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阳少阳阳明顺序图解

太阳少阳阳明顺序图解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枢”即是出入的转折点,因为少阳病乃伤寒病进退之关键,其治疗法以和解为主。故少阳病之性质,属于半表半里,其症状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后人把这种症状称为少阳提纲。在临床现证中,但具其一,即谓之少阳证。少阳病,不可吐下,在未吐下之先,病情无变化,脉象沉紧者,是中气尚未损伤,可与小柴胡汤,以达邪外出。在临床体验中,少阳病多现弦脉,而沉脉不多见,因此认为《活人书》所谓之弦紧,比较结合实际。

少阳病是代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在半表半里之一个证候类型。在此阶段,病邪已离开太阳之表,尚未进入阳明之里。因此它既不属于纯粹之表证,也不属于纯粹之里证,属于半表半里之间,故称少阳证为半表半里之证。其来源可由于太阳表证传变而来,也可由于病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或腠理不密固引致外邪直中。少阳病之提纲一般认为口苦,咽干,目眩。其主证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脉象多为弦细。这些脉证与太阳表证及阳明里证迥然不同。又因其病介于太阳、阳明之间,其病势之发展,有出表和传里两种趋势。即是说,病邪随人体正气之盛衰,有两种不同的转归。若正盛邪衰,则病邪还出于太阳之表,是为好转;若邪盛正衰,病邪即可传入阳明之里,是为病进。向表为轻,入里为重,故有少阳为“枢”之说。所谓“枢”即是出入的转折点,因为少阳病乃伤寒病进退之关键,其治疗法以和解为主。

【原文】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提要】 本条为少阳病提纲。

【阐述】 少阳病,是疾病在太阳又向前发展的阶段。其风寒之邪已逐渐化热,但未至入里成实。故少阳病之性质,属于半表半里,其症状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后人把这种症状称为少阳提纲。但在临床体会中,认为此种证候表现的颇不具体,不但不能代表少阳证,而且也不是少阳病的主证。这种症状的表现,古人认为是胆与三焦之热,上蒸而产生的。《医宗金鉴》:“口苦者,热蒸胆气上溢也;咽干者,热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热熏眼发黑也。”以上所说的这三种症状,只不过是少阳病的一部分,而不能包括整个少阳病的主要症状。其主要症状,应以96条为最具体,它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症为主。在临床现证中,但具其一,即谓之少阳证。这一系列的症状,既不属太阳之表,又非阳明之里。比太阳病加深了一层,由表渐达里或出里而未入表,所以少阳病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原文】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提要】 本条论述少阳中风禁用吐下治法。

【阐述】 少阳中风,是说太阳中风而转入少阳,或少阳本身自受风邪,总称之为少阳中风。风热上壅,则耳聋目赤,胸中满烦,按少阳之脉,起于目皆,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贯膈,故病状如是。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是正虚邪实之现证,所以在治疗上,禁用汗吐下之法。若妄用之,可虚其中气,伤其气血,而神无所主,而现惊悸。

【原文】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提要】 本条论述少阳病,不可发汗。

【阐述】 伤寒病,脉弦细,弦细为少阳之脉,虽见发热头痛之太阳病,亦不可妄用发汗之剂。三阳证皆有头痛发热,而头痛在部位上,则略有不同,太阳头痛在后,阳明头痛在前,少阳头痛在侧。脉的表现也不一致,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少阳脉弦细。今头痛发热,而脉象弦细,是少阳证之发热头痛,故不可用太阳之治法。若妄用发汗之法,以伤其津液,则热邪内陷,往往转属阳明,而现谵语之证候。此时宜与小承气汤清胃热,以和胃气。俟胃气和,则病自愈。若胃不和,则不但谵语,而更加烦躁,是病势又进一步发展。宜随病情之变化,而相机施治。

【原文】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提要】 本条论述少阳病的成因和证治。

【阐述】 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而现胁下满,干呕,寒热往来之柴胡证。少阳病,不可吐下,在未吐下之先,病情无变化,脉象沉紧者,是中气尚未损伤,可与小柴胡汤,以达邪外出。惟沉紧二字,历代注释家的看法,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谓系“沉弦,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之诊也。”《活人书》谓当是“弦紧”。在临床体验中,少阳病多现弦脉,而沉脉不多见,因此认为《活人书》所谓之弦紧,比较结合实际。在少阳病中,也常常见到。

【原文】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7)

【提要】 本条论述少阳病误治之变证,和救逆之原则。

【阐述】 少阳病治宜和解,禁用汗、吐、下、温针等法。若已经误用此法,伤其中气,损其津液,会扰乱机体正常抗病之功能,使病情发生急剧之变化,往往出现谵语之证候。谵语之发生,是病情由浅转深,由少阳而陷入阳明。这时不可与以小柴胡汤,应随疾病之变化,脉证之体现,而按法治之,庶可挽救危急,阻止病势的恶化。

【原文】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268)

【提要】 本条论述三阳合病之脉证。

【阐述】 三阳合病,是太阳、少阳、阳明同时发病,其脉浮大,上关上。浮为太阳之脉,大为阳明之脉,上关上,是言脉由尺上关而直上,形容脉长。长直之脉,是为弦脉,亦即少阳之脉。因为脉象浮弦而大,虽未具体叙述症状,而根据脉象,故谓之三阳合病。但欲眠睡,是热盛神昏所致。目合则汗,即是盗汗,是由于阳热太盛,阴不内守。凡人目合则气行于内,气行于内不能约束皮毛,而再受热邪之熏蒸,故闭目则汗自出,其治疗的方法,钱天来:“有汗宜白虎汤,无汗宜小柴胡汤。”这种症状,在临床上用白虎汤加金银花、连翘、银柴胡等清热解毒之品,有很好的疗效,也就是把钱氏清和解的方法,综合运用,较为妥当。

【原文】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

【提要】 本条论述身热减而躁烦,应考虑病邪由气转营。

【阐述】 伤寒六七日,身无大热,是外证已减,应脉静神安,方为向愈之先兆。今患者身热虽减,而反躁烦,是热邪内陷,阴液损伤,由气分陷入营分,由阳转阴之象征。此处“阳阴”二字,是代表气分、营分而言。阳去入阴,也就是由表入里,是由气转营之意。邪在表,则外有热;邪入营,则无大热。六七日为邪气入里之时,外无大热,是邪不在表,躁烦病邪入营之特征。在临床之体验,凡温热由气转营,则身热顿减,而躁烦不宁。其脉象亦由浮而转沉,由右盛而转入左盛。以气为阳营为阴,故谓之阳去入阴。

【原文】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270)

【提要】 本条论述辨证应根据现证,不要依据日程。

【阐述】 伤寒三日,按《素问·热论篇》所述热病传经规律为日传一经,三日则三阳已尽,当传入三阴。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是太阴尚未受邪,是知其未能传于三阴。因为病势之传变,是根据病邪之轻重,体质之盛衰,治疗之顺逆,而推测病情是否传变,绝不是按传经之日程妄测,在病情演变之前,其证脉必有变化,宜利用这种变化来预测病情,制订治疗方案。

【原文】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271)

【提要】 本条论述凭脉测证的方法。

【阐述】 脉大则病进,小则病退,伤寒已三日,深传少阳之时,脉当弦紧。今少阳脉小,是邪气已微,不能再传,故知共病欲已。

【原文】 少阳,病欲解时,以寅至辰上。(272)

【提要】 本条论述少阳病欲解的时间。

【阐述】 少阳之时为日出而阳气微之时,从一日寅卯辰属少阳之时,故少阳病欲解,每多值本经当旺之时。

〔附〕少阳病篇小结

少阳病篇条文归纳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