家属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加重。

3.情绪的影响 当一个人身患重病或不治之症,甚至面临死亡时,其家庭成员的情绪受到极大影响。有的家庭成员不愿面对或不敢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会出现许多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沮丧、气恼、忧郁、悲伤、无助感等。

(三)对社会的影响

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疾病对整个社会经济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据上海医科大学胡善联教授等人的一项调查显示,199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7 695亿元,而同年由于疾病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为5 463.6亿元,相当于GDP的31%。其中由于伤残或失能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达3 864.4亿元,占总经济损失的47%。由此可见,疾病不仅对个人和家庭产生重大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2.对社会健康状况的影响 个人患病也是一种社会问题。疾病可能导致伤残失能,使患病者工作时间减少,失去或降低工作能力,影响社会生产力。某些疾病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艾滋病,一些疾病的出现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造成危害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如SARS等。

第三节 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健康和疾病都是人生命过程中最为关注的现象,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过去多认为二者各自独立且相互对立,即为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之后又强调二者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其范围从濒临死亡至最佳健康之间;目前多认为健康与疾病可在个体身上同时并存,即一个人可能在生理、心理、社会的某个方面处于低水平的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但在其他方面却是健康的。可见,健康和疾病之间有时很难找到明显的界限,存在过渡形式,是动态的,不是绝对的。

一、健康-疾病连续相模式

在健康-疾病连续相模式中,健康是指人在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过程中所维持的生理、心理、情绪、精神、智力及社会等方面的动态平衡状态;疾病则是指人的某方面功能较之以前的状况处于失常的状态。健康-疾病连续相即指健康与疾病为一种连续的过程,处于一条连线上,其活动范围从濒临死亡至最佳健康。

健康-疾病连续相表明,无论健康或是疾病都是一种经常改变的状态,任何人任何时候的健康状况都会在此连续相两端之间的某一点上占据一个位置,且时刻都在动态变化之中。

从健康-疾病连续相可以看出,连续相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个体身体、心理、社会诸方面功能的综合表现,而非单纯的生理上有无疾病。护士有效地认识并应用此模式,可以帮助服务对象明确其在健康-疾病连续相上所占的位置,并协助其充分发挥各方面功能,从而尽可能达到良好的健康状态。

二、健康与环境相互影响坐标模式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人类的健康与环境状况息息相关,一方面人们通过自身的应对机制在不断地适应环境,通过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来不断改善和改变自己的生存与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的优劣又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当一个人处于健康不良状况时,如果环境状况也欠佳,那么此人的病情会逐渐加重,渐渐远离健康,向健康不良一侧移动;而当一个人健康状况处于良好状态,但环境恶劣时,那么他的健康会受到影响或威胁,其健康状况久而久之也会向健康不良方向转变;若身体欠佳但各方面环境良好,个体的健康状况将有很大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既有良好的环境,健康状况又非常好的情况下,个体将处于最佳的健康状态,这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第四节 健康与保健

一、保健的概念

保健即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保健可分为:社区保健、自我保健、家庭保健以及不同人群的保健。它有两个层次,一是向公众开放的保健,二是向私人开放的保健。

二、初级卫生保健

(一)狭义概念

初级卫生保健是指主要由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居民必需的保健服务,包括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在我国,基层卫生人员是指农村、乡、镇卫生院(所)、城镇社区或地段医院(卫生所)的卫生人员,以及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保健站(室)的医务工作者。在发达国家,是指全(通)科医生和护士。初级卫生保健一般由社区卫生工作者承担。

(二)广义概念

广义的初级卫生保健概念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1.居民的需要和利用 初级卫生保健是居民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是居民团体、家庭个人均能获得的,是费用低廉、群众乐于接受的卫生保健。

2.在卫生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初级卫生保健应用了切实可靠的方法和技术,是最基层的第一线卫生保健工作,是国家卫生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与通常所说的卫生服务有所不同,其工作内容更加广泛,且涉及多个政府部门。

3.政府职责 初级卫生保健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职责,是各级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疾苦的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卫生保健活动的有效形式。

4.社会经济发展 初级卫生保健是社会经济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是一项社会福利的系统工程

三、卫生保健服务策略

(一)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此次大会确立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主要卫生目标:到2000年使世界所有人的健康状况能在社会和经济两方面都享有卓有成效的水平,即“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WHO确立的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为:①使全体人民增加期望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②公平地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改进健康;③使全体人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提供的服务。其具体目标是:实现人人都能够有成效地进行工作,能积极参加社区的社会生活,每个人都应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而且卫生保健起始于社区、家庭、学校和工厂等。

(二)健康新视野

面对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等一系列问题,1994年,WHO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提出了建立“健康新视野”的战略框架,并于1995年发表“健康新视野”重要文献,文献明确指出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是未来年代的两个核心概念。未来的工作方向必须将侧重点从疾病本身转向导致疾病的危险因素和促进健康方面来;卫生干预必须是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健康保护是指在承认人类生命脆弱性的前提下,向人群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防止各种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会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新视野”的具体实施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①生命的培育;②生命的保护;③晚年的生活质量。

(三)健康城市

1.健康城市的起源 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面对21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新的行动战略。它起源于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地区专署的“健康城市项目”,该项目立足于两点,即城市的概念和一个健康的城市理想境界应该是怎样的。WHO在1986年首次提出健康城市战略,1986年第一个健康城市在里斯本诞生。1987年WHO正式发起了创建健康城市运动,1996年WHO针对全球的迅速城市化以及城市卫生状况,从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出发,制定了健康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标准。

2.健康城市的定义 1992年WHO给健康城市所下的定义为:城市应该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一个整体,应该能改善其环境,扩大其资源,使城市居民能相互支持,以发挥最大潜能。

3.健康城市的标准 1996年4月5日,WHO公布了健康城市10项标准,具体规定了健康城市的内容。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开展健康城市活动的经验,对健康城市提出的要求。同时指出各国也可根据本国国情做相应的调整,内容如下:①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②为市民提供可靠的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③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食、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④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⑤能使其市民参与制订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⑥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⑦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⑧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⑨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⑩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试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健康 2.健康(WHO 1989年的定义) 3.亚健康状态 4.疾病 5.初级卫生保健

二、填空题

1.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健康的生物学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个体判断自己是否生病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A.心理因素

B.生物因素

C.环境因素

D.社会因素

E.文化因素

2.在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中,最难贯彻的是______。

A.公平

B.充能

C.可近性

D.自我决策

E.文化感受性

3.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工作任务不包括______。

A.临床治疗工作

B.预防性服务

C.保护健康的服务

D.促进健康的服务

E.康复指导

4.下列与健康模式无关的是______。

A.健康-疾病连续相模式

B.最佳健康模式

C.健康影响模式

D.健康的测量模式

E.以上都不对

5.在战争中受伤属于哪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所致______。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物理环境因素

D.社会环境因素

E.文化因素

6.因过度悲哀引起的失眠、血压升高属于哪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所致______。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物理因素

D.经济因素

E.文化因素

7.人们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开始于______。

A.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

B.以患者为中心的阶段

C.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

D.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阶段

E.以上都不对

8.疾病对社会的影响不包括______。

A.降低社会生产力

B.降低和消耗社会的医疗资源

C.造成传染

D.社会经济的负担减轻

E.浪费社会的医疗资源

9.“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者是______。

A.联合国

B.WHO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

E.卫生部

10.患病后患者主要的心理反应不包括______。

A.焦虑及恐惧

B.自尊心增强

C.害羞和罪恶感

D.踌躇徘徊

E.猜疑心加重

(二)多项选择题

1.初级卫生保健的工作内容包括______。

A.预防性服务

B.预防和控制地方性流行病

C.保护健康的服务

D.促进健康的服务

E.提供基本必需的药物

2.“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WHO 根据________情况制定的。

A.世界卫生状况

B.世界人口增长

C.社会经济问题

D.社会发展趋势

E.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发展状况

3.心理健康指标包括______。

A.人格指标

B.智力指标

C.情感指标

D.行为因素指标

E.生长发育指标

4.生存质量包括______。

A.个体生理

B.个体心理

C.社会功能

D.物质状态

E.主观满意度

5.疾病对家庭的影响包括______。

A.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B.疾病传染

C.家庭成员精神心理压力增大

D.家庭成员情绪变化

E.家庭矛盾增多

6.理想的健康测量指标应该具有______。

A.科学性

B.客观性

C.公正性

D.特异性

E.敏感性

7.促进健康的护理活动包括______。

A.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B.通过教育和医疗保健手段更好地控制、干预和预测人们的健康问题

C.诱导和激励公众的健康行为

D.去除或降低不健康行为

E.治疗和促进康复

四、是非题(正确时用“√ ”表示,错误时用“× ”表示)

1.健康与疾病之间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

2.初级卫生保健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卫生体制是否健全及全民健康素质优劣的重要指标。( )

五、简答题

1.影响健康的因素。

2.疾病对社会的影响。

3.影响疾病判定的因素。

六、论述题

1.举例说明健康是一个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

2.患病后的行为反应有哪些表现?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见内容精要。

二、填空题

1.环境因素 生物学因素 生活方式 保健设施因素

2.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3.遗传因素 病原微生物 心理因素

4.是否有症状出现 个人的感觉与直觉 是否能进行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A 5.D 6.B 7.B 8.D 9.B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CDE 3.ABC 4.ABCDE 5.ACD 6.ABDE 7.ABCD

四、是非题

1.√ 2.√

五、简答题

答案见内容精要。

六、论述题

答案见内容精要。

(高 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