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出“肝热病”理论,补虚除热为先

提出“肝热病”理论,补虚除热为先

时间:2022-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肝热病是肝癌、晚期肝硬化常见症状之一,目前中医在本病的认识及治疗上极少见到。刘老认为,肝热病多见于臌胀、肝积之患,系由常年肝病长期不愈所致。对于肝热病,常规西医抗菌消炎退热效果较差,缠绵难愈。刘老认为,治疗肝热病应当准确把握其病机,不能单凭一两个症状而定治疗原则,辨证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治疗的成败。

肝热病(肝源性发热)是肝癌、晚期肝硬化常见症状之一,目前中医在本病的认识及治疗上极少见到。刘老认为,肝热病多见于臌胀、肝积之患,系由常年肝病长期不愈所致。一方面,肝病日久损及脾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气虚弱,而发热。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它是由于“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而发热。上午阳气初生而未盛,故以上午常见,且劳则气耗,故劳倦则复发或加重,一般表现为发热以上午为常见,热势高低不一,常呈低热而见间歇,且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劳倦即复发或加重,伴有声低气短,倦怠乏力,饮食少味,或兼恶风自汗,舌质淡,边尖有齿痕,舌苔薄,脉大无力。另一方面,肝病日久,耗伤阴津,肝肾阴虚,内热自盛,而午后或夜间阴气当令,阴虚不能制阳,则阳气偏旺,故发热,或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证治汇补·阴虚发热》:“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一般表现有昼日平稳、日暮发热、夜热早凉的特点,多以低热为主,可伴见唇口干燥、五心烦热、渴不欲饮、舌红苔少、脉弦细等症状。刘老认为,虽然肝热病分气虚发热及阴虚发热,但气虚发热的同时,也会伴有阴虚的表现,而阴虚为主要表现的发热,也可有气虚的表现。对于肝热病,常规西医抗菌消炎退热效果较差,缠绵难愈。刘老认为,治疗肝热病应当准确把握其病机,不能单凭一两个症状而定治疗原则,辨证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治疗的成败。朱丹溪亦主张“认症为先,施治为后”。喻嘉言指出:“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症。”故主张先认症,后用药。刘老将肝热病分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三型辨治:若为气虚发热,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焦白术、广陈皮、升麻、软柴胡、太子参、全当归、粉甘草、冬白薇等),因患者多虚不受补,故减小部分药物剂量,以缓缓图功,防止温散太过,将人参换成太子参,做到补气而不温燥,益气之中不忘生津,以克服孤气不长之患,并给予少量滋阴的药物;而对于阴虚发热,治以养阴透热为主,兼以少量补气药物,刘老一般多用青蒿鳖甲汤和清骨散加减(嫩青蒿、制鳖甲、细生地、盐知母、牡丹皮、地骨皮、太子参等);对气阴两虚者,则以益气与养阴同用,根据症状决定孰重孰轻,以使阴阳互生,气阴双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