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年前桂林人的洞穴家园

万年前桂林人的洞穴家园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桂林的85处洞穴遗址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50处大遗址之一的甑皮岩遗址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处。但是迄今为止,在桂林的洞穴遗址中并没有发现任何谷物种植的线索。就这样,万年前的桂林人凭借大自然的恩赐而生活无忧。
万年前桂林人的洞穴家园_桂林甑皮岩遗址_人文桂林

桂林市区范围内有85处史前洞穴遗址,时间范围从3万多年前延续到6000多年前,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有趣的是,这85处洞穴遗址群分布的范围也正是今天桂林城市规划建设的空间发展范围。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反映了无论是万年前还是万年后,人类在桂林这块山水胜地选择生活居所范围呈现了惊人的一致性,表明桂林自远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宜居胜地。

在桂林的85处洞穴遗址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50处大遗址之一的甑皮岩遗址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处。

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城市中心区域凯风路与万福路交会处,1965年被发现,1973年和2001年分别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90平方米,发现灶、灰坑、石器加工点、墓葬等遗迹,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等遗物10000多件(片),以及大量先民食弃的动物遗骸。这些遗存距今12000~7000年,按其演化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甑皮岩先民在5000年的岁月中留下3米多厚的文化堆积,它犹如一本无字的书唤起了我们对桂林童年的记忆……

独山远景(箭头所指为甑皮岩遗址)

一、陶锅美食——中国划时代制陶技术的重要起源

甑皮岩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是出土了距今12000~11000年的原始陶器——陶釜,通俗地说,就是现在的陶火锅。该陶釜是甑皮岩先民用掺和了一定石英石颗粒的泥土捏制而成的,敞口,圜底,胎厚3.5厘米,烧成温度不超过250 ℃,是目前中国发现制作技术最原始的陶器,对探讨原始陶器的起源和工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在桂林雁山区的庙岩遗址和临桂新区的大岩遗址也发现了原始陶器,烧成温度高于甑皮岩的陶釜,制作时间也在万年以上。在三处遗址都发现年代超过万年的陶器,有力地证明了桂林是中国陶器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陶器与磨光石器、谷物种植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陶器一般用于煮食谷物。但是迄今为止,在桂林的洞穴遗址中并没有发现任何谷物种植的线索。那么,是什么促使桂林先民发明陶器呢?考古学家从甑皮岩洞穴遗址与原始陶器共同出土的大量螺蛳壳里寻找答案。原来在一万多年前的桂林地区,由于气候变暖,导致螺、蚌等介壳类水生动物大量繁殖。因它们容易采集,可以花最少的时间和气力获得最高的回报,比捕猎野兽容易得多,甑皮岩先民开始大量捕捞。然而螺、蚌味道腥臊,不能生吃,个头太小又不能像野兽那样可以直接在火上烧烤,其最佳的食用方法便是用陶锅水煮熟后,肉就很容易挑出来吃。于是,陶器应运而生。

甑皮岩遗址

甑皮岩第一期陶片(年代距今12000~11000年)

第一期陶釜复原——最早的陶锅

第五期陶罐

第五期陶罐

第五期陶豆

第五期陶豆

第五期陶盆

二、屈肢蹲葬——华南及东南亚相传万年埋葬习俗的起源地

甑皮岩遗址是中国发现屈肢蹲葬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在已发掘的29座墓葬中能辨别葬式的都属于屈肢蹲葬和侧身屈肢蹲葬,小部分属于二次葬。具体葬法:先在洞内挖形状不太规则的圆形竖穴墓坑,在死者的遗体僵硬前,把尸体弄成低头、弯腰、抱膝蹲踞的姿势放进坑内,在头上压放一些石块后填土入葬。

屈肢蹲葬不仅发现于甑皮岩遗址,而且在桂林的轿子岩、庙岩、大岩等遗址中也有发现,这表明屈肢蹲葬是当时流行于桂林岩溶地区的主要葬俗。在年代都晚于桂林洞穴遗址的广西南部邕江流域的“顶蛳山文化”、广东西部的西江流域和越南国的“多笔文化”遗址中也有大量发现,甚至在万年后的今天,在华南和东南亚地区还保留着蹲葬死者的古老习俗。由此可见,桂林是华南和东南亚屈肢蹲葬习俗的起源地。

甑皮岩遗址出土的骨角蚌器

1,2.骨针;3,4.骨锥;5.骨鱼镖;6.角铲;7.蚌勺

甑皮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

1.石斧;2~4.石锛;5.盘状砍砸器;6,7.穿孔石器

1973年发现的屈肢蹲葬墓剖面

2001年发现的屈肢蹲葬墓

(上:墓坑上部压着石块;下:移除石块后的蜷曲的人骨)

三、渔猎采集——史前时期桂林人的休闲生活

甑皮岩人虽然以洞穴为家,但是他们的生存天地却延伸到整个桂林岩溶区。他们从漓江挑选鹅卵石,打制和磨制成石斧、石锛、石锤、石凿、石矛、穿孔石器、尖状器、砍砸器等工具。依靠这些先进武器,甑皮岩人成为远古时期桂林这块蛮荒大地的主人。他们猎杀的野兽有37种,不仅能猎杀较为温驯的中小型野兽,如漓江鹿、梅花鹿、水鹿、赤麂、小麂、椰子猫、食蟹獴、猕猴等,而且还能猎杀凶猛的大型野兽,如野猪、水牛、老虎、豹子、棕熊、犀牛、大象等。他们还是捕鸟的高手,捕杀过天鹅、大雁、野鸭、白鹭、桂林广西鸟等20种鸟类。发掘出土的多达27000块野兽和鸟类亚化石表明,远古时期的桂林岩溶区堪称远古动物王国。其中,有两种动物属于桂林特有,已经绝灭了,专家把它们命名为“秀丽漓江鹿”、“桂林广西鸟”。

甑皮岩人男性复原像

出土的甑皮岩人男性头骨

出土的甑皮岩人女性头骨

甑皮岩人女性复原像

除了狩猎,甑皮岩人还从水里大量捕捞螺蛳和蚌蚬等贝类动物以及鲤鱼、龟鳖、螃蟹甚至鳄鱼。甑皮岩文化堆积中螺蚌壳比比皆是,共发现的贝类壳达81000多块,计49种类。此外,甑皮岩人还大量采集周边丰富的山核桃、杨梅、山黄皮、山葡萄、野蔷薇、火把果、酸枣、白叶莓等野果以及山药、何首乌、参薯、野芋头等块根作为食物,甚至可能开始栽培薯、芋等块根类作物了。经过万年来的发展,今天桂林的荔浦芋已被培育成现代栽培芋中最著名的品种,荔浦芋扣肉更是成为一道桂林传统菜肴中不可缺少的名菜。

让人惊喜的是,考古学家在甑皮岩还发现了距今10000年的桂花种籽。今天,桂花已成为桂林这座美丽城市的市花,而桂花酒、桂花糖、桂花糕等则成为桂林土特产名扬四方……

就这样,万年前的桂林人凭借大自然的恩赐而生活无忧。他们以山清水秀、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桂林为家园,白天,通过采集、捕捞、狩猎获取食物。傍晚,他们回到既能躲风避雨、又能防御野兽的天然洞穴里,家人团聚围坐于篝火旁,或烧烤野味,或陶锅煮螺,享用着劳动的收获,交谈着劳动的经历,聆听着祖辈的传奇故事,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休闲生活!

今天,甑皮岩这个曾经延续了5000年人间烟火的洞穴已经尘封成为一处古文化遗址,然而,甑皮岩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烧陶器、煮火锅、吃芋头、吃螺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保留了很多甑皮岩文化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甑皮岩文化不仅是埋存地下、诠释南蛮不蛮的文化遗产,更是活在当下的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符号,它所蕴含的依恋山水、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发展理念和休闲安逸而又突破创新的人文精神对我们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 周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