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还原过程举例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还原过程举例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前文对于调身关键性词语的分析,结合对《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调息和调心操作要领的体会,贯彻“三调合一”的气功本质属性,我们将《诸病源候论》中的191条导引法,依照原文逐一还原。为例,说明每条导引操作的还原过程。在《诸病源候论》的成书时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崇尚“风冷”为患。其导引法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的证候特点,并根据各自病症的差异,施以一证一法、一症一法或一病一法,具有中医辨证论治的鲜明特点。

基于前文对于调身关键性词语的分析,结合对《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调息和调心操作要领的体会,贯彻“三调合一”的气功本质属性,我们将《诸病源候论》中的191条导引法,依照原文逐一还原。同时,补充了在原文中未明言的三调操作,使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然后对照书中所记载的主治病候,仔细演示体会还原后的导引操作,以检验其是否符合书中本义。进而确定操作要领,拍摄图片、视频,或者制作动画以求直观演示该导引法,这些内容均可见于光盘中,本书中篇仅将导引法中的关键姿势加以图示。

一、导引法的还原过程

以“两手长舒,合掌向下,手高举与髆齐,极势,使髆闷痛,然始上下摇之二七。手下至髀,还,上下缓急。轻手前后散振,七。去髆内风冷疼,日消散。双手前拓,努手合掌向下”。为例,说明每条导引操作的还原过程。

该条导引是以调身为主的导引操作。分以下几步进行还原。

首先,分析该条行文结构。“双手前拓,努手合掌向下”是注释或者错简,其实质是在于补充说明“两手长舒,合掌向下”的动作路径。理由有二:第一,因为双上肢长舒,常见的至少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从体侧,一条是从体前。根据“双手前拓”的提示,显然应该是从体侧,然后平肩前拓。第二,书中导引法的一般体例是导引操作加主治病候的结构,“双手前拓,努手合掌向下”显然不符合这一格式。

其次,把握关键的导引词汇。本条中有舒、拓、摇、缓急、振、合。按照前文的理解,舒是一种被动拉伸的状态。摇的操作要领有三:往返动作、力量均匀、动作幅度相对比较大。振的操作不强调动作的往返,力量不均,起始最大,以后衰减很快,幅度较摇为小。拓是以手推物,要求前臂内旋,掌根用力。缓急表示一种紧张与否的状态。合强调其操作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操作对象同时行动。

第三步,根据关键词汇的操作含义,给出初步的调身操作。

双上肢体侧尽量舒展,平肩立掌前推。然后合掌,指尖向上,双掌相对用力,同时尽量拉伸肩胛部。保持肩胛部的紧张感,双手向下至平髋关节,然后向上回至掌根平肩。上肢自然垂于体侧,以肩关节为轴,前后放松的摆动上肢。因此该条导引实际上包含依次发生的四组调身动作。

第四步,对照已有的该条导引的操作说明,分别进行演示比较。

丁本解释为“立式,舒伸两手,仰托向前,再把手反掌向下。伸长的手,其高与肩平,两足间距,亦与肩同宽,如此尽量伸展,至肩关节感到酸痛不舒时,然后把两手放下,至髋骨部位,又复还向上举,需注意,落下时可以快些,上举时宜较缓慢。恢复原位后,休息片刻,接着散开双手,轻轻向前向后抖动”。

赵本解释为“上肢向前缓缓平举与肩高,掌心向下,两掌距离与肩同宽,用力向前伸直,至肩关节有闷痛感,双臂快速下落至髋部;再缓慢上举与肩同高,立掌,一手掌心叠于另一掌背,尽力前推,然后两臂再快速下落,缓慢上举,叠掌前推。随后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后,两掌前后轻微振摇七次,恢复预备式”。

丁本对于动作的说明,有五个地方需要反复考量。第一,将拓解释为“托”;第二,省去了“合掌”的解释,或者是把“合掌”解释为“反掌”;第三,髆的部位理解不同,按照《说文解字》“髆,肩胛也”,不应该指肩关节;第四,对于缓急的理解,认为是表示速度的快慢;第五,振,解释为“抖动”,但是并没有明确什么部位“抖动”,如何算是“抖动”。

赵本对于动作的说明,也有五个地方需要考量。第一,髆的部位理解;第二,对于缓急的理解,认为是表示速度的快慢;第三,对于“合掌”的理解;第四,对于“双手前拓,努手合掌向下”这段文字的理解,是一个独立动作还是一句解释性文字;第五,振摇没有明确对应的操作说明。

此外,对于调身操作过程中调息和调心的说明,二者也都没有提及。

这组导引动作,其目的在于去“髆内风冷疼”。如前文言,髆为肩胛部位,髆内应当指后背两肩胛之间,《灵枢·经脉》足太阳膀胱经“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可以佐证。因此,丁赵两本均将其释为“肩关节内”就有些不妥。

“手下至髀,还,上下缓急”两者均认为是对“上下摇之”操作的进一步说明。髀,《说文解字》释为“股”,指大腿。按照赵氏与丁氏的说明,为双手分开操作,固然可以说得通,但是如果结合后文“轻手前后散振”的操作,就会显得牵强。“轻手前后散振”无论如何都会涉及肩关节的前伸,因此按照丁氏和赵氏的解释,双手向前尽力伸展的操作就会和“轻手前后散振”的操作相重复,这在《诸病源候论》287条导引法中,是比较特别的。而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对“拓”的误读以及对于“合”的忽视。

作为振摇的操作,前文总结出来的操作要领,与操作时的实际情况也比较吻合。双手胸前合掌,然后指尖向上,上下运动,这个幅度比较大,用力也比较均匀,符合“摇”的特征。双肩用力后伸,然后收回,也符合“振”的特点,与“轻手前后散振”语义也吻合。缓急指的是手在向下运动时,上肢要保持紧张状态,上肢向上运动时,上臂放松。与条文中“使髆闷痛”相呼应。

唯有下至髀操作,在站立时,双手合十不太容易到达髋关节的平面。但是如果起始姿势为跪坐或者盘坐的话,双手下至髀就不难做到。

可见,整组导引动作,实际都是围绕着肩胛部进行调身的,直接针对病位,与主治证候也比较吻合。当然,本文无意否认“双上肢与肩同宽,尽量前伸操作至平肩”这个导引动作。只是根据上下文、主治以及全篇导引的综合特征,认为这样的操作描述不能很好地契合原文之意。

综合上述理解,最后给出这条导引法的调身操作如下。

立式和坐式均可。双上肢体侧尽量舒展,平肩立掌前推。合掌,指尖向上,双掌相对用力,同时尽量拉伸肩胛部,使肩胛部有紧张感。保持肩胛部的紧张感,双手向下至平髋关节,略松弛,双手向上运动至平肩。上肢自然垂于体侧,以肩关节为轴,前后放松的摆动上肢。

结合全书导引法的调息和调心的操作特征,补充其操作要领如下。

第一,双手相对用力,掌根互撑,如同抱住一球。尽量拉伸肩胛部,使肩胛部有胀闷感。

第二,合手向下运动,保持肩胛部稳定的胀闷感。

第三,吸气,双手向下运动;呼气放松,双手合十回到平肩。

在操作要领中,根据原文导引的动作,补充了调心的内容,即注意保持肩膊内的胀闷拉伸感。因为吸气的时候,可以鼓舞人体真气向上向外运动,有助阳之功效,所以建议吸气时,双手合掌向下运动。

图35 操作1

图36 操作2

图37 操作3

图38 操作4

二、《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操作特点

首先,《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崇尚助阳”,这是该书导引法的显著特点。

在《诸病源候论》的成书时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崇尚“风冷”为患。因此,其导引法以调身为主,因为调身为动,属阳。操作次数多选择少阳之数,以助阳气。强调吸气后的屏气操作,因为吸气也能助阳。

其次,《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与病症相对应,强调辨证施功与反复操作。

书中导引法看似简单易行,却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其导引法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的证候特点,并根据各自病症的差异,施以一证一法、一症一法或一病一法,具有中医辨证论治的鲜明特点。其导引操作目的明确,要达到治疗疾病的良好效果,因此强调反复操作。但因疗病过程属于“以偏治偏”,因此这些导引法应该是“中病即止”。

再者,《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三调及三调合一技术也有其鲜明的操作特点。

1.调身操作起始姿势以坐、蹲、踞、跪为主。

2.调身动作多为静力性质的拮抗力操作。

3.强调吸气或吸气后屏气的调息操作。

4.调心操作技术有明显的阴阳五行学说印记。

5.本质上重视三调合一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