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概述】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眼外伤、视网膜脱离及其复位术后的并发症,也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约发生在10%左右的病例。发病机制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神经胶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在视网膜表面和玻璃体腔内游走、附着、增生,于网膜前面、后面及玻璃体内形成细胞性膜、合成胶原和收缩,造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临床表现】
按美国视网膜学会命名委员会的分级标准(1983),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分为A、B、C、D四级。A级,玻璃体浑浊,呈烟灰状或成串,下方网膜表面色素簇集,此节无特意性。B级,网膜表面皱缩、变硬,血管扭曲,裂孔卷边或盖前牵拉。C级,网膜全层皱褶呈星状、不规则状或弥漫状,根据病变占眼底1,2,3个象限,分别称C1、C2、C3、D级,赤道以后的网膜全层固定皱褶呈漏斗状脱离,根据收缩的程度分为D1宽漏斗,D2窄漏斗,D3闭合漏斗。1991年对1983年分级标准作了修改,保留1983年所定A级和B级,取消D级。C级病变以赤道为界,赤道前为CA级病变,赤道后为CP级病变,在标明皱褶的钟点数,如CP1-12,CA1-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治疗】
主要为手术治疗:C级以下的病例,通过巩膜外节段性垫压,配合冷凝或激光光凝完全封闭裂孔,有可能使视网膜复位,增殖膜缓慢萎缩。对大多数明显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需采用玻璃体手术治疗。手术中应用剥除膜、视网膜切开或切除、注入重水促使网膜复位、眼内激光光凝等使视网膜复位,然后用长效气体或硅油充填。手术成功率在45%~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