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泌尿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

泌尿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排泄性尿路造影、CT和MRI增强检查均能发现这种异常,表现类似正常肾,唯位置有所不同。分叶肾和驼峰肾通常无症状,多为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驼峰肾表现局限性肾实质外突,边缘光整,局部肾实质增厚,但其密度、信号强度及强化表现均同于正常肾实质。USG、CT和MRI检查均可发现分叶肾及驼峰肾的肾轮廓改变,根据上述特征易于明确诊断。慢性肾盂肾炎时,除肾表面切迹外,尚显示肾脏萎缩和肾实质变薄,且临床上有相应病史。

第二节 泌尿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

肾脏是泌尿系统先天发育异常最常见的部位,其包括肾脏数目、位置、形态、大小异常。

一、肾脏数目异常

以肾缺如最常见,临床上肾缺如为单侧性,双侧缺如者难以存活。

(一)临床表现与病理

肾脏缺如侧的输尿管未发育或呈盲端,同侧的膀胱三角区也可不发育,肾动脉可完全缺如。对侧肾脏代偿性增生、肥大。

(二)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可见一侧肾影缺如,对侧肾影相对增大。排泄性尿路造影显示一侧肾影缺如。

USG、CT、MRI:缺如侧肾床内无肾影显示,其空间为脂肪、胰腺体尾或肠管所占据。对侧肾脏代偿性增大。

二、肾脏位置异常

系胎儿期肾上升过程发生异常所致,多位于盆腔内(图6-2),少数位于膈下,甚至后纵隔内。排泄性尿路造影、CT和MRI增强检查均能发现这种异常,表现类似正常肾,唯位置有所不同。

img52

图6-2 异位肾:左肾位于盆腔

三、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double pelvis and double ureter)

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即一侧或双侧肾各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有肾盂和输尿管。排泄性尿路造影能清楚显示这种畸形,通常上方的肾盂、肾盏较小。CT增强扫描重建可清晰显示畸形(图6-3)。

img53

图6-3 右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黑箭头——有功能肾、输尿管;白箭头——无功能肾、输尿管)

四、肾形态异常

融合肾

(一)临床表现与病理

融合肾中最常见的是马蹄肾,其特点是两肾的下级或上级相互融合,以下级融合型多见。融合部称为峡部,多为肾实质,少数为纤维组织粘连。马蹄肾临床发现率为0.01%~2%,多见于男性,可无症状,或因腹部肿块而就诊,部分病例可有尿路梗阻、感染表现。

(二)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上肾影位置较低且肾脊角发生改变。尿路造影检查两肾下肾盏距离缩短,而两肾上肾盏相距较远。

CT和MRI:均可于脊柱前方发现连接两肾下极或上极(少见)的肾实质,其密度、信号及强化表现均同于正常肾实质(图6-4),并能显示并发的肾积水等表现。

img54

图6-4 马蹄肾:两肾下极融合,右肾盂积水

USG:两肾上极远离脊柱,而下极移向脊柱。纵切沿主动脉扫查可显示峡部,其与两肾下极相连。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马蹄肾的特征是两侧肾上极或下级相连,且多为下极相连,尿路造影、USG检查均可发现相关的异常表现,而CT和MRI检查能进一步显示这种特征,易于明确诊断。

分叶肾和驼峰肾

(一)临床表现与病理

分叶肾又称胎儿性分叶肾,是由于胚胎时肾融合不完全,肾表面有浅沟所致。浅沟处则有自皮质向内深入的脊柱。分叶肾发生率较高,50%成人不同程度存在,故认为属正常变异。驼峰肾系肾表面局限隆突,类似驼峰,多发生在左肾中上部,也可见于其他部位。分叶肾和驼峰肾通常无症状,多为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

(二)影像学表现

X线:不能显示这两种异常。

CT或MRI:能清楚显示这两种异常。分叶肾表面有多个切迹,致肾轮廓呈分叶状改变,增强检查早期见明显强化的肾柱自切迹外延伸至肾实质内。驼峰肾表现局限性肾实质外突,边缘光整,局部肾实质增厚,但其密度、信号强度及强化表现均同于正常肾实质。

USG:可发现分叶肾表面包膜回声呈波浪状,驼峰肾则见部分肾轮廓外突,但肾实质回声正常。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USG、CT和MRI检查均可发现分叶肾及驼峰肾的肾轮廓改变,根据上述特征易于明确诊断。需与分叶肾鉴别的病变是慢性肾盂肾炎瘢痕造成的肾切迹改变,驼峰肾则应与肾脏肿瘤鉴别。慢性肾盂肾炎时,除肾表面切迹外,尚显示肾脏萎缩和肾实质变薄,且临床上有相应病史。肾脏肿瘤偶在USG和CT平扫时可类似驼峰肾,增强CT检查及MRI检查,肾脏肿瘤有明确表现,鉴别并不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