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被称为体液免疫应答,简称为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分为两种情况,即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和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TI-Ag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有如下特点。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即迅速分裂、增殖、发生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更强烈有效的体液免疫效应。

第二节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被称为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简称为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分为两种情况,即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和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其过程大致如下。

一、B淋巴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

1.APC提呈抗原

抗原提呈细胞(APC)以种种方式摄取(如吞噬、吞饮)侵入机体的外源性TD抗原,在细胞内将其降解、加工成为抗原肽,抗原肽再与提呈细胞内质网中的MHCⅡ类分子结合成为复合物,移动到APC细胞的表面,供Th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识别、结合。

img48

图6-1 Th细胞“双受体识别”启动免疫应答示意图

2.B淋巴细胞、Th细胞识别抗原

B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BCR),直接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外源性TD抗原。Th细胞则只能接受APC提呈给它的外源性TD抗原的抗原肽,并需要进行“双受体识别”。首先是Th细胞表面的CD4分子识别并结合抗原提呈细胞膜上的MHCⅡ类分子,然后才是Th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TCR)识别并结合MHCⅡ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肽(图6-1)。此过程必遵循此先后顺序,并受到MHCⅡ类分子的遗传特征、个体差异及该种分子种类的限制。即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间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并且Th细胞表面的CD4分子只能识别结合MHCⅡ类分子,Th细胞也只能接受MHCⅡ类分子提呈、传递的抗原肽,这种现象称为“MHC限制性”。

(二)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Th细胞识别、结合抗原后,受到抗原刺激及APC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活化、增殖、分化,同时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作用(自己分泌的细胞因子反过来作用于自己)促进这个过程,最终形成大量的效应Th细胞(效应Th1、Th2)——Th细胞受到以白细胞介素4(IL-4)为主的细胞因子作用后,增殖、分化为大量的CD4效应Th2细胞。B淋巴细胞识别、结合抗原后,受到抗原刺激,开始活化,但需要在效应Th2细胞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辅助作用下,才能分裂、增殖、分化,最终形成大量的能合成并分泌各类抗体的浆细胞。在此阶段的后期,部分Th细胞、B淋巴细胞暂时停止增殖分化,转化成为记忆细胞。一段时间后,当记忆细胞再次遇到同一种抗原(如同种微生物再次入侵)时,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更大数量、更好质量的效应Th细胞或浆细胞,出现其再次免疫应答效应。应该说明,在上述T、B淋巴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均需获得两个刺激信号。一个是它们各自识别、结合抗原(双受体识别)后产生的第一活化信号,另一个则是通过免疫细胞间(如APC与Th之间、Th与B淋巴细胞之间)的黏附分子(协同刺激分子),互相黏附(刺激),由此产生的第二活化信号。只有两个信号都具备了,才能完成T、B淋巴细胞的活化过程。此过程被称为“双信号活化”(图6-2、图6-3)。

(三)效应阶段(清除抗原阶段)

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活化、增殖、分化成各类浆细胞后,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的抗体(包括五大类型:IgG、IgM、IgA、IgD、IgE),依靠抗体的多种免疫学作用发挥体液免疫效应。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如图6-4所示。

抗体形成的体液免疫效应,是以抗体为主导,辅以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等其他免疫因素,共同发挥免疫作用的(参见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章节)。

(1)中和细菌外毒素 特异性抗体的Fab段结合相应细菌外毒素后,封闭外毒素与机体细胞膜相应受体结合的位点,使外毒素失去结合细胞的能力,不能进入细胞内,无法产生毒性作用。

img49

图6-2 Th细胞的“双信号活化”过程示意图

img50

图6-3 B淋巴细胞的“双信号活化”及增殖、分化过程示意图

(2)中和病毒 特异性抗体的Fab段结合相应病毒后,封闭病毒与机体细胞膜病毒受体结合的某种结构,使病毒不能结合细胞,也就不能进入到易感细胞内,失去其感染性。由于病毒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在细胞外的体液中不能增殖,因此,接下来,它只能等待吞噬细胞等将其消灭、清除。

(3)阻止细菌黏附 有菌毛的细菌可通过其菌毛黏附于机体黏膜,然后定居、繁殖、侵入机体内。机体黏膜表面的特异性slgA类抗体的Fab段与相应细菌菌毛结合后,封闭其菌毛,使细菌不能与黏膜细胞结合,接下来,细菌就会被机体的排除机制所清除,由此发挥抗细菌感染的作用。

img51

图6-4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示意图

(4)激活补体 特异性抗体IgG或IgM的Fab段结合细菌等相应抗原后,抗体结构由T形变为Y形,暴露出的Fc段上CH2区或CH3区的补体结合点,结合补体,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杀伤、破坏、溶解细菌及异种红细胞等抗原细胞,将其消灭。

(5)调理吞噬 如前所述,特异性抗体IgG或IgM的Fab段结合相应细菌等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后,并不能杀死它,但抗体的另一端——Fc段能结合吞噬细胞的Fc受体,促进吞噬细胞对该细菌的吞噬,由此消灭该细菌。

(6)介导ADCC作用 如前所述,特异性抗体IgG的Fab段结合相应抗原细胞(指较大的抗原细胞,如寄生虫细胞、自身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后,不能直接杀伤、破坏该细胞,由于它们太大,甚至吞噬细胞也不能将其吞噬,但IgG的Fc段能结合NK细胞(或吞噬细胞)的Fc受体,激活NK细胞(或吞噬细胞),释放杀伤性物质(穿孔素、颗粒酶、FasL等),杀伤、破坏抗原靶细胞,将其清除。

体液免疫在抗感染及排异过程中,所作用的对象主要是侵入到机体细胞外(血液、组织液等体液中)的病原生物及其他抗原物质,故称为体液免疫。

二、B淋巴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某些较少见的抗原物质,如某些细菌的多糖、多聚蛋白及脂多糖等,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直接激活B淋巴细胞,而不需要APC处理、提呈,也不需要Th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的辅助,此类抗原被称为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TI-Ag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有如下特点。①直接激活B淋巴细胞,既不需要APC提呈,也不需要Th细胞辅助。②其应答过程中不产生记忆细胞,故只有初次应答,没有再次应答。③只产生IgM类抗体,不产生IgG等其他四类抗体。另外,它也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B淋巴细胞在初次接受抗原刺激后的活化、增殖、分化过程中,会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两大类细胞,其中的浆细胞迅速合成并分泌抗体,即刻发挥体液免疫效应。而记忆细胞则在体内长期存在,带有与它的原始母细胞一样的抗原识别受体,对相应抗原保持识别、结合功能。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即迅速分裂、增殖、发生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更强烈有效的体液免疫效应。由于记忆细胞是已经活化、增殖、分化到一定程度(接近初次免疫应答后期)的B淋巴细胞,其数量也较其原始母细胞大大增加,故记忆细胞引起的再次免疫应答与原始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引起的初次免疫应答有明显差异,呈现一定的特殊规律性。

1.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

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应答称为初次应答。其特点是: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潜伏期长(1~2周),抗体产生慢;总抗体量少、效价低;抗体在体内存在的时间短(数周~数月);以IgG类抗体为主,但含量不高;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弱。

2.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

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所引起的免疫应答称为再次应答。其特点是: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1~2d)——抗体产生快;总抗体量多、效价高;抗体在体内存在的时间长(数月至数年);仍然是IgG类抗体为主,但含量明显增高(比初次应答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强。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均是先产生IgM,后产生IgG,再产生IgA。IgM在体内维持的时间短,当应答10~20d后IgG达到高峰时,IgM基本消失。IgM在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中,其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图6-5)。

img52

图6-5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中抗体产生的规律

抗体产生规律的临床指导意义如下。①早期诊断感染性疾病:由于IgM在血液中出现早,消失快,故患者血液中特异性IgM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某种感染性疾病的指标之一,也可认为该病正处于发病早期,如伤寒病的早期诊断。②制订预防接种的最佳方案:死疫苗应至少进行2次以上免疫接种,以便产生再次应答效应,提高机体对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的免疫力,如百日咳疫苗的接种。③了解病程并评判疾病转归:检测某种或某些特异性抗体的含量及其变化,可了解病程并协助判断疾病的发生及转归,如乙肝患者血中相应抗体的检测。

四、体液免疫的整体免疫效应

1.抗(细胞外)体液中的各种病原生物感染

凡侵入体内,存在于细胞外体液中的各种病原生物,其抗原均可刺激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大量的特异性抗体,通过前述各种免疫机制,调动体内的多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将该种病原生物消灭,并从体内清除干净(或限制其生存)。

2.抗细菌外毒素及其他有害产物的损害

进入机体的细菌外毒素,在其未与机体细胞结合前,存在于机体血液及其他体液中,可通过体液免疫应答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毒素抗体,最后又受到该种相应抗毒素抗体的结合及清除。但外毒素一旦与机体细胞结合,进入细胞内,抗毒素就对它失去了这种作用。因为抗毒素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病原生物的有害产物,只要进入到机体的体液中,具备抗原特征,均可受到相应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清除。

3.清除(细胞外)体液中的各种异种细胞、同种异体细胞及其他抗原物质

因为各种原因,进入机体细胞外体液中的各种异种细胞、同种异体细胞、异种蛋白质及其他抗原性物质,均可刺激B淋巴细胞诱发体液免疫应答,通过产生相应特异性抗体,调动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等,将其结合、破坏、清除。如机体对马血清来源的抗毒素蛋白的清除等。

4.引起免疫病理损伤——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这三种类型的超敏反应均与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有关,各自通过不同的机制,均可对机体造成某种类型的损害或损伤。

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对抗原的影响因抗原的性质而不同,有些抗原可因与抗体结合直接失去生物学活性,如外毒素、病毒等,有些抗原被抗体结合后,其生物学活性暂时不受影响,还需抗体联合其他免疫成分才能将其杀灭清除,如细菌、支原体等。还有些抗原被抗体结合后,甚至抗体联合其他免疫成分也不一定能将其杀灭清除,如丝虫、血吸虫等寄生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