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病人交谈适用于什么凝视

与病人交谈适用于什么凝视

时间:2022-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非语言沟通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又可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所以,往往比语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能充分体现护理工作者的风度、气度,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增进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适度修饰,可以挖掘自身潜在的形象魅力,增加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取得交往的成功。目光不仅能表达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也能表达人际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地位关系。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常常需要应用适当的沟通技巧去收集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健康资料,以制定护理计划并同时建立和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非语言沟通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又可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所以,往往比语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能充分体现护理工作者的风度、气度,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增进和谐的护患关系。

(一)仪表

1.仪表 包括容貌、身材、姿态、修饰等。其中容貌、身材是先天就有的,与遗传有关;姿态、修饰是后天形成的,与教育训练有关。仪表是一个人是否形成魅力的外部特征,是形成魅力的外部条件。

无数经验表明,外表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在希望与对方交往的因素中,仪表因素占89%。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仪表,在内修心灵的同时兼顾外表美,使其互为表里、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这才是完善的美,形象魅力才会在护理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通常的外在形象有三种。

(1)自然形象:又称天然形象,是由人的脸型、五官、颈、头发、四肢等构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长相,是先天就有的。天赋的长相是不能选择的,有的甚至是不能改变的。不论自身自然条件是否优越,我们都应该学会扬长避短,爱护珍惜美的部分,使其更加光芒四射。对于不足的部分,我们也不能怨天尤人、灰心丧气。应该看到,不美的部分是可以通过恰当的修饰来弥补和遮掩的,更何况还可以通过加强内在修养,以强大的内在魅力,弥补外部魅力的不足。

(2)修饰形象:是一个人通过人工的方法装饰自己所形成的一种修饰后的外观形象。通过适度修饰,可以挖掘自身潜在的形象魅力,增加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取得交往的成功。

一个人自然形象和修饰形象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自身的仪容。仪容,是一个人的外表在空间上的静态展现,仪容之美体现自然美和修饰美的和谐统一。有句俗话说得好:“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可见修饰打扮是不可忽略的。修饰一定要注意适度,注意自己的身份、条件,注意当时的时间、地点、场合、习俗,不恰当的修饰会带来很糟糕的后果。为了掌握修饰的“度”,不但要学习各种修饰技能,更应当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这样的修饰,才会是适时、得体、和谐的,令人赞美、敬慕的。

对自己的仪表做适度的修饰,可以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个人的自信,还能说明对他人的尊重。

(3)行为形象:是由表情、举止、谈吐等要素构成的。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给人留下直观的印象。因此,行为形象是一个人外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时间上动态展现了一个人的外表。有人做了总结,在交际场合上第一次“亮相”,包含有“三出”:即出面、出手、出口。出面,就是亮出自己的面容和神情;出手,就是亮出自己的动作、姿态和手势:出口,就是开口说话,亮出自己的语言、声调和音色。一个人如果有了出色的容貌、华丽的衣着,但缺乏行为形象之美,见人呆板、举止不雅、口出秽言,那么,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糟糕的。

2.仪表的修饰原则(详细内容见第3章)

3.护理工作中的仪表修饰 仪表就像一面折射透视镜,使人既看其表又窥其内。有患者这样描述护士:“像温暖的春天,像温柔的女神,又像坚强的卫士。”可见,护理人员端庄、文雅、大方的仪表永远给人们留下善良、温和、博爱的“白衣天使”形象。假设,护理人员睡眼惺忪,不修边幅,身着污垢的工作服,患者很难相信你,甚至会怀疑你的能力,如此这般,便失去了护理人员的尊严。因此,护理人员仪表修饰应整洁、大方、简单、素雅,给人以端庄、高雅的印象。

(二)目光语

眼神也称目光,是对眼睛总体活动的总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表达许多言语所不易表达的复杂而微妙的信息和情感,所以也称之为“眼语”。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词典,也能够从眼睛中了解整个世界。”眼神与语言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通过眼神,可以把内心的激情、学识、品德、情操、审美情趣等传递给别人,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

1.目光的具体作用

(1)表达思想感情:目光所表达的极为微妙、细致的内涵,有时连言语都无法替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成功的舞台表演艺术家们都非常重视“眼目传神”,历来就有“上台全凭眼,满场皆活”等说法,“回眸一笑百媚生”更是体现目光语表达情感的魅力所在。

(2)塑造形象:眼睛犹如一面聚焦镜,凝聚着一个人的气质和神韵。不同的眼神体现出不同的形象:翘首、故弄玄虚的目光表现傲慢清高;明媚如水的目光表现胸怀坦荡;变幻莫测的目光表现狡黠;目光如炬的眼神表现志向高远;炯炯有神的目光表现感情充沛,精神焕发;坚毅果敢的目光表现自强自信;灰暗阴冷的目光表现邪恶刁钻;呆滞麻木的目光表现心事重重或疲惫厌倦;睿智的目光表现聪明机敏;颓废的目光表现自暴自弃。所以,目光能否给人以健康向上的印象非常重要,在特定的场合可能会决定你的终身命运。

(3)显现关系:人与人在交流时,目光的交流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目光不仅能表达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也能表达人际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地位关系。一般来说恋人之间可以保持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对于一个陌生人,你只能与对方保持一个短暂的目光接触。如在与人交谈时,用专注的眼神注视对方,会使人感觉你是一个认真倾听的人,对交谈话题感兴趣;长时间回避对方目光而左顾右盼,是不感兴趣的表示。

2.护理工作中的目光语 目光语一般由目光注视部位、注视角度、注视时间、注视方式及眼神变化五个方面构成。护士在工作中要注意目光语的规范应用,让眼神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1)注视部位

①公事注视:注视对方额头与双眼之间形成的三角区域,表示严肃认真、事关重大、公事公办,常用于谈判、公务洽谈、磋商、手术前与患者谈话等。

②社会凝视:注视对方双眼到嘴唇之间形成的三角区域,表示亲切温和,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多用于社交场合。

③关注注视:注视对方两眼之间形成的区域,表示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关注注视对方,多用于劝导、劝慰对方,安慰患者,但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不超过10秒。

④亲密注视:包括近亲密注视和远亲密注视。近亲密注视:注视对方双眼到胸部,表达炽热的情感,对方通过这样的目光感受到关切或热爱之情,适于关系亲密的异性之间的情感表达,非亲密关系的人不宜使用这样的视线。远亲密注视:注视对方的眼睛到腿部,表达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近友善,适于注视相距较远的熟人,但不适于普通关系的异性。

⑤随意注视:指对对方任意部位随意一瞥。既表示注意,又可表示敌意。多用于公共场所注视陌生人。护士在与他人交往时,注视对方的具体的部位,往往与双方距离远近及工作内容有关。注视他人的部位不同,不仅说明了自己的态度,也说明了双方关系的不同。由于实际工作需要,护士会对患者身体的某一部位多加注视,但若无理由地去注视打量对方的头顶、大腿、脚部、手部则属失礼,对异性而言,更要注意不可随意注视对方肩部以下的部位,以免引起对方的强烈反感。

(2)注视时间:在人际交往中,注视对方时间的长短很重要,在交谈时,听的一方通常应多注视说的一方,可分为以下四种。

①表示友好:注视对方的时间应占全部相处时间的1/3左右。

②表示重视:如请教问题、听报告或是护士为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注视对方的时间可占全部相处时间的2/3左右。

③表示轻视:若注视对方的时间不到全部相处时间的1/3,往往意味着没有兴趣或瞧不起对方。

④表示敌意或兴趣:若注视对方的时间超过了相处全部时间的2/3以上,则表示对对方怀有敌意,寻衅滋事,或是对对方发生了兴趣。

(3)注视角度:护士在工作中由于内容的不同常会采取不同的注视角度。正视、平视,可以向他人表达尊重、理性、平等的态度,在接诊患者、询问病史、健康教育等时常用。护患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最为理想的目光投射角度是平视,能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沟通时,可以适当地调整视线角度:①与儿童交谈,可采取蹲式、半蹲式或坐位。②与卧床患者交谈,身体尽量前倾,以此降低身高。对于极度衰竭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取半蹲位或坐位,以便平视患者,倾听述说,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③利用地势,在交谈中可根据对方的身高,灵活地利用地势来调整自己与对方的视线,尽可能地以平行视线与交谈者对话。

(4)注视方式:在社交场合目光注视方式常见有以下几种。

①正视:对对方非常重视或者在谈严肃话题时,尊重对方,坦诚,适用于各种情况。

②斜视:对对方表示轻蔑、反感,没有丝毫兴趣,就像通常人们所说的不正眼看人,假如对对方厌恶至极则眼皮都不抬一下。护士忌用这种目光。

③凝视:全神贯注地注视,表达一种专注、恭敬。如凝视五星红旗

④盯视:目不转睛地注视某人或某处,表示出神、挑衅,不宜多用。

⑤扫视:目光漂浮不定,上下左右反复打量,表示怀疑、吃惊。应慎用,尤其是面对异性时。

⑥环视:指面带微笑地注视在场的每个人,然后才把目光落到与你交往的人身上。表示重视、礼貌,一视同仁。

⑦他视:指与交往者交谈,眼睛却看着别的地方,一般表示害羞、心虚、注意力不集中、不高兴、无聊等。给人不友好、不尊重他人的印象,是交谈的禁忌。

⑧眯视:即眼裂变小,瞳孔扩大。具有多重含义,可表示仇恨、鄙视、轻视,又表示调情、轻佻。容易引起误解。

⑨虚视:即眼裂变小,瞳孔缩小,眼神不集中,表示失意、胆怯、疑虑等,护理人员用这种眼神,患者就会认为护士无能,产生不安全感。

护士在与他人交谈时不应采用斜视、扫视、窥视,因为它们表示轻浮、鄙夷;在与多位患者交流时,可采取正视与环视结合,对每一位患者予以适当的注视,使其不会产生被疏忽、冷落之感,以营造和谐、友好、轻松的氛围。

(5)眼神变化:在人际交往中,目光、视线、眼神都是时刻变化的,随着眼皮的开合、瞳孔的变化、眼球的转动、视线的交流可以向他人传递不同信息。护士在与患者交谈尤其是在倾听患者诉说的过程中,不能左顾右盼或翘首仰视,而要保持着目光接触,否则,患者会认为护士心不在焉,或对他的讲述无兴趣,产生对护士的不信任感,从而影响护患沟通的顺利进行。此外,目光接触的水平也影响沟通的效果,最理想的情况是:护士坐在患者的对面并保持眼睛和患者的眼睛在同一水平,这样既可以体现护患间的平等关系,同时也能表示出护士对患者的尊重。

(三)微笑语

笑容指的是人含笑时的面容,也指人在含笑时的神情。达尔文认为,笑是受到客观事物某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主观情绪反映,是满足与快乐的表现,属于肯定性情绪。笑的种类有很多种,其中微笑是最常用、最自然、最容易为对方接受的一种。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叶洛特说:“微笑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催化剂。”

1.微笑的含义 微笑是一种良性的脸部表情,是通过略带笑容,不发出声音的笑来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微笑的普遍含义是热情友善、接纳对方。

2.微笑的功能

(1)传情达意:如遇见同事、朋友,给一个微笑,表达你的友好礼貌;遇见领导或长辈,表达你的尊敬和爱戴;微笑着接受荣誉,显示你充满喜悦但又不是得意忘形;上级给下级一个微笑,会让人感到平易近人。

(2)改善交往环境:交往环境的好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相处即使平时关系再好,也可能因某种原因导致关系紧张、相互排斥甚至敌视对方。碰到这种情况,一方或双方应主动地用微笑与并配合有声语言有效地化解矛盾,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古人曰:“相逢一笑泯恩仇”。最著名的就是周恩来总理的“微笑外交”,改善了中美关系,为中国和美国建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乃微笑中的典范。

(3)优化个人形象:微笑是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标志,微笑可以美化人的外在形象,陶冶人的内心世界。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外在表现。有关资料显示,不少政治家、外交家、公关人员、文艺工作者在事业上的成功,除了个人才华以外,具备魅力的微笑是个重要因素。如美国希尔顿饭店的董事长康纳·希尔顿就是以微笑公关的策略,发展成为闻名全球的餐饮集团。

3.微笑的艺术 微笑是社交场合中最富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微笑是发自肺腑、发自内心的笑,应该笑得真诚、自然、适度、适宜。

(1)真诚的微笑:心情愉快的时候人们自然流露出纯真情感的微笑,仿佛在说:“我喜欢你!”“见到你很高兴!”“与你共事很愉快!”等,只有这种感觉才会发出真诚的微笑,也只有这种微笑才会打动人心,使对方感到温暖、坦诚、友好。

(2)自然的微笑:发自内心的笑应该是心情、语言、神情与笑容的和谐统一,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3)适度的微笑:微笑能给人带来益处,但也要掌握度。笑得过短给人以虚伪感;笑得过久,有小瞧人或不以为然的味道;笑得过分又有讥笑之嫌。

(4)适宜的微笑:微笑是世界交际语,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讲环境、场所、对象和条件地随意微笑。不适宜的微笑是不得体的,如出席会议、参加谈判、追悼会等严肃的场面,不宜微笑。当别人做错了事,受到打击,心情悲伤时也不宜微笑。

4.微笑时的注意事项

(1)微笑应与眼神一致,口到、眼到、笑眼传神,才能笑出韵味。

(2)微笑应与神、情、气质一致,笑得有情入神、神采奕奕、亲切自然,笑出谦恭大方的气质。

(3)微笑应与语言一致,注意微笑与美好语言的有机结合,声情并茂,情境吻合。

(4)微笑应与仪表举止一致,微笑要与端庄的仪表、适宜的举止相结合,达到完整、统一、和谐的美。

(5)微笑应与内心情感一致,力求表里如一,发自内心。

5.护理工作中的微笑语(图9-1) 微笑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不仅可以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还可以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使其感到温暖、愉快。护士在工作岗位上以诚恳的微笑面对患者,可使患者有愉快和安全之感,进而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更易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患者入院后护士带着真诚的微笑,轻巧而勤快地来往于病床旁,患者就会感到亲切愉快、心情舒畅,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可能胜过良药;当护患之间产生误会时,护士若能以微笑面对患者,耐心解释,往往可以促进误解消除,增进护患间的感情。相反,如果护士表情冷漠,不耐烦或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患者会产生疏远或不信任感,即使其有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也不愿意表露出来,护士也就无法从患者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护理。微笑可以悦人,也是益己的,它有助于人们保持积极的心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对于身患疾病的患者更是莫大的心理安慰。

图9-1 微笑语

(四)手势语

手势语,是指用手或手指的动作传递信息,表达意图的一种无声的语言。手势语可以传达比较复杂的情感,常用来弥补或强化有声语言。从传递信息的角度来说,手势的使用频率甚至比表情还要高,而且在所有的体态语言中,只有手势所表达的意义才更明确。孔子曰:“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很多伟人演讲时都有其极具特色的手势。如列宁演讲时喜欢挥动右手用力一斩。林肯演讲时为了表现欢乐的情绪,两只手臂形成50°角,手掌向上好像已经抓住了喜悦;讲到痛心时,他便紧握双拳,在空中用力挥动。这些例子说明杰出的政治家很注意使用手势语,以吸引民众。

1.常用的手势语

(1)向上伸大拇指:这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手势,表示夸奖和赞许,意味着“好”“妙”“了不起”。在尼日利亚,宾客来临,要伸出大拇指,表示对来自远方的友人的问候。在美国、印度、法国,则是在拦路搭车时横向伸出大拇指表示要搭车。在印度尼西亚,伸出大拇指指东西。但在澳大利亚,竖大拇指则是一个粗野的动作。

(2)向下伸大拇指:在中国,把大拇指向下,意味着“向下”“下面”。在英国、美国、菲律宾,大拇指朝下含有“不能接受”“不同意”“结束”之意,或表示“对方输了”。墨西哥人、法国人则用这一手势来表示“没用”“死了”或“运气差”。在泰国、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拇指向下表示“失败”。在澳大利亚,使用这一手势表示讥笑和嘲讽。在突尼斯,向下伸出大拇指,表示“倒水”和“停止”。

(3)向上伸示指:世界上使用这一手势的民族也很多,但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中国人向上伸示指,表示数目,可以指“一”,也可指“一十”“一百”“一千”……这样的整数。在日本、韩国、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国,示指向上表示只有一个(次)的意思。在美国,让对方稍等时,要使用这个手势。在法国,学生在课堂上向上伸出示指,老师才会让他回答问题。在新加坡,谈话时伸出示指,表示所谈的事最重要。在缅甸,请求别人帮忙或拜托某人某事时,都要使用这一手势。在澳大利亚,在酒吧、饭店向上伸出示指,表示“请来一杯啤酒”。在墨西哥、缅甸、日本、马来西亚,这一手势表示顺序上的第一。在中东,用示指指东西是不礼貌的。

(4)向上伸中指:两千多年来罗马人一直称中指为“轻浮的手指”。事实上,单独伸出中指的手势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确实都意味着不是好事情,普遍用来表示“不赞同”“不满”或“诅咒”之意。在美国、澳大利亚、突尼斯,这种手势意味着侮辱。在法国,表示行为下流龌龊。在沙特阿拉伯,表示恶劣行为。在新加坡,表示侮辱性行为。在菲律宾,表示诅咒、愤怒、憎恨和轻蔑。在中国,表示对方“胡扯”或对对方的侮辱。不过,在缅甸和尼日利亚,向上伸出中指表示“一”,在突尼斯表示“中间”之意。

(5)向上伸小指:在中国,这一手势表示“小”“微不足道”,并且引申而来表示“轻蔑”;在日本,表示“女人”“女孩”“恋人”。在韩国,表示“妻”“女朋友”。在菲律宾,表示“小个子”“年少者”“无足轻重之人”。在美国,表示“懦弱的男人”或“打赌”。尼日利亚人伸出小指,含“打赌”之意。但在泰国和沙特阿拉伯,向对方伸出小指,表示彼此是“朋友”,或者表示愿意“交朋友”,在缅甸和印度,这一手势表示“想去厕所”。

(6)伸出弯曲的示指:这一手势是英美人惯常用的手势,表示招呼某人过来。这个手势在中国表示“9”;在缅甸表示“5”;在斯里兰卡表示“一半”;在墨西哥表示“钱”或“询问价格”;在日本表示“小偷”或“偷窃行为”;在韩国表示“有错”“度量小”;在印度尼西亚表示“心肠坏”“吝啬”;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表示“死亡”。在新加坡,伸出弯曲的示指,还表示(拳击比赛的)“击倒”。

(7)大拇指和示指搭成圆圈:将大拇指和示指搭成一个圆圈,再伸直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这一手势在美国和英国经常使用,相当于英语中的“OK”,一般用来征求对方意见或回答对方所征求的话,表示“同意”“赞扬”。在中国,这个手势表示数目“0”或“3”。在法国,表示“零”和“一钱不值”。在泰国,表示“没有问题”。在印度,表示“对”“正确”。在荷兰,表示“正在顺利进行”“微妙”。在斯里兰卡,表示“完整”“圆满”和“别生气”。在日本、韩国、缅甸,表示“金钱”。在菲律宾,表示“想得到钱”或“没有钱”。在印度尼西亚,表示“一无所有”“一事无成”“啥也干不了”。在突尼斯,表示“无用”“傻瓜”。在希腊、前苏联,这个手势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举止。另外,有些国家用这一手势来表示“圆”“洞”等。

(8)V形表示“胜利”:不过,做这一手势时务必记住把手心朝外、手背朝内,在英国尤其要注意这点,因为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做手背朝外、手心朝内的“V”形手势是表示让人“走开”,在英国则指伤风败俗的事。在中国,“V”形手势表示数目“2”“第二”或“剪刀”。在非洲国家,“V”形手势一般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东西。

(9)伸出示指和小指: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人们向前平伸胳膊,再伸出示指和小指做成牛角状,用来表示要保护自己不受妖魔鬼怪的侵害。在非洲一些国家,这种手势若指向某人,则意味着要让那人倒霉。在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把伸出示指和小指的手竖起来,则表示“交好运”。但在意大利,这一手势表示自己的老婆有了外遇。

(10)中指和示指交叉相叠:在中国大陆,中指和示指交叉相叠表示数目“10”和“加号”;在中国香港,这一手势则表示“关系密切”。在英国、美国、法国、墨西哥、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一手势表示“祝愿”“祈祷幸运”。在澳大利亚,表示“期待”“期盼”。在斯里兰卡,表示“曲折”和“邪恶”。在印度,表示“结束”“完成”。在荷兰,表示“发誓”“赌咒”,或指“对方撒谎”。在尼日利亚,表示东西或数字“相加”。

(11)屈伸手指:在拉丁美洲,英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突尼斯,以及亚洲、非洲部分地区,人们伸出下臂,稍微抬起,手心向上屈伸手指,表示“让人走过来”。但这一手势在中国是用作招呼动物或幼儿的。中国人招呼人的手势是:将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弯曲摆动所有手指。然而这一手势在英美等国又是招呼动物的。

(12)摆手:在欧洲,人们见面时习惯用“摆摆手”来打招呼。其具体做法是:向前伸出胳膊,手心向外,但胳膊不动,只是用手指上下摆动。如果欧洲人前后摆动整只手,则表示“不”“不对”“不同意”或“没有”。但是美国人打招呼时总是摆整只手。在世界许多地方,摆手表示让人走开。在希腊和尼日利亚,在别人脸前摆动整只手意味着极大的侮辱,距离越近侮辱性越大。在秘鲁,前后摆动整只手则表示“到这儿来”。

2.手势的应用禁忌 日常生活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手势是非常必要的,恰当的手势会为我们思想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手势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1)讲究语言环境:在公共场合,在他人面前抠鼻子、掏耳朵、剪指甲、抓痒痒、剔牙齿等不卫生的手势动作都是不可取的。面对交往者使用手势语时,如果掌心向下挥动手臂,勾动示指或弯曲拇指招呼他人,都可能给人留下不礼貌、不稳重、没有教养的印象,面对尊者尤应注意。

(2)讲究使用频率和幅度:在大庭广众前,手势不宜过于频繁,动作不宜过大,如指手画脚、动手动脚,以给人留下缺乏涵养、不够文雅的印象。使用过少、幅度过小起不到交际作用,也会让人觉得不自信、拘谨。

(3)讲究使用的分寸:即把握使用的度,不宜滥用或误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当患者因害怕某种治疗而打退堂鼓时,有些护士会伸出小指示意患者胆小;和患者说话时示指指向患者:“你坐那儿!”这些都是不尊重患者,令人反感的。

(五)触摸

触摸,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皮肤接触,包括抚摸、握手、依偎、搀扶、拥抱等。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非语言沟通交流的特殊形式。触摸能增进人们的相互关系,是用以补充语言沟通及向他人表示关心、体贴、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据国外心理学家研究,触摸与心理护理密切相关。皮肤刺激通过神经末梢传导可作用于机体,可以减轻因焦虑和紧张引起的疼痛,产生良好的心理和精神安慰。解释了按摩刺激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有益于健康的生理意义。触摸疗法的临床治疗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使用者所肯定。

1.触摸的应用意义

(1)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和治疗疾病:根据临床观察,常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儿生长发育较快,睡眠好,很少哭闹,抗病能力强。相反,如果缺少或剥夺这种皮肤上的触摸,孩子处于“皮肤饥饿”状态,就可能造成小孩食欲减退,烦躁不安,智力下降,性格缺陷,甚至出现行为异常,如孤僻、攻击性强、虐待小动物等。研究发现,幼儿大多喜欢大人抚摸自己的身体,当成人以抚摸幼儿的头部作为奖励时,他们常常露出灿烂的笑容。大一些的儿童也喜欢在亲人身边依偎,渴望抚摸他们的手或头。可见,重视皮肤触摸对儿童生长发育、智力发展及良好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2)重要的心理支持:对成年人而言,抚摸是一种无声的安慰。当一个人极度痛苦时,温暖的拥抱和轻轻地抚摸,起到的心理支持作用是巨大的。

(3)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科学家帕斯曼等研究发现,人类对于友善的触摸不禁产生愉快的感受,而且会对触摸对象产生依赖。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孩子对平时与他接触较多的人具有很强的依赖感,且关系融洽,相互理解。

人类学家们发现,如果一种文化背景允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则成长于这种文化背景的人,在人际沟通中更容易建立对别人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他们性格开朗、轻松,与别人相处也较为真诚与坦率。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双方在身体上相互接受的程度,是情感相互接纳水平最有力的证明。

(4)传递感情的信息:分别多日的朋友热烈的拥抱、握手,好友之间挽着胳膊、拉着手,恋人之间的亲吻,夫妻之间的亲密接触,母亲对孩子的亲吻、抚摸,无不传递着亲情、爱情和友情。

2.触摸的注意要点 由于人们受沟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对触摸的理解、适应、反应程度不同,即触摸可以带来积极的作用,也会带来消极的作用。因此,应用时,要考虑性别、年龄、社会文化背景、关系的亲疏、情境及触摸的形式和部位等诸多因素,选择相应的触摸方式。

(1)根据当事人的不同状态来选择:当患者家属因失去亲人而悲痛万分、失声痛哭的时候,护理人员可以拉着对方的手或者轻拍患者家属的肩进行安抚。如果患者正在火头上,双手叉腰,怒发冲冠,此时,不可轻易上前拉他的手,而应该让患者坐下慢慢说话。否则,会火上浇油,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快。

(2)根据年龄性别的不同来选择:对于老年人和病儿可以采取触摸方式来安慰他们,女性也比较乐于接受触摸方式,可依具体情况使用触摸。对于异性患者应慎重,特别是年龄相当的同龄人更要注意。

(3)根据双方关系深度的不同来选择:通常人们在交往时,只有当双方关系达到一定的深层以后才会情不自禁的触摸对方,以示爱意和关怀。因此,关系一般的朋友,礼节性地握握手即可。亲密的朋友之间,除握手外,还可以灵活地使用拍手、拍肩膀、手拉手、拥抱等方式来表达热烈的情感。所以说,触摸一般只在非常亲密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出现并且被接受。而在非亲密的人际关系中,它的出现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失礼、侮辱,甚至是威胁的表现(一般礼节性握手除外)。

3.护理工作中的职业触摸 触摸不但表示护士对患者的关注和安慰,也是患者情感的需要。如给小孩做治疗护理时触摸孩子的头、手等能满足他们的爱心,转移其注意力,能给他们安全感、信任感,消除恐惧心理等。产妇分娩时,抚摸产妇的腹部,握住产妇的手,可以使她安静,增强信心,减轻疼痛,有利于分娩。对于极度苦恼和痛苦的患者,护理人员抚摸患者的肩膀,用力握住患者的手;对于发热的患者,护士用手感觉患者额头的温度等,这些举动的温暖胜过千言万语。

但是,触摸也应得当,它是一种表达非常个体化的行为,其影响因素有性别、社会文化背景、触摸的形式、双方的关系及不同国家民族的礼节规范和交往习惯等。因此,医护人员在如何运用触摸的问题上应保持敏感与谨慎,应尊重习俗、注意分寸,尤其是同年龄异性应避免误会。尽管如此,在专业范围内,审慎地、有选择地使用触摸对沟通是有促进作用的。例如,对一个临终的患者,当任何语言已经不再有意义的时候,温暖的触摸却能把护士的关心传递给患者。

(六)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指的是交往双方的身体在空间上的距离。

1.人际距离的作用

(1)满足个人空间的需要:1975年心理学家N.F.Russo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内,第一位读者刚进去坐下,研究人员就进去了,坐在受试者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表明,在一个只有两个读者的空旷阅览室内,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当研究人员坐到他们身边后,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转移到远一些的位置坐下,有些人直接表示反感,甚至疑问:“你想做什么?”从而得出每个人都有“个人空间”的结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个人空间”的需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个人空间侵犯。

(2)满足个人隐私的需要:患者住院期间,因治疗的需要,医护人员随时可以进入患者的个人空间,包括隐私。如体格检查、手术、换药、导尿、灌肠等。尤其是大病房,患者的个人空间更小。所以,操作之前给予说明、解释、用屏风遮挡患者都是必要的措施。这样可以把患者隐私暴露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点。

(3)把握个人空间位置可以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①在正式场合如会议、学术报告、开学典礼、合影留念中,领导、长者、有社会地位的尊者一般会被安排在相应的位置,即便是当事人未出席,也会“虚席以待”以示重视。宴会或集会都会把上首下首、北宾南主分得清清楚楚。通常人们可以从来宾的空间位置来确定出席人的身份和地位。

②心理学家泰勒等研究发现,沟通情境中不同位置的作用不一样。有些空间位置对沟通的影响很大,有些位置则影响较小。而位居有利空间位置的人,会取得对他人特殊的影响力。实验中发现,空间位置与距离对于说话者的权威性是有影响力的,站在地势高的地方,如讲台上、舞台上与站在台下或角落处的效果截然不同。在交谈时应尽量保持水平位置,双眼平视。

③界域语在人际交往中有重要的作用。界域语是指通过当事人座位的方位体现出来双方关系的一种体态语。人们对位置的选择与彼此间关系及沟通的目的有关。

2.护理工作中的人际距离 护理人员在治疗和护理的时候,应根据护理内容,来调整空间距离,从而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和礼貌。根据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阐述的人际距离理论,护理工作中可分为四种人际距离(图9-2)。

(1)亲密距离(0~0.5m):属于非常亲密的人之间的交往区域。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而无缘无故地进入这种距离,便会视为个人空间被侵犯。如果因环境的限制,不得已进入这种空间时,如拥挤的车厢里,人际距离为零,这时应该做到:不与他人目光接触,面无表情,不左顾右盼,不扭动身体。护理人员在治疗性人际沟通中,经常与患者接触,比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皮肤护理、临终护理、观察病情等。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请患者配合,避免不安或不适。

图9-2 四种人际距离

(2)私人距离(0.5~1.2m):此距离也是比较亲近的距离。适于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医护人员、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谈。在与患者的交谈中,距离的拉近,有利于更好地收集病情资料。使用这种距离双方也容易接受,感到自然,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交往的较为理想的人际距离。

(3)社交距离(1.2~4m):属于正式场合和公务场合的交往距离。双方用语言、目光、表情、手势等方式交往,说话的音量比亲密距离和私人距离交往时所需要的音量要大一些。如小型会议、交接班、会诊等,多采取这种距离。这个距离一般不适于个人交谈。

(4)公众距离(>4m):是公众场合保持的距离,如演讲、作报告、讲课等,这个距离一般不适用于个人交谈。

3.人际距离使用的注意要点

(1)作为领导和下属交往时,或作为带教老师和学生交往时,要注意有意识地缩短交往的距离,不要人为地和交往对象拉开距离。因为本来领导和老师的特定身份已使交往的对象不易适应,更有必要使交往的双方首先在距离上减少陌生感。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你站在离病床较远的地方与患者交谈,患者会感觉到你讨厌他或嫌弃他。因此,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开始。

(2)在与人初次交往时,首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双方都有一定适应的过程,不要一开始双方交往的距离就过小,这样会使对方感到不安或不自然,应在熟悉以后逐步缩小距离。

(3)在与异性同事交往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双方太近,会使对方感到不安,并且被人视为轻浮、不庄重,从而破坏自己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