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药在烧伤救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烧伤救治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面积轻度烧伤,可单用外治法;大面积重度烧伤,必须内外兼治。对于大面积烧伤,还特别强调脾胃功能的维护。适用于浅Ⅱ度烧伤及小面积深Ⅱ度烧伤,对感染创面效果不佳。将敷料高压灭菌后备用。制成烧伤金黄液。创面清创后用烧伤金黄液外涂或喷雾,每2~4h 1次。适用于Ⅱ度烧伤。

小面积轻度烧伤,可单用外治法;大面积重度烧伤,必须内外兼治。外治在于正确处理创面,保持创面清洁,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愈合。内治原则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对于大面积烧伤,还特别强调脾胃功能的维护。

一、内治法

火为阳邪,耗气伤津,甚或因阴损及阳,导致阴伤阳脱;或邪毒乘虚而入,火毒炽盛,内攻脏腑。即使病邪祛除,正气亦必然受损,而见气血两虚或阴伤胃败之证。

(一)火毒伤津

证候特点:多见于烧伤早期,症见发热,口干喜饮,烦躁,便秘,尿短尿赤,唇舌红绛而干,苔黄或黄糙,或舌红无苔,脉洪数或弦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为主。

代表方剂: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物:清热解毒选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金银花、生石膏、板蓝根;凉血解毒选用生地黄、水牛角、玄参。

基本处方:黄连9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生地黄15g,水牛角30g,玄参9g,丹参9g,金银花9g,连翘9g,芍药12g,牡丹皮9g。

加减法:若内热较盛,可加大药物剂量如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5g,栀子12g,生地黄25g,水牛角50g;便秘者加大黄6g 后下,虎杖10g。口干加鲜石斛、天花粉;尿赤加白茅根、淡竹叶。

(二)阴伤阳脱

证候特点:在火热伤津证的发展过程中,兼见精神萎疲,表情淡漠,气息微弱,四肢厥冷,汗出淋漓,面色苍白,嗜睡体温不升反降,创面大量液体渗出,全身或局部水肿,舌淡暗苔灰黑,或舌淡嫩无苔,脉虚大无力或微细等。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护阴。

代表方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

常用药物:扶阳救逆选用人参、制附子、干姜、肉桂等;益阴增液选用天冬、麦冬、玄参、熟地黄、白芍、五味子等。

基本处方:人参12g,制附子9g,五味子6g,麦冬15g,干姜9g,炙甘草12g。

加减法:冷汗淋漓加煅龙牡、黄芪、白芍;呕吐涎沫或少腹痛,加盐炒吴茱萸9g;泄泻不止加升麻9g、黄芪15g;呕吐不止加姜汁6g。

(三)火毒内陷

证候特点:症见壮热烦渴,躁动不安,口干唇焦,大便秘结,尿短赤,舌苔黄或黄燥,或焦干起刺,舌质红或红绛而干,脉弦数等。若火毒传心,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若火毒传肺,可见呼吸气粗,鼻翼扇动,咳嗽痰鸣,痰中带血;若火毒传肝,可见黄疸,两目上视,痉挛抽搐;若火毒传脾,可见腹胀便结,或便溏黏臭,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或有呕血便血;若火毒传肾,可见浮肿,尿少或尿闭。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代表方剂: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加减。

常用药物:清营凉血选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生地黄、水牛角、玄参、大黄、赤芍、牡丹皮等。

基本处方:黄连9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生地黄15g,水牛角30g,玄参9g,丹参9g,金银花9g,连翘6g,赤芍药12g,牡丹皮9g,生石膏30g,鲜竹叶20g。

加减法:若火毒传心,见烦躁不宁、神昏谵语者,加清心开窍之品,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若火毒传肺,见呼吸气粗,鼻翼扇动,咳嗽痰鸣、痰中带血者,加清肺化痰之品,如生石膏15g,芦根15g,桔梗9g,鱼腥草15g,桑白皮12g等。若火毒传肝,见痉挛抽搐、头摇目窜者,加平肝息风之品,如羚羊角粉0.6g(冲服),钩藤10g,石决明30g等;见黄疸者,加茵陈蒿15g。若火毒传脾,见腹胀便秘者,加大黄6g,玄明粉9g,枳实9g,厚朴9g,莱菔子12g,大腹皮12g等;若便溏黏臭而频,加葛根9g,白头翁9g等;若有呕血黑粪、便血,加三七粉3g(冲服),白及9g,侧柏叶12g,槐花炭10g,地榆炭12g等。若火毒传肾,见尿闭浮肿者,加清热利尿之品,如车前子12g,白茅根15g,淡竹叶15g,猪苓12g等;若血尿加大小蓟9g,白茅根15g,旱莲草12g等。

(四)气血两虚

证候特点:多见于烧伤后期火毒渐退,气阴未复。症见低热或不发热,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自汗、盗汗,创面肉芽色淡欠红活,愈合迟缓,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数或濡缓。

治法:调补气血为主。

代表方剂:用八珍汤加托里消毒散加减。

常用药物:益气补血选用人参、熟地黄、当归、川芎、黄芪、白术、茯苓、何首乌等。

基本处方:人参12g,茯苓10g,白术10g,炙甘草5g,熟地黄15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6g,黄芪15g,金银花10g,桔梗10g,皂角刺6g。

加减法:气虚甚者加大人参、黄芪之用量;血虚甚者可加阿胶12g,黄精12g,何首乌15g,大枣6枚。

(五)脾虚气阴两伤

证候特点:多见于烧伤后期,邪热已退,症见口舌生糜,口干津少,嗳气呃逆,纳呆食少,或腹胀便溏,舌光剥无苔,或舌质淡胖苔白,脉细数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代表方剂:益胃汤、参苓白术散。

常用药物:选用沙参、玉竹、麦冬、人参、茯苓、白术、莲子、西洋参、山药等。

基本处方:沙参10g,生地黄15g,冰糖5g,玉竹6g,麦冬15g,人参10g(另炖),茯苓12g,白术10g,薏苡仁10g,炒白扁豆12g,莲子10g,桔梗10g,石斛10g,山药12g。

加减法:呃逆加柿蒂9g,姜半夏9g,竹茹12g。

除上述证候外,还应掌握“随证治之”的原则,如用药上应参考“未溃以疮论治,已溃作疡善养”的分期治疗理念,因腐肉溃与不溃而异,未溃之时药性偏寒,已溃之后药性偏温。

二、外治法

(一)分期用药

1.初期 创面清洁后,可用万花油外搽,或虎杖粉以蓖麻油调敷创面,或用虎杖煎液湿敷,适用于Ⅰ~Ⅱ度烧伤创面。

2.中期 创面无感染者,可继续用万花油外搽或外敷;创面感染者,用黄连膏、生肌玉红膏外敷;渗液多时用2%黄连液湿敷。

3.后期 腐脱生新时,用生肌白玉膏(熟石膏、制炉甘石、凡士林)掺生肌散(制炉甘石、滴乳石、滑石、血珀、朱砂、冰片)外敷。

(二)单方验方

1.大蒜捣浆,先用汁涂搽患处,后用蒜泥敷烫伤处,每日换药1~3次。适用于Ⅰ度、浅Ⅱ度小面积烫伤。

2.大黄研末,烧烫伤清创后,大黄粉以香油调成糊状,均匀地敷在创面上,重者1~2h敷1次,创面不需包扎,重者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适用于Ⅱ度烧烫伤。

3.伤处清创,虎杖50~100g加水1000~2000ml,煎至500~1000ml药液,以药液浸湿夹棉块敷创面并持续保持湿润。适用于浅Ⅱ度烧伤及小面积深Ⅱ度烧伤,对感染创面效果不佳。

4.紫草50g,地榆50g,黄连50g,虎杖50g,细辛20g,没药30g,放入芝麻油2000ml中浸泡48h后烧开,文火将上药炸1h后弃渣,双层纱布过滤。将冰片50g研成粉末放入滤油中调匀。然后滤油在冷水中浸泡48h,再将滤油倒入预制好的装有纱布敷料的容器内,敷料完全浸透以不滴油为好。将敷料高压灭菌后备用。用时,创面清创后,紫榆油纱布依创面大小单层贴敷在上,四肢薄层包扎,头面躯干半暴露。早期2d换药1次,后可3~4d换药1次。适用于Ⅱ度烧伤,小面积Ⅲ度烧伤及残余肉芽创面。

5.大黄、虎杖、樟树叶各1000g水煎浓缩至3000ml,加氯化钠27g,再将猪胆汁过滤后与中药按1:2(猪胆汁1份,中药2份)配成,高温消毒。制成烧伤金黄液。创面清创后用烧伤金黄液外涂或喷雾,每2~4h 1次。对深Ⅱ度创面结痂后待痂皮皲裂后,可单用消毒石蜡油外涂溶痂,脱痂后继续外涂烧伤金黄液。适用于Ⅱ度烧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