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尿毒症患者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

尿毒症患者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缺铁性贫血是指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病因或原发病确诊后,要积极治疗,这是纠正贫血、防止复发的关键环节。在血红蛋白正常后,病人仍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目的是补足体内贮存铁。向病人说明消除贫血的病因及积极根治原发病的重要性。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一)概要

缺铁性贫血是指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

铁是血红蛋白合成的重要原料之一。正常人体每天制造新生红细胞所需的铁大部分来自体内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每天从食物中吸收约1~1.5mg铁,排出约1mg铁,维持体内铁的动态平衡。含铁量较丰富的食物有肝、肉类、蛋黄、豆类、紫菜、海带、木耳及香菇等,而乳类含铁量最低。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影响铁吸收的因素有:胃酸和维生素C能使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以便于吸收;肠黏膜能根据体内贮存铁的情况,调节其吸收。人体多余的铁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在肝、脾和骨髓等组织中。

病因或原发病确诊后,要积极治疗,这是纠正贫血、防止复发的关键环节。补充铁剂以口服方法作为首选,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

病因有:①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②需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需铁量增加,如饮食中缺少铁则易引起缺铁性贫血;③铁吸收不良:胃大部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后、胃酸缺乏、肠道功能紊乱、服用抗酸药等均可影响铁的吸收。

2.身心状况

(1)症状:①一般贫血的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头晕、心悸气短、耳鸣等;②组织缺铁的表现:出现口角炎、舌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儿童还可有神经、精神系统异常表现,如易激动、烦躁、兴奋、发育迟缓等;少数病人有异食癖,喜吃生米、泥土等。

(2)体征:皮肤黏膜苍白、干燥、无光泽,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扁平、不光整、脆薄易裂,严重呈“反甲”。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体积较正常小且形态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

(2)骨髓象: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骨髓涂片染色示骨髓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

(3)生化检查:血清铁下降,血清总铁结合力升高,血清铁蛋白降低。

(三)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体内铁不足有关。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轻、中度贫血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重度贫血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含铁丰富易消化饮食,食用含维生素C的食品,有利于铁的吸收。

2.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病人贫血的症状、体征,评估其活动的耐受能力,了解病人的主要化验结果,以判断病人贫血程度。

3.用药护理

①口服铁剂易引起胃肠道反应,故宜在饭后服用,从小剂量开始;②避免与牛奶、茶、咖啡同时服,否则影响铁的吸收;③口服液体铁剂时须使用吸管,避免牙齿染黑;④服铁剂期间大便会变成黑色,应做好解释,以消除病人顾虑;⑤注射铁剂剂量要准确,宜深部肌肉注射。因副作用多,很少用;⑥铁剂治疗后自觉症状可很快减轻;1周左右网织红细胞数上升,可作为铁剂治疗有效的早期指标;2周左右血红蛋白开始升高,约12个月恢复至正常。在血红蛋白正常后,病人仍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目的是补足体内贮存铁。

(五)健康教育

向病人说明消除贫血的病因及积极根治原发病的重要性。开展防止缺铁的卫生知识教育,指导病人平衡膳食,按时、按量服用铁剂,避免同时服用影响铁剂吸收的物质。定期复查血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