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发现抗癌药
氮芥是疱毒气硫芥或芥子气的含氮类似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使用芥子气的炮弹使一个英军阵地3周内伤亡14 278人。当时医学界只注意到芥子气对皮肤黏膜的起疱作用, 后来才对其全身作用也加以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2月2日夜,德国空军在意大利巴里港炸毁了一艘装有100吨芥子气的美国约翰·哈维号军火运输船。一部分芥子气泄漏到海水中。当时一些落水的士兵被救起后,皮肤水肿、脱皮,眼睛有灼痛感,全身麻木。617名伤员中死亡83人。
29岁的美国医务军官亚历山大中校曾接受过化学战训练,12月7日被派往巴里港进行调查。1944年6月20日,亚历山大在一份报告中,特别强调这种“毒气”极强的全身效应,远远超过了以前了解的芥子气灼伤,尤其是对血液中白细胞的致命破坏,在接触毒气三四天后,血液中淋巴细胞数可严重下降。
1944年秋,北美化学作战部医学处主任罗兹上校,阅读了亚历山大的报告,敏锐地注意到芥子气化合物的降白细胞作用,为治疗血液系统白细胞相关的恶性肿瘤提供了一条研究线索。
1942年,美国政府科研发展部与耶鲁大学签订有关毒气伤害研究的协议。耶鲁大学药理学家吉尔曼和古德曼博士在对化学毒剂氮芥的药理研究中,发现芥子化合物在体内的一系列化学转化过程,并揭示了正常淋巴组织对氮芥杀伤作用的高度敏感性。由此,他们进一步想到如何把这一毒性作用转化为有利因素。他们求助于解剖教研组同事多尔蒂,建议他进行小鼠实验,并提出一个命题:“问题很简单,应用这组细胞毒素,能否在其把人体组织摧毁之前先把肿瘤摧毁?”
于是,多尔蒂把氮芥用于一只移植了淋巴瘤的小鼠,这只小鼠原本预计在移植后3周内死去。经过2次氮芥注射治疗后,肿瘤开始软化、缩小,最后消失了,老鼠又恢复到之前活蹦乱跳的状态。多尔蒂兴奋地连声叫道:“奇迹!奇迹!”动物实验结果证实,氮芥对肿瘤有治疗价值。他还观察到,不同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1942年12月,耶鲁大学专家小组对一位患晚期恶性淋巴肿瘤的48岁银匠静脉注射氮芥进行实验性治疗。当时病人对放疗已无效果,全身多发性淋巴结肿大导致吞咽、咀嚼困难,颈部肿胀。病人对氮芥治疗反应颇佳,肿块逐渐消退。遗憾的是以后因病情反复而死亡。
194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斯布尔教授对另一个氮芥类化合物进行系统临床试验,发现氮芥对霍奇金病(另一种淋巴瘤)有非常明显的缓解作用。
关于氮芥的研究在战时是保密的,这些临床试验报告直到二战后的1946年才得以发表。1949年,氮芥成为第一个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的抗癌药物。1958年,一次全面的临床调查明确了氮芥的应用方法、疗效及其预后和不良反应。
今天,氮芥仍被用于霍奇金病、其他淋巴肿瘤及各种慢性和急性淋巴系白血病的治疗,它是一类烷烃化剂类抗癌药物。现已证实,氮芥在细胞核DNA双链之间形成一种永久性交叉链,使肿瘤细胞不能分裂,从而阻止其生长繁殖,发挥抗癌作用。
二战的巴里港战火,带来了癌症化疗的突破。美国癌症学会评述说:“巴里港惨祸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有抗癌效果的药剂,癌症的化疗时代开始了。”
常言道“祸兮福所倚”,巴里港的战火可谓惨烈,但慧眼独具的科学家们却从中发现了攻克癌症的福音,使无数病人的生命得以挽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