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射干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细辛3克,紫菀12克,款冬花6克,大枣3枚,半夏9克,五味子9克。
【功用】 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适应证】 哮喘、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老人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等。
【姜氏临证心得】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两方同属解表化饮方剂,但前方主治风寒表证较轻,证属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者,故于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枝、白芍、甘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款冬花、紫菀等药。可见小青龙汤治表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射干麻黄汤则治里为主,下气平喘之功强。临床实验研究表明本方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所致的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能明显减少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次数,明显增加酚红排出量,表现出明显的镇咳、祛痰、平喘、抗过敏等作用。
曾治陈某,女,37岁。哮喘5年,遇冷即发,咳喘,痰稀作白沫状,夜间喉中作水鸡声,舌谈、苔白,脉滑。证属肺有寒饮;拟以射干麻黄汤加减。处方:射干9克,麻黄9克,前胡9克,紫菀9克,干姜3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半夏9克。5剂。案为肺有伏饮,哮喘遇冷即发。方中射干利咽降气,治喉中作水鸡声为主药。麻黄平喘,配伍前胡、紫菀宣肺降逆。辅以细辛、干姜、半夏同用有温散水饮的作用。方中五味子是味强壮药,又有较好的镇咳祛痰作用,对哮喘多年的患者,扶正止咳一举两得。
【解读赏析】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一般认为外寒内饮,寒饮伏肺是本方证病机所在。《方函口诀》云:“此方用于后世所谓哮喘,水鸡声,形容哮喘之呼吸也。”因此咳嗽气逆喘促,喉中痰声辘辘是方证识别关键。
本方与小青龙汤同为主治咳喘病外寒内饮证的方剂,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异同比较分析。根据方证对应的药证原则可知,前者主要含有射干、紫菀、款冬花,因此肺气上逆证症状较为突出,如咳喘气逆,喉中痰鸣等;后者含有麻黄、桂枝、白芍等,因此风寒束表证症状较为突出,如恶寒,鼻塞,流清涕,头痛,后背疼痛僵硬等。两者均含有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这四味药,因此两者都有“寒咳”症状,如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背部寒冷如手掌大等。
曹颖甫先生在《经方实验录》中,对两者之间的鉴别关键作了点评,“以上自小青龙汤至泽泻汤凡五证,皆治痰饮。小青龙汤以心下有水气为主,射干麻黄汤以喉中水鸡声为主,苓桂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吐涎沫为主……此其大较也。”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将小青龙汤的典型指征归纳概括为“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即清涕滂沱,咳痰清稀量多。笔者也发现,只要能在两者之间准确鉴别,治疗寒饮伏肺证的咳喘往往收效迅速。
《经方实验录》载一案:冯仕觉(七月廿一日)自去年初冬始病咳逆,倚息,吐涎沫,自以为痰饮。今诊得两脉浮弦而大,舌苔腻,喘息时胸部间作水鸣之声。肺气不得疏畅,当无可疑。昔人以麻黄为定喘要药,今拟用射干麻黄汤。射干四钱,净麻黄三钱,款冬花三钱,紫苑三钱,北细辛二钱,制半夏三钱,五味子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七枚,远志四钱,桔梗五钱。拙巢注:愈。
现代常用本方治急性肺炎。如范中林先生治晏某,女,66岁。四川郫县某乡,农民。体质素虚,有咳嗽病史。1970年8月中旬遇风雨后,突然高热剧咳,头痛胸痛,气紧,吐黄稠痰。急送××医院,测体温39.5℃,经胸透、验血,诊为“急性肺炎”。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等,高热虽退,但咳嗽、气紧等证仍较重。同年9月初,由子女抬至成都就诊。咳嗽不休,神疲面肿,气逆不能平卧,喉间痰鸣如水鸡声,痰壅盛,色黄。自觉胸腹微热,间有寒战。舌尖边红,苔微黄腻。此为风寒外邪侵犯肺卫,气机阻滞,肺失清肃,兼有郁热,邪聚于胸膈。证属太阳伤寒咳嗽,法宜宣肺降逆,止咳祛痰,以射干麻黄汤加减主之。射干12克,麻黄12克,细辛3克,紫菀12克,款冬花10克,法半夏12克,黄芩10克,川贝12克(冲),甘草15克,一剂。上方服后,自觉胸部稍宽舒,咳喘略缓。原方再进三剂,咳喘郁热减,痰仍盛。去黄芩,加桔梗、茯苓,又进三剂,诸证显著好转。嘱原方再进三剂,以资巩固疗效。
病属太阳伤寒,风寒郁闭,本方之清肺化痰之力,不可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