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心电向量图的分析、诊断及报告
一、平面心电向量图的坐标及测标记
(一)测量单位、运行方向、时间及振幅的测量 心电向量图以泪滴形式组成环,所以泪滴是心电向量图具体计量单位及显示形式。一般以泪滴的圆端为环体的运行方向。以泪滴间距作为时间单位,其间距有2.5ms(1/400s)或5ms(1/200s)等多种;泪滴间距离的远近表示单位时间内向量振幅的高低。其标准电压以直角轴向偏离长度为毫伏标准电压,图中以定标线长度为校正各瞬间及最大向量的具体振幅(图4-7)。
图4-7 常用心电向量图标记法
向量环的起点 P环的起点称为E点,相当于心电图上T-P段(心电图基线)的终点。QRS环的起点称为O点,相当于心电图P-R段电位线的终点。一般情况下,这三个点重合在一起,但如有P环复极向量或ST向量上升、下降,这三点就不在一处。由于QRS环是心电向量图测量及观察的重点,故常把O点作为坐标轴的参考点(零点)。
(二)三个平面向量的坐标
1.前额面(F) 由X轴和Y轴组成。X轴:左侧(阅读者的右侧)为正(R),右侧(阅读者的左侧)为负(S);Y轴:下方为正(R),上方为负(S)。
2.上横面(H) 由Y轴和Z轴组成。X轴:左侧为正(R),右侧为负(S);Z轴:前方为正(R),后方为负(S)。
3.右侧面(RS) 由Y轴和Z轴组成。Y轴:下方为正(R),上方为负(S);Z轴:前方为(R),后方为负(S)。
(三)方位(角度)标记 由三个直交坐标(X轴、Y轴、Z轴)中的两个直交坐标组成一个面,依次两个直交坐标线相互垂直之中心为零点,也可依垂点作为起点。其直交坐标的水平面,以阅读者的右侧终点为0°度(左),下方为90°,上方为-90°,左侧为±180°(右)。左下方为Ⅰ象限,右下方为Ⅱ象限,右上方为Ⅲ象限,左上方为Ⅳ象限(图4-8)。
图4-8 象限分布图
二、心电向量图的阅读、分析及报告
(一)坐标及测量标准 心电向量图是由三个直交导联心电图(X、Y、Z)组合成三个平面心电向量图(F、H、Rs),从两个直(正)交导联心电图可推导出一个面的平面心电向量图,反之也可以从一个平面心电向量图演算出两个直(正)交导联心电图。例如,由X轴(左、右)、Z轴(前、后)组成上横面(H)心电向量图,则上横面心电向量中的左、右方位及振幅必定与X轴直(正)交导联心电图改变相同,而前、后方位及振幅也一定与Z轴直(正)交导联心电图改变相同,在阅读时可相互对照进行分析。分析时还须明确标准电压(mV相当于多少毫米);泪滴间的距离单位是2.5ms(1/400s)还是5ms(1/200s)。
(二)记录的方式 心电向量环的记录,根据需要,可任意记录心脏电激动任何一段时间内的电位改变,因此在分析一份心电向量图时,务必明确所记录的内容。当记录心脏一次激动全过程时(P环、QRS环、T环),应取P环起点(E)作为各环分析时的标准零点。仅记录心室的电收缩(QRS环、T环)则应依QRS环的起点(0点)作为分析各项同指标的标准零点,依此类推。
(三)心电向量图的测量内容及其测量方法
1.P向量环 系心房除极所形成的空间向量环。分析P环包括其方位、形态、运转方向及振幅。
2.QRS向量环 系心室除极形成的空间向量环。分析QRS环时,可从定性(观察形态)与定量(测量数值)两方面进行。QRS环的定性分析,主要观察环体的形状,如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等;环体是否圆滑,有无扭曲,有无蚀缺;所在的方位,运转的方向,包括顺时针及逆时针或呈“8”字形运转。运行的速度是以泪滴间的距离表示的,泪点密集表示运行速度慢,泪点稀表示运行速度快。但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同时进行观察,一般在上横面展开,多以它为准。分析QRS环时通常将环分成初段、中段、末段三部分。初段即自QRS环起始点至转变方向之前,在开始后的10~15s之内,即初始向量,称之为Q环。中段为环体得大部分,又称为R环。又可将其分成离心支与回心支。末段即转回原点以前的部分,也叫终末向量。
QRS环定量分析主要包括QRS环的最大向量,即从QRS环的起点“O”与QRS环的最远点的联线。最大向量出现的时间大约在40ms左右;QRS环的时间,即QRS环开始至终止所占有的总时间,按泪滴计算(图4-9)。
图4-9 QRS环示意图
3.ST向量 如QRS环不闭合,则自零点至QRS环终点40ms处为ST向量。
4.T环 心室复极的空间向量环,即T空间向量环。T环运行的方向、形态、方位及振幅测量方法与QRS环相同。此外应注意T环的长宽比值,T环最大向量的振幅以及它们与QRS最大向量振幅的比例。
5.QRS-T夹角 指最大QRS向量之间的夹角度数。通常采用夹角的绝对值,但此数值不得大于1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