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惯性便秘

习惯性便秘

时间:2022-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惯性便秘是指原发性持续性便秘,泛指功能性便秘,也称之为单纯性便秘,在临床上把它视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其发病率颇高,老年人尤为多见。习惯性便秘以排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便秘”的范畴。习惯性便秘的辨证当以辨虚实、辨寒热为要点。习惯性便秘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少食辛辣、肥腻之品,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适当增加运动。

第14章 习惯性便秘

便秘是指比健康时便次减少,粪质坚硬,且患者有不舒适的感觉而言。如果只是排便时间间隔超过48小时,而无任何痛苦时,不应称之为便秘。便秘作为一种疾病是指大便次数减少和(或)粪便干燥难解的一类病证,现代医学将便秘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两大类。习惯性便秘是指原发性持续性便秘,泛指功能性便秘,也称之为单纯性便秘,在临床上把它视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其发病率颇高,老年人尤为多见。

习惯性便秘以排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便秘”的范畴。中医认为胃肠积热、肺失肃降、情志不畅、血虚津亏、气虚乏力以及阳虚寒凝诸因素均可引起便秘,其发病的关键在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习惯性便秘的辨证当以辨虚实、辨寒热为要点。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或胸胁满闷者,属实;虽有便意,难以排出,乏力气短或头晕心悸或腰膝酸冷者,属虚。大便干结坚硬,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厚者,属热;排便艰难,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滑者,属寒。

便秘发病关键为大肠传导失职,实秘为邪滞胃肠、壅塞不通,虚秘为肠失温润、推动无力,所以中医治疗便秘并非单纯只用通下,而当分清虚实,辨证论治。在治法上实者宜通泻,虚者宜润补,不能只凭便干不通而一并通下。

第一节 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习惯性便秘的病位主要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关系密切,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多表现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多属热证、实证。引起习惯性便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胃肠积热、气机郁滞、阴寒积滞、气虚阳衰、阴亏血少等皆可引起便秘,但概括说来其直接原因不外热、实、冷、虚四种,胃肠积热发为热秘,气机郁滞发为实秘,阴寒积滞发为冷秘,气血阴阳不足发为虚秘。而且四种便秘的证候表现常有相兼或演变,如邪热蕴积与气机郁滞并存,阴寒积滞与阳气虚衰同在,气机郁滞日久化热而导致热结,热结日久耗伤阴津可导致阴虚等。

二、证治方药

(一)肠胃积热型

【主症】大便干结,胸腹满闷,或腹部胀痛,甚则疼痛拒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实有力。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火麻仁20g,大黄(后下)9g,枳实12g,厚朴12g,杏仁12g,白芍15g,生地黄15g,当归12g,玄参15g,陈皮12g,建曲12g,牡丹皮12g,竹茹12g,甘草6g。

【方解】方中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泻热导滞;火麻仁、杏仁润肠通便;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润肠通便;生地黄、玄参滋阴生津;牡丹皮、竹茹清热和中;陈皮、建曲和胃消食,理气畅中;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成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之剂。

【注意】中医治疗习惯性便秘不可单纯通下,宜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应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加减。肠胃积热型患者以热盛伤津为主,故在用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苦寒之品,以防苦燥伤津,肠道更涩。

(二)气机郁滞型

【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呃逆,食少纳呆,肠鸣矢气,病情随情志变化而变化。舌质淡,苔薄白或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方药】六磨汤加减。

沉香(后下)9g,木香(后下)9g,槟榔12g,乌药12g,枳实12g,柴胡12g,青皮10g,白芍18g,大黄6g,麦芽15g,建曲15g,甘草6g。

【方解】方中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通便;柴胡、青皮、白芍疏肝理气解郁;建曲、麦芽消食和胃畅中;甘草调和众药。诸药配合,具有顺气导滞,降逆通便之功效。

【注意】气机郁滞型便秘的发生与情志抑郁密切相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克服急躁、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由于理气药多辛香燥烈,所以在应用时应中病即止,防止过用伤正。

(三)寒凝里实型

【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润,脉沉弦有力。

【治法】温里散寒,益肠通便。

【方药】大黄附子汤加减。

大黄(后下)10g,附子9g,枳实12g,厚朴12g,木香6g,白芍12g,干姜9g,小茴香6g,陈皮12g,麦芽12g,建曲12g,川芎12g,甘草6g。

【方解】方中附子温里散寒;大黄荡除积滞;枳实、厚朴、木香理气泻下益肠;干姜、小茴香增强散寒之功;白芍养血和营;川芎理气活血导滞;陈皮、麦芽、建曲消食和胃畅中;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成温里散寒,益肠通便之剂,

【注意】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是引发习惯性便秘的重要因素,也不利于其治疗和康复。习惯性便秘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少食辛辣、肥腻之品,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适当增加运动。

(四)气虚失运型

【主症】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出,便后疲惫,汗出气短,平素面色苍白,神疲懒言,肢倦纳差。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润肠通便。

【方药】黄芪汤加减。

黄芪30g,火麻仁24g,陈皮12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2g,建曲12g,麦芽12g,茯苓12g,甘草6g。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补益脾肺之气;火麻仁、当归养血润肠通便;陈皮、麦芽、建曲消食和胃畅中;甘草调和诸药。上药配合,具有益气健脾,润肠通便之功效。

【注意】气虚失运型便秘多见于体质素弱、久病体虚者,其治疗重在补气扶正,健脾和胃,在此基础上适当佐以润肠通便之品,使气充脾健胃和,推动有力,肠道的蠕动功能逐渐恢复,则大便自会顺畅不秘。

(五)血虚肠燥型

【主症】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健忘失眠,口唇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养血润肠通便。

【方药】润肠丸加减。

当归15g,生地黄15g,火麻仁20g,桃仁12g,枳壳12g,生何首乌15g,建曲12g,麦芽12g,陈皮12g,白芍15g,肉苁蓉18g,黄芪15g,炙甘草6g。

【方解】方中黄芪、当归、白芍、生地黄、生何首乌益气养血,滋阴润肠通便;火麻仁、桃仁、肉苁蓉润肠通便;枳壳引气下行;陈皮、麦芽、建曲消食和胃畅中;炙甘草和中润肠,兼以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具有养血润肠,和中通便之功效。

【注意】血虚肠燥型便秘也多见于体质素弱、久病体虚者,其与气虚失运型便秘均属虚秘范畴,但同中有异,治法用药大不一样,应注意区别。血虚肠燥型便秘重在滋养阴血,在此基础上适当佐以润肠通便之品。

(六)脾肾阳虚型

【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则减,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通便。

【方药】济川煎加减。

肉苁蓉20g,怀牛膝15g,火麻仁20g,当归15g,肉桂6g,陈皮12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枳壳10g,党参15g,附子9g,麦芽12g,甘草6g。

【方解】方中肉苁蓉、怀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火麻仁、当归养血润肠;肉桂、附子、菟丝子、鹿角胶温阳散寒;枳壳引气下行;陈皮、麦芽消食和胃畅中;党参益气扶正,以助通便;甘草调和众药。上药合用,共成温阳散寒,润肠通便之剂,切中脾肾阳虚型便秘之发病机制。

【注意】饮食调养在习惯性便秘的治疗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习惯性便秘患者要重视饮食调理,饮食不要过于精细,要设法增加植物纤维性食物的摄入,少食辛辣、肥腻之品,戒除饮酒,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摄入。

第二节 验案点评

一、病案举例

病例1:姬某,女,年近古稀,1990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大便干结5年余,常3~5日1行,初时经常自服泻药,药后大便虽行,但停药后症状依旧,遂致服泻药剂量日渐加大,而大便干结如故,且有逐渐加重之势,不胜其苦。现大便已1周未行,伴脘腹胀满,苦不堪言,查舌质暗红,舌苔白,根部微腻,脉虚细而涩。诊断为脾肾两虚型便秘,治以益气温肾、滋阴润肠,兼以行气活血为法。

处方:炙黄芪18g,党参18g,炒白术12g,肉苁蓉12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麦冬12g,广木香5g,炒枳实9g,大腹皮12g,当归20g,生白芍18g,桃仁9g,红花9g,火麻仁12g。取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时患者大便已通,2日 1行,仍有腹胀,少腹有热感,查舌苔白而少津,脉细缓,效不更方,原方稍作加减继续服用。

处方:炙黄芪18g,党参18g,炒白术12g,当归20g,赤芍12g,白芍12g,桃仁9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广木香5g,炒枳实9g,大腹皮12g,肉苁蓉12g,牡丹皮9g,炒小茴香5g。取7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时患者自觉大便通畅,2日1行,无其他不适感,胃纳转佳,查舌面少津,白苔减,根部微腻,脉细缓,以益气滋阴,健脾助运之法巩固之。

处方:当归20g,生地黄12g,熟地黄12g,麦冬12g,党参18g,肉苁蓉12g,炒枳实9g,茯苓18g,广木香3g,怀牛膝10g,生姜3片。取7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后饮食、二便均正常。

[选自《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

点评:便秘属脾肾两虚者,治以益气温肾、滋阴润肠,兼以行气活血,可获良效。肾司二便,脾主运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今患者年事已高,脾肾两虚,加之屡用泻药,既损中阳,又伤阴液,致使胃无降浊之能,脾失散精之道,肾失开合之机,遂成虚秘之证。此与津液枯竭,肠燥便秘者迥然两途,故苦寒泻下既所当戒,单纯滋阴润肠亦未必水增舟行,治当益气温肾。滋阴润肠,兼以行气活血,方能气阴得补,命门得温,下焦气化得行,自然腹气通顺而积浊自降,痛胀自解。

病例2:范某,女,23岁,农民,2005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怀孕6个月,近几天出现腹满隐痛,以右下腹为甚,大便8日未解,经B超检查胎儿发育正常,化验血常规白细胞在正常范围。诊时患者面色无华,口唇色淡,心悸气短,失眠健忘,胃纳不佳,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综合分析,此为素体阴血亏虚,孕后血以养胎,肠道失润,故大便难解,治宜养血通便,增水行舟,方拟润肠丸加减。

处方:当归15g,生地黄12g,火麻仁20g,桃仁10g,枳壳10g,厚朴12g,白芍25g,炙黄芪20g,何首乌30g,熟大黄10g。取2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完2剂后大便即通,腹满痛、心悸气短等症状消失,守方减大黄、厚朴,继续服用。又服5剂,患者大便每日1行,胃纳倍增,除仍稍失眠健忘外,别无异常。

[郭凤英,尚学瑞.增水行舟法治验3则.国医论坛,2006,21(5):21]

点评:血虚便秘以养血通便,增水行舟为法,方拟润肠丸加减治之,效果良好。本例患者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等为素体血虚之象,孕后血聚养胎,肠道失其濡润,故见便秘。此类血虚便秘多见于女性、病后、年老体弱或大失血病人,尤以孕妇产妇为多见,治疗当以养血为主,兼以补气理气,加以润肠通便,治法用药切中血虚便秘之发病机制,自然取得好的疗效。

病例3:张某,男,45岁,1992年8月26日初诊。患者既往有习惯性便秘、颈椎病病史,近2个月大便秘结,8~10日1行,胃脘痞满,按之痛,纳少,倦怠,手指阵发性麻木,头昏胀,转侧受限,口渴不欲饮,查舌质红,苔黄腻,舌系带粗大青暗,脉弦滑。临床诊断为肠胃积热型便秘(习惯性便秘),治以清利湿热,泻下通便,方拟小陷胸汤加味。

处方:法半夏10g,川黄连6g,瓜蒌仁12g,枳实8g,丹参15g,赤芍15g,茯苓10g,厚朴8g,杏仁10g,陈皮8g,橘络8g。取4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时患者自述服药后大便日1行,胃脘见宽,食欲增加,精神好转,肢体麻木感减轻,但头昏依旧,查舌苔黄腻,脉弦滑,守方再取6剂,继续服用。三诊时患者大便通畅,日1行,胃脘痞满、手指发麻、头昏消失,食欲可,查舌苔薄黄,脉弦滑。效不更方,连续服药20剂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患者便秘未见复发。

[选自《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

点评:习惯性便秘属肠胃积热者,治以清利湿热,泻下通便,效果良好。腑气不通,浊气上泛,故头昏;气机阻滞,通达四肢不利,故肢体麻木;胃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影响胃之功效,故见胃脘痞满,按之痛。素体阳盛,或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多,导致温热蕴结,肠道不通,大便难以排出。小陷胸汤中瓜蒌仁清热散结,半夏燥湿化痰,黄连苦寒清热,加用枳实、厚朴行气破滞,丹参、赤芍活血,杏仁、陈皮、橘络开肺理气。全方共奏清利湿热,泻下通便之功效,切中肠胃积热之便秘的发病机制,故而效果良好。

病例4:李某,女,29岁,1993年7月27日初诊。患者2年来大便秘结,干燥难下,每隔5~6日始解大便1次,痛苦难忍,由于长期排便困难,导致痔疮和肛裂,曾服麻仁润肠丸等泻药,终无显效。现患者大便干燥难解,脘腹胀满,两胁胀痛,口干苦,纳食不甘,月经量少,查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弦。辨证属肝肾阴虚,津亏失润,肠枯不便,治拟滋补肝肾,润肠通便,方用四物汤加减。

处方:当归15g,白芍30g,生地黄30g,制何首乌15g,女贞子10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肉苁蓉20g,黑芝麻15g,桔梗10g,枳壳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周,便秘好转,每1~2日排便1次,腹胀减轻,但停药后便秘复作,查舌质暗红,苔白,脉细滑,守方肉苁蓉加至30g,再加草决明30g,继续服用。续服14剂,患者大便通畅,每日1行,腹胀、胁痛无均除,嘱守方加白术30g,配制成蜜丸服用,以巩固疗效。3个月后复诊,便秘之苦已解,无不适之感觉。

[选自《祝谌予临证医案精选》]

点评:肝肾阴虚、津亏失润肠枯引起的便秘,以滋补肝肾,润肠通便为法,方用四物汤加减,每获良效。经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便秘一证,虽责之于大肠,但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通常将便秘分为热秘、冷秘、气秘、虚秘随证治之。习惯性便秘主要是因血虚阴亏,肠道无血以滋,无津以润,传导失职所致,治疗当以滋阴养血、润肠通便为原则。本例患者的治疗用当归、白芍、生地黄、制何首乌、女贞子滋阴补血;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桔梗配枳壳调气机升降,上开下导。肉苁蓉配黑芝麻乃祝老治疗便秘的经验对药之一,肉苁蓉咸温,入肾、大肠经,滋肾润燥,滑肠通便;黑芝麻甘温,入肝、肾经,质润多脂,润肠解燥,二药相伍,相互促进,滋补肝肾,养血润燥,滑肠通便的力量增强。临床应用每每取效。

病例5:王某,男,67岁,2006年2月7日初诊。患者半年来大便秘结不畅,2 日1行,伴口咽干燥,神倦乏力,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临床诊断为湿热内滞之便秘,治以清热化湿,润肠通便为法。

处方:苍术10g,白术10g,制厚朴9g,藿香10g,佩兰10g,炒黄芩9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连翘15g,广木香6g,砂仁(后下)6g,姜半夏10g,瓜蒌仁30g,火麻仁30g,玄参30g,制香附10g,炒延胡索15g,炒薏苡仁20g,川萆薢12g,茯苓15g。取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嘱患者忌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二诊时患者自述药后大便干结、口干均有好转,查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原法尚合机宜,守方略作调理,继续服用。

处方:苍术10g,白术10g,制厚朴9g,藿香10g,佩兰10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连翘15g,广木香6g,砂仁(后下)6g,瓜蒌仁30g,火麻仁30g,肉苁蓉10g,玄参30g,制香附10g,炒延胡索15g,炒黄芩10g,天花粉15g,炒泽泻10g,茯苓15g,生甘草6g。再取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巩固疗效。

[选自《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

点评:便秘属湿热内滞者,治以清热化湿,润肠通便,可获良效。本例患者为湿热内滞,湿性黏腻,湿与热合,往往胶着难解,但叶天士说:“渗湿于热下,不与热搏,势必孤矣。”治疗用药宗此旨,方中用苍术、白术、厚朴、藿香、佩兰、半夏以化湿;黄芩、蒲公英、金银花、连翘以清热;但恐寒凉伤中,故配以木香、砂仁、薏苡仁、茯苓以健脾,且又具化湿之功;另用瓜蒌仁、火麻仁、玄参等润肠通便。诸药合用,清热化湿,润肠通便,药证相符,故而疗效显著。

病例6:党某,女,35岁,1999年9月16日初诊。患者自1998年10月以来出现大便秘结,每7~10天1行,伴腹胀神疲,纳差食少,服麻仁润肠丸、牛黄上清丸或番泻叶等通便药即出现腹泻,但腹胀不能减轻,停药后大便复结。再细问病情,患者自1997年产后着凉引起腰酸背痛,畏寒肢冷,手足不温,胃脘怕凉,喜热饮食,逐渐出现大便不畅,间隔延长,并伴白带量多质稀,月经量多色淡,经期长,查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病属阳虚便秘,辨证为脾肾阳虚治当补脾肾,理气通腑,方取附子理中丸合济川煎加减。

处方:党参、炒白术、乌药、当归各15g,炮干姜8g,熟附子6g,鹿角胶、狗脊、枳实、厚朴、肉苁蓉、川牛膝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6剂,大便已通,腹胀减轻,腰酸背痛及畏寒肢冷均好转,白带仍多而质稀,舌脉同前,上方加荔枝核10g,小茴香8g,继续服用。续服12剂,患者大便通畅,腹胀缓解,腰脊酸痛、畏寒肢冷均明显减轻,手足转温,精神体力增加,纳食改善,白带减少,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守上方继续服用12剂,诸症皆消。

[选自《赵冠英验案精选》]

点评:脾肾阳虚之便秘,治当补脾肾,理气通腑,方取附子理中丸合济川煎加减,疗效较好。脾为后天之本,属土,主运化;肾为先天之本,属水,内寓元阳。《伤寒论》中的便秘均属于阳明燥实证及因此而引起的阴津亡失证,且临床常见便秘也多为肠胃燥热所致,所以治疗便秘从苦寒通降入手者为多,但本例患者却每因此类药物而加重腹胀且便秘不除。细察其症状,大便秘结,腹胀纳少,为脾失运化,传化失职;胃脘怕凉,手足不温为脾阳不足;腰背酸痛,畏寒肢冷,白带量多质稀为肾阳衰弱;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不振,月经量多色淡、经期长为脾肾阳虚,气血亏虚,统摄无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也为阳虚之征象。证非燥热,岂能再用古法?通过详细询问病症,整体辨证,此患者乃阳虚便秘,辨证准确,治法用药得当,故而药到病除。此例患者的治疗提醒我们临床要善于突破常规,免受窠臼,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医师。

二、经验总结

(一)辨病辨证相结合

在习惯性便秘的诊疗中,重视中西医结合,不过分拘泥于西医诊断和辅助检查而放弃中医固有的辨证论治,在中医辨证的同时参以西医辨病,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能发挥中西医结合之优势,避免诊断和治疗失误。

(二)四诊合参详辨证

临证做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抓住其主症,结合兼症,谨慎取舍,综合分析,注意其类证鉴别,详加辨证,以找出习惯性便秘的发病机制,可确立正确的临床证型,避免辨证上的失误,制定适宜的治则和方药。

(三)避免一法治多证

肠胃积热是习惯性便秘最常见的证型,泻热导滞通便是其主要治则,但不是唯一法则。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不同证型谨慎选方用药,避免不加分析地用泻热导滞通便一法去治多种证型,可防止治法用药失误。

(四)注意调养防复发

自我调养在习惯性便秘的治疗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使病情反复。习惯性便秘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少食辛辣、肥腻之品,定时排便,适当增加运动,以避免病情反复。

第三节 误案分析

一、病案举例

病例1:陈某,女,62岁。患者半年来经常便秘或排便艰涩,十五六天才排便1次,每次排便前下腹疼痛,临厕努挣,痛苦难忍,他医注射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亦不减,后改注射度冷丁注射液,使用开塞露,方能痛止排便。查其舌质淡,苔厚燥,脉弦细,拟为阴血亏损,阳明燥实,先后给予麻子仁丸、增液承气汤,或大承气汤等方加减均罔效,患者病证尤加而拒药。再详查病情,患者诉临厕时肛门坠胀,气短乏力,头汗出,始悟乃“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此为气虚不运,大肠传导无力所致,遂改用补中益气汤加火麻仁、肉苁蓉治之。服药3剂后大便自调,续进本方11剂,改服补中益气丸月余,斯疾乃愈。

[庄振裕.思维定势对临床辨证的影响.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4):46]

分析:此为便秘气血阴阳辨误,气虚便秘误诊为血虚便秘。本例患者初治时医师仅凭便秘、腹痛、舌质淡、苔厚燥、脉弦细等症状就做出了阴血亏损、阳明燥实的诊断,忽视了患者临厕时肛门坠胀,气短乏力,头汗出等气虚的见症,故而诊断失误,误治势必在所难免。如若临证时做到详审病情,综合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则本例患者气虚便秘的诊断不难确立,辨证失误自可避免,这也充分说明了详审病情的重要性。

病例2:秦某,女,55岁。患者自述产后6年来常感腰酸背痛,胃脘部怕冷,喜热饮食,白带量多、质稀色白,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多,近2个月大便干燥、秘结,每7~10日1行,在某医院屡服大黄等苦寒攻利之品,药后则腹泻,停药则大便复结,腹胀不为泻解。查见患者形瘦,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辨为脾阳虚损,寒凝气滞,兼肾阳不足,治宜温中健脾,理气行滞,佐以补肾壮腰,方以理中汤加减。服药7剂后,大便秘结好转,腹胀、腰背酸痛减轻。再守方去厚朴、枳实等出入,连投20余剂,排便通畅,日行1次,诸症悉除,病情平衡。

[王发渭.高辉远挽治误用温、寒、下、补验案.中医杂志,1993,34(5):269]

分析:此为便秘寒热辨误,冷秘误为热秘。本例患者病由产后,且胃脘部怕冷,喜热饮食,白带量多、质稀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脉症合参,当属脾阳虚寒。前医只因见大便秘结,便误诊为热秘,屡投大黄等苦寒之剂下之,图一时孟浪之快,更伤脾胃之阳,故停药则大便复结,腹胀不为泻解,此阴阳辨误也。如若临证时仔细询问病史,四诊合参,详加辨证,则辨证失误自可避免。

病例3:王某,男,76岁。患者自述已6天未排大便,现面色无华,神疲肢倦,言语气短无力,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舌底系带瘀阻,脉沉滑。诊断为脾约证,投开郁润肠通便之剂,翌日患者来诉:“服药后无大便。”以为病重药轻,遂于原方中加芒硝20g,投药1剂。3日后患者来述:“服药后大便1次,粪便稀薄,腹痛难忍,四肢发凉,气短加重,一阵阵头眩欲仆地,近2日无大便。”患者面色晦暗,形体悴弱,气短懒言。详问细虑,始知便秘已3年之久,每三四天大便1次,重时用果导片方可缓解,患者大便并不过于干硬,时有便意,临厕无力排出,便后汗出,平素头晕,气怯声低,小便清长,喜热怕冷,查舌质嫩,苔薄白,舌底系带明显瘀阻,脉沉滑无力。此属下元衰弱,肾阳不足,脾肺气虚所致,药用阴寒之品,阳气潜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虽便1次是逆水行舟,强行荡涤而下,并招致诸症蜂拥而来,当属虚秘,应投壮阳滋肾益气之品。药用黄芪汤、济川煎加减。次日患者高兴来告,药后大便已下,眩晕已减,呼吸较前顺畅,手足变暖,查舌质红,苔白,舌底系带瘀阻减轻。药已中病,遵上方继服3剂,服后汗敛便下,诸症悉除而病愈。嘱常服金匮肾气调养善后。

[闻喜,王晓立.便秘误治得失谈.吉林中医药,1992(6):13]

分析:此为辨病辨证失当,冷秘误诊为气虚便秘。此例患者初治时未能详细询问病史,辨证以偏概全,漏掉了面色晦暗,形体悴弱懒言,便秘已3年之久,便不干硬,时有便意但临厕无力排出,便后汗出等,而仅凭已6天未排大便,舌质淡红,苔薄白,舌底系带瘀阻,脉沉滑,作出了脾约证的诊断,投开郁润肠通便之剂,结果造成了误诊误治。如若临证时能仔细询问病史,四诊合参,全面分析,详加辨证,则此例患者冷秘之诊断不难确立,误诊误治不难避免。

病例4:雷某,男,66岁,1986年9月18日初诊。患者近1周来食少,肛门坠胀,时欲大便,入厕良久、努挣不出,1日10余次,腹部稍胀,两三日偶解干大便少许,查舌质淡,苔白,脉缓。患者年前曾因肛门坠胀,余投补中益气汤加减告愈,故仍诊为气虚下坠,拟大剂补中益气汤治之。药后坠胀未减,腹满愈甚,细查其腹,壮若鼓,详问患者,告曰2天前外出,曾食冷鸡蛋,且天热饮水甚多。余顿悟,此为虚中夹实证也,遂改弦易辙,治以通腑消积,佐以益气之品,宗黄龙汤加减。仅服药2次,即腹中雷鸣,泻下腐臭稀便数次,腹满顿减,唯肛门坠胀如故。食积已除,可治其虚证下陷,乃拟补中益气汤加味,取2剂,水煎服。3日后腹满已消,食量渐增,肛门坠胀亦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仅改党参为红参10g,击鼓再进,又服2剂而愈。

[刘信森.“虚中夹实”治误1例体会.四川中医,1990(6):32]

分析:此为辨病辨证失当,脾虚食滞误诊为中气下陷。本例患者初治时医者问诊不详,忽略了患者“伤食”之病史;查体不周,忽略了腹胀如鼓之征象。但见其虚,轻率辨证,仅凭既往印象和表面症状,臆断为单纯气虚下陷证,未料到有饮食积滞夹于其中,故而造成了误诊误治。如若临证时能详细询问病史,则曾食冷鸡蛋且天热饮水甚多之食滞的发病因素存在,若能仔细查体,则腹壮若鼓之体征不难发现,再四诊合参,综合分析,详加辨证,则脾虚食滞之诊断不难确立,诊断为中气下陷显然是失当的。此例患者告诉我们,临证必须详审病情,认真辨证,谨慎选法用药,方能避免误诊误治。

病例5:秦某,男,68岁,1989年6月15日初诊。患者素无他疾,近腹部隐痛,大便干结,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数有力,笔者处方以“增液承气汤。”1剂不应,后加量再服,3剂后泻下水样便,次日身感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腹胀纳呆不寐,大便继而7日不下,再次来诊。观其神疲气怯,面黄肌瘦,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无力,病起于寒凉攻下太过,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5剂后便通正复,再服补中益气丸调理善后。

[孙伯琴,张继荣,吉光林.误治举隅.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8(3):48]

分析:此为治法用药失当,年高体虚之热结便秘,忽视其正气虚衰,过用寒凉攻下致误。本例患者腹部隐痛,大便干结,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数有力,貌似一派热结于肠之征象,然为何投增液承气汤不应,反而变症丛生呢?细思患者年近古稀,正气已衰,虽有热结于肠之标,但亦应顾及其正虚之本,不应一味寒凉攻下,标本兼顾方为正治。对于此例患者,如若初治时能四诊合参,全面分析病情,考虑到患者年近古稀,正气已衰,注意攻补兼施,在寒凉攻下时佐以补气扶正,则误诊误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病例6:郭某,男,61岁,1976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近1年来又兼便秘之证。始则每五六日才大便1次,每次均需努挣多时,甚或有赖开塞露导泻。近日来即便使用开塞露,也得努挣至汗出方能解出,以致每日均需配用番泻叶泡水代茶,同时兼见头昏乏力,口干心烦,胸闷咳嗽,但无发热,小便黄,形体肥胖,面色灰暗,心律整齐,心音低钝,呼吸音清晰,两肺底可闻及捻发音,舌质暗红而干,舌苔薄黄欠津,脉浮大。辨证为肺中燥热移于大肠,治以养阴润肺,清热通便,方用清燥救肺汤合麻子仁丸化裁。

处方:生石膏(打碎)15g,北沙参、麦冬、黑芝麻、火麻仁各12g,光杏仁、冬桑叶、川厚朴、炒枳实、茯苓、芒硝粉(包煎,后下)、生大黄(后下)各9g。取3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10月26日二诊,患者自述大便得解,状如羊粪,余症亦轻,效不更方,再予原方5剂,如前煎服。11月18日三诊,患者大便又为5~6日1行,仍需努挣至汗出方能解出先硬后软之大便,且排而不尽,解时腹部绞痛,并兼有脱肛,查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缓。结合其年龄、宿疾,当为脾肺气虚,传导无力,故治以培土生金,补气升提,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炙黄芪30g,党参15g,广陈皮、光杏仁各9g,升麻、柴胡各6g,全瓜蒌20g,生白术、全当归、火麻仁、怀牛膝各12g,炙甘草3g。取5剂,仍如前煎服,11个月24日四诊,患者药后大便二三日1行,并自解无痛苦,复予原方15剂,自此大便即转为正常。

[选自《中医失误百例分析》]

分析:此为辨病辨证失当,肺燥兼脾虚误诊为肺中燥热移于大肠。本例患者之便秘貌似一派肺中燥热移于大肠之象,实则肺燥中夹有脾虚气亏,传化无力。《景岳全书•秘结》中强调:“此证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盖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首诊时既不考虑年龄、宿疾,也未正视努挣汗出、头昏乏力等表现,仅从肺中燥热移于大肠辨证,燥热虽去,脾气大伤,以致便秘又起,更见脱肛,可见正治中又夹有误治。如若临证时能四诊合参,全面分析病情,则既有肺中燥热移于大肠的表现,脾虚气弱之征象不难发现,肺燥兼脾虚之证很快能够确立,误诊误治自可避免。

二、教训归纳

(一)审证不详辨证失误

就临床来看,习惯性便秘有诸多证型存在,同时不同证型间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临证时审证不详,辨证不细致,很容易出现辨证失误。

(二)乱用泻热导滞通便

泻热导滞通便是其主要法则,但不是唯一法则,割裂泻热导滞通便与其他治法的关系,不加分析乱用泻热导滞通便之法,很容易出现失误。

(三)治疗不知守法守方

习惯性便秘的治疗常是见效较快而彻底治愈较慢,容易反复,治疗不知守法守方,用药朝三暮四、今东明西,常常是临床疗效欠佳的原因。

(四)忽视配合自我调养

忽视配合自我调养,生活起居没规律,饮酒不断,嗜食辛热之品,不定时排便,不仅直接影响习惯性便秘的治疗康复,也容易使疾病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