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谢远明教授临证精要

谢远明教授临证精要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谢远明教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诊疗实践中,擅长肿瘤诊治,尊古不泥,另辟蹊径,大胆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故此,他创立益气健脾,扶正化瘤法,治疗肝癌、食道癌、胃癌、胰腺等多种癌,均取得成功的经验。谢远明教授认为,对中晚期肝癌辨证,应以气血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如此提纲挈领,即可抓住疾病的实质,制定符合病情的治疗方案。

谢远明教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诊疗实践中,擅长肿瘤诊治,尊古不泥,另辟蹊径,大胆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

(一)益气健脾,扶正化瘤

脾在五行中属土,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之气,喜燥恶湿,脾含意,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主升举,主统血。其中以运化为核心,通过运化水谷,为机体生命活动提供精微物质。脾与胃在解剖上“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在生理上互为表里。《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因其运化水谷精微,灌溉营养一身,故称之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强调脾之阳气之升发。张介宾指出:五脏之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有五脏之气。脾气健旺,其运化水谷的功能旺盛,才能不断地化生气血等生命物质,提供足够的谷食精气,进而使全身各脏腑器官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则会发生病理现象,出现多种病症。谢老认为,肿瘤的产生、发展以及转归,与人体正气关系密切,尤其与脾胃之气的旺盛与否有直接的关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还说:“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李东垣还提出:“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又说:“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也说道:“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因为脾胃健旺,饮食能进,气血自生,疾病自能痊愈。另外脾胃五行属土,土为万物所归,糟粕浊气,皆从此而得清理。所以调理脾胃气机,使其升降自如,清浊自分,气血调和,经脉通畅,六腑顺行,为祛邪治病之关键所在。故此,他创立益气健脾,扶正化瘤法,治疗肝癌、食道癌、胃癌、胰腺等多种癌,均取得成功的经验。

肿瘤的形成,可以认为是正气不足,而后邪气留之导致。而人体正气主要源于水谷精微,所以与脾胃关系密切,肿瘤患者可因耗气伤血,久病导致脾虚乏源,从而使肿瘤进一步恶变和扩散转移。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脾虚的症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明显低于正常人。健脾益气类药物能明显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使IgG量增加,也可提高人的E玫瑰花瓣形成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并能使IgG明显提高。党参、黄芪、茯苓黄精对体液免疫也起激活作用,黄芪还可以促进机体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提高干扰素的滴度。另外还可以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及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并使抗体产生作用延长。脾虚肿瘤患者的消化排空速度比正常人明显加快,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使得机体营养物质获得有障碍,恶性肿瘤的消耗及肿瘤毒性物质作用使机体营养障碍进一步加重。采用健脾益气的治法可以纠正和改善这种状态。并且可以调节消化道功能,增加胃肠酶的分泌,提高胃泌素,保护和增强小肠吸收功能,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机体物质代谢的改善,有利于抗癌能力的提高,也就是所谓的“正气”的提高。健脾益气药物还有直接抑制癌细胞的作用,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尤其是对于高龄、体弱不适合手术以及手术后的患者,健脾益气能调补气血、增强体质,恢复元气,促进创口愈合和机体康复。

谢远明教授通常运用甘温之品补脾益气,扶正培土,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脘腹虚涨,纳呆,食后腹满加重,大便次数增多、便溏,身倦乏力,面色少华,形体羸瘦,舌质淡而胖嫩,舌苔薄白,脉细弱,谢远明教授多选用黄芪建中汤、枳朴六君子汤加减。

肝癌用益气健脾法治疗的理论根据渊源张仲景《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首当实脾”之法,他指出:肝癌多见肝脾两虚,肝胃不合者,其病机在肝者血瘀成积,在脾胃者,气虚不运,二者可互为影响而加重病情,治疗选用枳朴六君子汤益气健脾为主,活血化瘀为辅。自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经治25例肝癌,其中原发性肝癌11例,继发性肝癌14例。在14例继发性肝癌中,食道癌术后肝转移4例,胃癌术后肝转移7例,原发病灶不明已肝转移者4例,另1例肝血管癌,后因饮酒肿块剧增,1月后出现腹水,抽腹水确诊。药用党参、茯苓、丹参各30g,白术15g,陈皮、半夏、枳壳、厚朴、乌梢蛇、虫各10g,蜈蚣2条,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随证化裁:肿瘤剧烈疼痛者加全蝎10g,罂粟壳15g。同时用蟾酥、冰片各10g,麝香3g,75%医用酒精浸泡48h后外搽局部,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出现腹水者加牛膝30g,大腹皮10g,猪苓60g;便秘者加大黄(后下),桃仁各10g。治疗结果:25例均随访至1989年底,其生存期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10年。其中1年以上者10例,2年以内者7例。5~6年者2例,6例仍然还在治疗中。

肝癌属积聚范畴。其发病与正气虚损密切相关,正如《医宗必读》所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本文25例中晚期肝癌,始终呈现一派虚象,故治予扶正祛邪。扶正以益气健脾,扶正培本;祛邪以活血化瘀,通络消癥。这和金元时刘完素、李东垣、罗天益等“养正则积自消”的论点也是相吻合的。

肝癌发展到中晚期,其病情一般都很复杂,如何正确辨证,直接关系到该病的治疗效果。谢远明教授认为,对中晚期肝癌辨证,应以气血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如此提纲挈领,即可抓住疾病的实质,制定符合病情的治疗方案。

中晚期肝癌多表现肝瘀气虚的证象,其病变在肝者瘀血成疾,在脾者气血不运,二者往往互为影响而加重病情,用健脾化瘀法,即是针对这种病理特点而制定的重要法则。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养,故金代李东垣说:“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强调了调理脾胃对治疗他脏他病的治疗作用;就肝癌而言,健脾益气,可使纳食有常,气血充沛,正气渐旺而缓解肝郁,并能促进活血化瘀药物在肝脏发挥充分有效地作用,从而使中晚期肝癌这样的疑难病症也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临床试验证实益气健脾、化瘀消癥法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基本法则。

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若见心下包块,脘中满痛或刺痛,嗳气纳呆,朝食暮吐,大便干燥或色黑,定为晚期。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有积聚之邪,必然影响水谷纳运而致气阴两虚,谢远明教授在治疗上主张既要祛除胃中之积块,又要抚养脾胃之气阴,侧重何方,须视正气的盛衰而定。一般来说,正气尚盛,体质偏实,治宜化瘀消积,益气和胃,方中以乌梢蛇、虫、蜈蚣、全蝎、丹参、炒穿山甲等为主,佐以枳朴六君子汤。若病至中、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正气大衰,神疲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等,治宜益气健脾为主,辅以化瘀消积,处方枳朴六君子汤为主,佐以下瘀血汤(大黄、虫、桃仁)。他曾用此方治疗15例,其中肿块缩小或消失,长期存活者3例。胃癌后期,气阴大伤,呈现肝胃阴虚者,方选一贯煎加白芍、黄芪、女贞子或黄精、麦冬、天冬、石斛、玉竹等益气养阴。

食道癌中医称之为“噎膈”“噎食”“膈食”“膈证”等。多因忧思、急躁等情志不遂,或长期暴饮暴食、喜进热食、硬食,喜饮烈性酒等损伤食道而发病。早期偶感进食时咽下哽噎,不经治疗可自行消除。当生气或忧郁后其症状重新出现,病情继续发展有轻微咽下困难,进食时感觉发噎,症状逐渐加重,或仅可进流食,甚者汤水咽下困难。伴有腹部胀满,进行性消瘦。部分患者伴有咽喉干燥,背沉,嗳气,胸骨后闷胀。癌瘤破溃可呃吐鲜血,且混有食物,或有柏油样便。部分病人因癌瘤穿破气管或侵及神经,出现声音嘶哑,或阵发性咳嗽。部分病人因颈部淋巴结转移压迫或破坏臂纵神经,引起上肢疼痛,抬举困难,活动受限。谢远明教授在总结食道癌诊断时指出:结合病史,年龄4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患者有进行性吞咽梗噎,胸骨柄疼痛,并有灼烧感,要警惕食道癌的存在。必须以X线食道钡餐检查,食道镜活体组织检查,或食道脘部细胞检查即可确诊。

谢远明教授在分析食管癌病机时认为,其肿块病位在食道,但与肝、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气血津液不足,脾肾虚损为本;气滞、痰湿、血瘀、燥热为标。故在治疗时要标本兼治,强调以治本为主,兼顾消肿散结,化瘀通络。治本以脾为中心,选用枳朴六君子汤理气健脾以培补后天;治标多用黄药子、土贝母、蚤休、浙贝母、黄芩、黄连、龙葵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乌梢蛇、蜈蚣、虫、全蝎、僵蚕以通络止痛、破血逐瘀。呕吐频作,半夏增至15g,另加姜竹茹、旋覆花(后下)、代赭石(先煎);呕吐鲜血或便血,加白及、三七、地榆炭、棕榈炭、小蓟;上肢痛,抬举困难加桑枝、羌活、马钱子;声音嘶哑,口干舌燥,舌质暗红,可改用一贯煎加味治疗。

胰腺癌: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故多数病人很难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谢远明教授主张对早期出现的可疑症状包括数月或半年以来上腹持续性隐痛不适,间歇性下腹或腰背隐痛,排除胃肠道或肝胆疾病者;原因不明的消瘦,体重下降超过10%,或阻塞性黄疸者;年龄40岁以上而实发胰腺炎或糖尿病者,均因仔细分析,应作B超、CT、核磁共振等相应检查,以免偏诊、误诊。对有各种症状体征,而经检查仍无法确诊的疑似病人,建议及早剖腹探查,了解肿块大小和是否扩撒转移,力争手术根治,以延长病人生存时间,为进一步采用中西医治疗创造条件。谢远明教授分析多数前来就诊患者,有手术后、有放、化疗后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放、化疗中毒副反应剧烈而中断者,或病情延误至中晚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病人正气损伤明显,多数病人表现为脘腹或肋下胀痛,纳呆食少,或不欲饮食,巩膜黄染,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紫暗,或暗红,苔厚腻,或黄厚腻,脉弦滑。治宜理气健脾为主,佐以清热利湿。处方枳朴六君子汤加茵陈30g,焦栀子10~20g,黄柏10g,丹参30g,或龙胆草10g,半枝莲10g。肋下或脘腹疼痛明显者,加娑罗子30g,元胡30g,罂粟壳10~15g,或香附12g,郁金12g,乌梢蛇10g,蜈蚣2条,虫10g;恶心呕吐,加旋覆花10g(后下),代赭石30g(先煎),竹茹10g,或丁香10g,柿蒂30g;小便色黄夹赤,涩痛而少,加石韦30g,泽泻10g,车前子30g(包煎);胃中灼热,腹胀,少腹下坠,小便不畅加槟榔30g,砂仁10g(后下),木香10g(后下),黄连10g,荜澄茄15g;发热,恶心怕冷加桂枝15g,白芍15g,葛根30g;高烧,口渴,大汗出,鼻衄,体温38℃以上者,加生石膏30g,知母12g,金银花30g,粳米30g。

肠癌:肠癌术后广泛转移,累及肝、肺、腹腔、淋巴结等,一脏或多脏器转移者,症见疲乏无力,头晕目眩,纳呆或脘腹不适,胀满,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用枳朴六君子汤理气健脾,扶正固本,加贞芪散(黄芪、女贞子)益气养阴;用四虫(乌梢蛇、蜈蚣、虫、全蝎)化瘀通络,解毒散结。随证加入茵陈、焦山栀、金钱草或黄连、荜澄茄,或苍术、藿香、生薏苡仁,或白扁豆、炒麦芽、广木香、砂仁,或杜仲、沙苑子,或半枝莲、半边莲、白头翁、白花蛇舌草、蚤休等。

多种晚期癌:谢远明教授常说:多种癌症到了晚期,中西药均无好方法,惟用枳朴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尚可使病人脾胃功能得以调理,从而饮食增加,营养改善,精神转佳,可延长其生存时间。此乃经验之谈,值得效法。

(二)补肾益气,培本消瘤

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水火之宅。《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通于冬气”。其封藏之性,可体现在藏精、纳气、固胎,主司月经及二便等多个方面。肾中所藏之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主要生理作用在于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具备升值能力,是生命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传忠录》)。“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可见肾之精气在维持人体整体阴阳平衡,充分发挥各自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病理状态下,肾精(气)亏损可影响肝、脾、肺、心诸脏而发生相应病症;五脏功能失调,也必累及于肾,而导致肾之阴阳失调,此即“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景岳全书》)的规律。谢远明教授非常重视肾精、肾气与五脏生理和病理的关系,特别在临证中尤其强调肾的作用,认为肾藏精,为水火之府,五脏六腑之根重视对肾的调理,是其治疗肿瘤的大法之一,是扶正培本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根据肿瘤的发病特点,长期总结肾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子宫癌、卵巢癌、恶性淋巴肉瘤、粒细胞性白血病等肿瘤均与肾虚有关,肾乃“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主一身之阳气,对生命具有重要作用,古人云“五脏之伤,穷必极肾”,故谢远明教授确定了滋肾益气、培本消瘤法,用参芪地黄化裁,守方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肾癌,以腰困酸痛为主证,伴有神疲乏力,双下肢困或困痛,小便不利,舌质暗,苔白,脉沉细者,证属肾气亏损,兼瘀血阻滞者,治以补肾益气,扶正培本,佐以化瘀止痛。方选参芪地黄汤加补骨脂30g,女贞子30g,乌梢蛇10g,蜈蚣2条,虫10g,生薏苡仁30g,忍冬藤30g。失眠多梦加炒酸枣仁30g,夜交藤30g,合欢皮30g;大便干燥,加大黄10g(后下),桃仁10g,火麻仁30g,柏子仁30g。

白血病:急性淋巴性或非淋巴性,或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以胸闷、心慌、多梦失眠、神疲乏力,舌淡红、苔白,或有裂纹,脉弦细或细数,证属虚劳者,治以益气养阴,扶正培本,佐以清热解毒。处方参芪地黄汤加鹿角胶10g(烊化),龟板胶10g(烊化),女贞子30g,当归10g,水牛角10g(先煎),板蓝根30g,赤芍15g,忍冬藤30g,或加黄连10g,荜澄茄15g。时发瘀斑,舌质暗,脉细略数,黄芪增至60g,加牡丹皮、地骨皮各12g,紫草30g,以益气清热活血化瘀;身热夜甚,心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者,合用清营汤(水牛角代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斑色紫黯,神昏谵语,或身热,舌质红绛并各种出血者,合用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舌红,脉数者,合用化斑汤(生石膏、知母、生甘草、粳米、水牛角、玄参)。发热汗出,乏力,脉细,加银柴胡15g,金银花30g,或合用当归六黄汤(当归、黄芪、黄连、黄芩、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化疗后症见发热,以午后为著,伴头晕、腰胀、乏力等合用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母、牡丹皮、生地黄);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加木香、砂仁各10g,炒麦芽30g,或枳壳15g,白术15g,炒三仙各15g;腹胀、腹痛,大便干燥加枳实、厚朴、黄芩、大黄(后下)各10g;身痛乏力、口舌咽干、夜寐不安,舌质红,苔薄黄,合用酸枣仁汤(炒酸枣仁、知母、川芎、远志、茯苓),或加生龙骨、生牡蛎、夜交藤。

恶性淋巴肉瘤:局部肿块,按之痛,腰膝酸软,下肢无力,纳呆少食,舌质暗,苔白或微黄,脉细数。证属肾气亏损,痰瘀互结者,治以益气补肾,化痰逐瘀。处方参芪地黄汤加僵蚕10g,浙贝母15g,夏枯草30g,忍冬藤30g,乌梢蛇10g,蜈蚣2条,虫10g。或酌情加入炒穿山甲10g,生牡蛎30g;或全蝎10g,水蛭6g;或以黄芪内托散交替服用。化疗后气阴损伤,神疲乏力,口干咽燥明显,舌质暗红而少津,脉细数,加女贞子30g,北石斛30g,生地黄10~15g,沙参30g等;抽出血性胸水,证见呼吸急促,双下肢痿软,行走困难者,加丹参30g,川芎10~15g,三七10g或侧柏叶30g,荷叶30g,藕节30g。

(三)滋养肝肾,溯源抑瘤

肝肾又称为“乙癸同源”或“肝肾同源”,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之说,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关系。《张氏医通·诸血门·诸见血证》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肾精充盛,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盛,有赖于肾精的化生。肾精与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盛同衰,休戚相关。

肝肾之阴相互滋生,肝属木,肾属水,水涵则木荣,母实则子壮;肝阴也能滋补肾阴,母子相生,子亦能奉母。阴阳既能互生,又能互制。肾阴充盛,则能滋养肝阴,并制约肝阳不致偏亢,制约相火而使其不致妄动,这种关系称之为“水能涵木”;反之,肝阴充盛,疏泄功能正常,又可促进肾阴的健旺。由于肝肾阴阳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从而保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另外肝肾同俱相火,《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元代朱震亨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两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有相火,使血不寒,司气机之升发,尽疏泄之职;肾有相火,输布一身,使水火得济,以奉生身之本。相火为肝肾两脏共同专司,其宜潜藏。肝肾精血充足,肝肾之阴充盛,则相火得以制约,宁静而守位于肝肾。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封藏而开合有度;肾之封藏,则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

另外,肺肾在五行中为金水,有母子相生关系,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盛;肾阴为一身阴液的根本,故水能上润于(肺)金,使肺阴不虚。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使水液下行于肾,有助于肾主水;肾为主水之脏,肾气推动、肾阳蒸腾,有利于肺的通调。肺主气,司呼吸,其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肾主气,以维持呼吸深度,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也有利于肺气肃降。

肝肾同源,精血互化;肺肾之间又存在着金生水的母子关系。三脏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共同维持人体阴液的平衡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病理上三脏亦相互影响,特别是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更是如此。因虚致病,是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肝肾阴虚,肺肾阴虚是多种肿瘤的病理基础;因虚致实,是此类疾病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说它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掌握其特点,有利于临床辨证立法,依法选处方药。谢老拟定滋阴肝肾之法,选用一贯煎加味治疗肺癌、支气管癌、甲状腺癌、乳腺癌,或多种癌症晚期失去手术机会,或因病人体质虚弱,耐受力差,不能接受全程放、化疗,还有一部分病人对放、化疗不敏感;或多脏器转移,或放、化疗后津液损伤,出现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和放射性食道炎等。其辨证要点为:口干舌燥、声音低微或嘶哑,或干咳,或痰中带血,舌质红或暗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肝、肾、肺三脏阴虚者,应用中医药有一定的优势。

肺癌,中医称之为肺积,临证多见咳嗽咯痰,或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气短胸闷,舌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沉细或细数,证属肺肾阴虚者,治以益气养阴,润肺化痰。处方一贯煎加僵蚕10g,浙贝母15g,黄芪60g,女贞子30g。肺阴损伤较显著者加玄参30g,石斛30g,气短明显者加红参10g(另煎兑服)或太子参30g,蛤蚧半对(研末冲服);久咳虚喘,劳咳咯血者,加冬虫夏草10g(冲服),阿胶10g(烊化),川贝母15g;纳差食少,加白术15g,枳壳10g,炒麦芽30g,生薏苡仁30g,或黄连10g,荜澄茄15g;兼经脉瘀滞,舌质紫暗者,加乌梢蛇10g,蜈蚣2条,虫10g。兼郁热咯吐黄稠痰,或咯痰腥臭者加忍冬藤30g,黄芩10g,龙葵30g,鱼腥草30g;咯吐黑痰,质黏成块,或咯时汗出者,加桑白皮10g,黄芩10g,麦冬增量至60g;咳嗽咯痰量多色白,咽痒者加陈皮10g,姜竹茹10g,莱菔子30g,白芥子15g,紫苏子15g;咯痰质稠,不易咯出加胆南星12g,百部18g,木瓜15g,丹参30g。兼热郁结块者,加夏枯草30g,生牡蛎30g,败酱草30g;咯吐血丝量多,或有血块者,加小蓟30g,荷叶30g,三七粉10g(冲),或地榆炭30g,棕榈炭30g,侧柏叶30g;胸痛明显者加丹参30g,赤芍15g,三七10g,罂粟壳10~15g。

乳腺癌或乳腺癌术后:症见胸部痛,或引胁肋,口干喜饮,纳差食少,腰盩困不适,舌质暗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肝肾阴伤,气滞血瘀。治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处方一贯煎加丹参30g,川芎15g,水蛭10g,石菖蒲15g,郁金12g,葛根30g。兼肝经郁热,双目干涩,加决明子30g,菊花10g;气短懒言者加黄芪30g,五味子10g;腰膝酸困,双下肢无力者加沙苑子15g,桑椹子15g,补骨脂30g;兼胸水者加葶苈子10~12g,车前子30g(包),大枣3枚;上肢单侧肿胀,疼痛重着,加露蜂房10g,鹿角霜10g,或全蝎10g,僵蚕10g,山慈菇10g;胸闷盗汗,五心烦热加青蒿10g,鳖甲10g(先煎);知母12g,牡丹皮12g或地骨皮30g,银柴胡15g,白薇10g,麻黄根15g。

甲状腺癌广泛转移:甲状腺术后发现肝、肺脏肿瘤转移灶,经化疗后出现声音嘶哑,口干咽燥,心慌气短,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差食少,失眠多梦,白细胞低,舌质红或暗红,苔少,脉沉细略数。证属肺肾阴虚,气郁痰阻,治以滋阴清热,润肺化痰。处方一贯煎加黄芪60g,女贞子30g,百合30g,天冬30g,僵蚕10g,浙贝母15g,枳壳15g,白术15g,生薏苡仁30g。或酌情加入半枝莲30g,土贝母30g,以清热解毒,抗癌抑瘤;或加入乌梢蛇10g,蜈蚣2条,虫10g。逐瘀通络;或加入冬虫夏草10g(研末冲服),以益肾补肺,止血化痰。

(四)活血化瘀穷根制瘤

血瘀证是指血液运行迟缓,阻滞和凝聚不通的病理状态。血瘀证也是肿瘤形成的基本病理之一。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流变的检测,发现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沉方程K值等5项有增高,说明患者血液流畅性降低,黏稠度增高。诸多临床资料都证明了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客观存在,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及供血丰富的肝癌、肺癌等,癌转移者,血液高黏状态更为严重。活血化瘀药物具有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提高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可以改善肿瘤患者血液的高凝血、高黏状态。活血化瘀药物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供给,并具有改善结缔组织代谢作用,可以使得瘢痕皮肤软化。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通过PG的拮抗作用发挥其抗炎作用,从而可以抑制胶原纤维的生物合成与结缔组织的增生。

临床药理研究证明,多种活血化瘀药物都具有抗肿瘤作用,并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比如,当归、赤芍、丹参、莪术、牡丹皮等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因为巨噬细胞吞噬活动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扩散起遏制作用,从而发挥活血化瘀药物的抗肿瘤能力。丹参、降香有一定程度的诱生干扰素作用。鸡血藤、川芎、莪术、茜草、当归具有升高外周血液白细胞的作用。

由于肿瘤周围有大量的纤维蛋白凝集、并形成纤维蛋白网络,使得抗癌药物和免疫活性细胞不容易进入瘤体内,影响疗效,而通过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能防止活破坏肿瘤周围及其瘤体内纤维蛋白凝集,改善肿瘤组织的微循环,使得抗癌药物和免疫活性细胞容易深进到瘤体内,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癌细胞一旦从原发灶脱离入血,肿瘤细胞可诱发血小板聚集,随着肿瘤细胞的转移活性增高,血小板聚集活性也相对增高,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可降低纤维蛋白含量,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和机体的高凝状态,使得肿瘤细胞处于抗癌药物和机体免疫功能控制下,借以提高疗效。活血化瘀药物对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有免疫抑制作用,也有免疫增强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具有主宰和调节功能,并且和肿瘤的生长有密切关系,活血化瘀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调节作用,可以恢复内环境平衡,有助于对肿瘤的抑制。癌肿患处一般都有炎症,往往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癌细胞的增值,因此消炎是治疗癌症的重要环节。活血化瘀药物一方面影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另一方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减轻炎症的病理损害。

血瘀证主要具有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主要证候。谢远明教授在论述血瘀证的形成时指出,主要有4个方面的因素:

(1)气滞致瘀。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能行血是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运血者即是气”,《素问·五脏生成篇》也说:“气行乃血流”,血在脉管中流行,依靠气的统帅和推动,所以气的正常运行对保证血液的正常循行有着重要意义,造成气滞的原因主要有七情内郁、痰湿、食积等等,所以谢远明教授在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

(2)气虚致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化生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转化成血液,每个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运动变化又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气的运动变化能力旺盛,则脏腑的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强;反之,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弱。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血为气之母,有形而静。血的运行,全靠气的推动,气虚则推动无力,故血行迟缓,进而形成血瘀,《景岳全书·胁痛》说:“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更明确说道:“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所以谢远明教授在治疗癌症患者时常配合补气药,就是为了补益生血的动力。

(3)因寒致瘀。寒为阴邪,性凝滞而主痛,如果寒邪侵犯人体,阳气受损,温煦推动功能减弱,使得经脉气血阻滞,血液运行失常,变生瘀血。寒性收引,《素问·举痛论》云“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素问·调经论》曰:“寒独留,则血凝泣。”所以人体感受寒邪后,会出现经脉凝滞,血液循环涩滞不畅,形成瘀血。

(4)血热致瘀。邪热入血煎熬津液,使血液黏稠而不易流通,或血热互结,而成血瘀。《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温病条辨·卷三》曰:“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出者,有瘀血也。”

同时强调,瘀血的证形成与五脏中“心主血脉”“肝藏血,主疏泄”“肺朝百脉”“肾主温煦”等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

血瘀证的常见症状与体征可以分为以下10种:

①肿块:病理性肿块,可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如颅内,五官,内脏,肢体等,一般为固定不移动。

②固定性疼痛,刺痛或绞痛,痛而拒按,或休作有时,疼痛夜甚。

③出血,衄血,便血,血尿,皮下紫斑等,血色多紫黯或伴有血块。

④血管异常,包括舌下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痉挛,唇及肢端发绀。

⑤皮肤甲错,干燥,少华,肥厚,鳞屑增多。

⑥月经紊乱,行经色暗,紫黑夹有血块,痛经。

⑦肢体麻木或偏瘫。

⑧周期性精神异常,狂躁或健忘。

⑨口干而不欲饮。

⑩发热,自觉发热,测体温并不升高者,多见于夜间。

上述诸多症状与体征,但见一证,便可考虑诊断为瘀血证。

按瘀血部位的深浅及所在脏腑可分为:上窍血瘀证,血府血瘀证,膈下血瘀证,少腹血瘀证,会厌血瘀证,肢体血瘀证,按上(心肺)中(脾胃)下(肾,膀胱)可分属于不同的脏腑,为了使医者在临证中不易漏诊,他强调血瘀证辨证时还应注意,有形血瘀证和无形血瘀证的辨析。有形血瘀证,如各种肿瘤包块,质地坚硬,边缘不规则,推之不移,如岩磐石。无形血瘀证,通过查体之外,一则利用现代检测手段来延伸我们的感官以获得证据;另外根据病程来判断,以协助诊断。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的“久病入络为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等论断,提示多种慢性疑难病,尤其病程半年以上者,多在某种程度上兼有血瘀。实际上无形的血瘀证在临证中非常多见,应认真分析,方可确定诊断。

谢远明教授针对肿瘤瘀血症形成的因素、发病部位及发病特点,拟定了具体治则:

①益气化瘀法:适用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气虚血瘀所致的脑瘤。证见持续性头痛,或剧烈头痛,头昏头胀,或进行性视力减退,呕吐,语言障碍,或肢体软弱或偏瘫等。谢远明教授受《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益气化瘀法则的启示创制益气化瘀汤,药物组成:黄芪、丹参、赤芍、川芎、决明子、水蛭、焦山楂。

②养血化瘀法:广泛适用肿瘤中、晚期,或手术,放疗、化疗后多种血虚血瘀证。症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神疲乏力,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而涩。谢远明教授善用胶艾汤(阿胶、艾叶、甘草),当归补血汤,桃红四物汤,常配以何首乌、黄精、桑椹子、旱莲草、女贞子、西洋参、龟板、鳖甲等。由于血虚而致瘀的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病情复杂,谢远明教授习惯在其他辨证选方的基础上灵活套用,将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的法则巧妙地用于其中,匠心独运,实属难得。

③行气活血法:适用气滞血瘀型多种肿瘤。可根据瘀血停留的不同部位进行选方。

上窍血瘀证:瘀血阻滞头面。证见头昏头晕,或耳聋,脱发,面色青紫,潮热等。处方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白、鲜生姜、红枣、麝香以通窍化瘀。麝香为名贵短缺药,多用升麻15~30g代之。

血府血瘀证:瘀血阻滞胸中。证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憋闷,或心悸怔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渐热,口唇暗红,或两目晦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涩,处方血府逐瘀汤。谢远明教授指出血府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在继承《黄帝内经》《难经》及仲景化瘀学说的基础上,发明的一帖名方,其以疏肝行气,滋阴养血,活血化瘀为组方法则。临床应用很广泛,非常实用。

膈下血瘀证:适用瘀血阻滞于膈下,证见肿痞块在于两肋下或腹中,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处方膈下逐瘀汤(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香附、枳壳、甘草)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少腹血瘀证:适用于寒凝血瘀结于少腹。证见少腹瘀血积块,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伴经行腰酸,或月经一月3~5次,连绵不断,断而又来,其色紫黑,或夹血块,或崩漏等。处方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桂枝、赤芍、蒲黄、五灵脂)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利(渗)湿化瘀法:适用湿瘀交阻的瘀血证。水湿郁结日久,气机阻遏,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瘀,即为湿阻血瘀证。水湿积聚,皆可致瘀血,反之血瘀日久不消也常兼水湿,如《金匮要略》所述:“血不利,则为水”。临床多见肾癌,前列腺癌等,泌尿系肿瘤,或肿瘤晚期所导致的下肢水肿,甚者按之没指,小便不利,或色黄短少等。谢远明教授创制化瘀利湿汤,利湿行水,活血化瘀,疗效显著,可谓宝贵经验之一,应进一步探索其药理作用,扩大其临床应用。

由于肿瘤是一种难治、顽固性疾病,必须按疗程坚持长期用药。一般1个疗程约需半年,平均2个疗程,多则3~4个疗程。中药汤剂治疗到一定程度,即病情相对稳定时,为了巩固疗效,节省药材,便于携带和服用,可改用丸剂。其具体做法是根据每个病人的病情的已用的有效方药,取10~24剂,共粉细末,炼蜜成丸,每丸6~9g,每次1丸,早晚温开水冲服。依实际情况可重复使用,或按病情变化而化裁制丸服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