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血多少会导致休克

出血多少会导致休克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感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有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和肾脏损害。老年出血热临床表现不典型,中低热多,少数无明显发热。低血压休克出现早、发生率高。常合并消化道大出血、肺水肿、肺部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感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有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和肾脏损害。本病疫区主要集中在亚欧部分国家,疫源地则遍布于世界五大洲70个国家。

流行性出血热基本的病理生理改变为全身微血管的损伤,全身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淤血,血管壁变性坏死,轻者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重者血管壁可呈网状改变,甚至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近年有学者应用半薄切片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本病时各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和微血管均有明显改变,血管极度扩张淤血,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变扁,胞质线粒体和内质网泡状改变,细胞间连结局部性分离,有时内皮细胞伸出许多胞质突起。有些内皮细胞解体、脱落以至消失,胶原纤维突入管腔,部分微血管水肿,结构破坏,淋巴样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原纤维分解和块状凝聚,血管周围胶原性纤维均质化。微血管内可见血小板及纤维素凝集。各脏器的微血管和毛细血管改变非常显著,其中以肾髓质、小肠心肌肝脏的毛细血管损伤最为严重。

【临床表现】 潜伏期7~46d,一般为2周左右。典型病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及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和恢复期5个时期。非典型和轻症病人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无出血和(或)肾脏损害,五期经过可不明显。重症病人五期中前二、三期可以重叠。

1.发热期 起病急,主要表现为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和小血管中毒症及肾脏损伤的症状体征。

(1)感染中毒症状:畏寒、寒战、高热,体温39~40℃,以弛张热、稽留热和不规则热为多,一般持续4~7d。伴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及全身四肢关节酸痛,困乏无力。食欲减退,重者有恶心、呕吐、呃逆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有腹痛、腹泻,腹痛剧烈者可出现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少数病人尚可出现兴奋、谵妄、烦躁不安和嗜睡等神经精神症状。

(2)充血和出血:于第2~3病日,半数病人眼球结膜及颜面部、颈部和上胸部皮肤出现显著的潮红充血(三红),似酒醉貌。黏膜出血多在软腭及眼球结膜,前者多为网状、点状或为出血斑,后者多为点状或斑片状出血。皮肤出血好发于双侧腋下及前胸及背部,多为出血点或搔抓样、条索样出血斑点。病人早期束臂试验可呈阳性。重症患者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及血尿等。

(3)渗出与水肿:水肿多见于球结膜,为本病早期特有的表现。轻者眼球转动时球结膜似涟漪波纹,中度水肿球结膜呈水泡状,重度水肿可突出于眼裂平面。中重度球结膜水肿常伴有眼睑和颜面部水肿,甚至出现渗出性腹水,提示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严重,发生低血压休克的可能性较大。

(4)肾脏损害:病后2~4d即可出现,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少尿倾向,有时尿中可排出膜状物。

2.低血压休克期 发热4~6d后,体温徐退或骤退,其他症状反而加重,部分病人出现低血压或休克。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不等。低血压休克主要表现为:①血压下降与脉搏增快,可出现脉搏细速或扪不清,浅表静脉塌陷,伴呼吸浅快。②面色与口唇苍白或发绀,肢端发凉,皮肤发花。③意识障碍初为烦躁不安,辗转不宁,继之可出现谵妄、嗜睡、昏睡、昏迷。④少尿或无尿。⑤中心静脉压降低。当休克持续超过24h可并发心、肝、脑、肺和肾等重要脏器的衰竭或功能障碍,可视为“难治性休克”,预后很差。

3.少尿期 本期与低血压休克期常无明显界限,两期可重叠发生或完全缺如。24h尿量在500~1000ml为少尿倾向,<500ml为少尿,<50ml为无尿。少尿期为本病的极期。

少尿期一般出现于5~8病日,持续时间3~5d,长者可达2周以上。主要表现不同程度的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临床可见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口干舌燥,常出现顽固性呃逆。神经精神症状(主要为肾性脑病)有头晕、头痛、嗜睡、烦躁、谵妄以至抽搐、昏迷。皮肤、黏膜出血加重,伴呕血、咯血、便血和血尿;酸中毒可使呼吸加快。水钠潴留使组织水肿加重,呈现颜面四肢水肿。伴高血容量综合征者面容胀满、体表静脉充盈怒张、脉洪大、血压增高、脉压差增大、心音亢进及血液稀释,甚至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少尿期持续时间较长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高血压

4.多尿期 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的恢复迟于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修复,少尿期后尿量逐渐增多进入多尿期。尿量多于500~2 000ml增尿阶段称为移行期。尿量超过3 000ml/d为多尿,多者尿量可达5 000~10 000ml/d。本期多出现于第9~14病日,大多持续1~2周,少数可长达数月之久。轻症病人可无低血压休克和少尿期而直接进入多尿期,极少数病人特别是家鼠型病人可无多尿期。

5.恢复期 多数病人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尿量减至2 000ml/d左右。肾脏的尿浓缩稀释功能渐好转,精神、食欲和体力逐渐恢复。但少数重症病人恢复时间较长,需1~3个月或更长,病人仍感衰竭、无力、头晕、头痛、食欲缺乏和腰痛,并有持续多尿及夜尿增多等。

家鼠型出血热临床表现较轻,发热期较短,腰痛、眼眶痛及球结膜水肿多不明显,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轻或无,五期经过多不全,合并症少,病死率多在1%以下。

小儿出血热起病多急剧,热型不规则,热度较高。全身中毒症状轻,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消化道症状明显;缺乏典型的“三红”,头痛、腹痛为主,较少出血倾向和低血压休克,肾脏损害轻,病死率低。

老年出血热临床表现不典型,中低热多,少数无明显发热。低血压休克出现早、发生率高。肾脏损害严重、少尿及尿闭发生率高。常合并消化道大出血、肺水肿、肺部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多,病死率高。

6.并发症 腔道大出血、颅内出血、心力衰竭、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继发感染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胃肠道大出血可导致休克危及生命;呼吸道大出血可产生循环呼吸骤停;颅内出血可引起抽搐、昏迷。心力衰竭、肺水肿和ARDS,多发生于休克期和少尿期高血容量阶段,预后不佳。少尿期和多尿早期易并发肺炎、尿路感染、脓毒症等,常加重病情,造成死亡

【诊断】

1.流行地区、流行季节 疫区旅居史或可疑传染源接触史。

2.特征性临床表现 如“三痛”、“三红”和肾损害、出血。患者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是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的特点,有助于诊断。

3.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等均有助于诊断。

(2)血清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检测特异性IgM或IgG抗体,IgM阳性可做早期诊断。IgG抗体于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效价递增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也可确诊。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鉴别诊断】

1.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脓毒症、急性胃肠炎、斑疹伤寒等鉴别;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出血明显者需考虑与溃疡病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腹痛为主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2.出血热导致的腹痛,疼痛的部位不定,有全腹痛、上腹痛、两侧上腹痛、脐周痛、侧腹痛或两侧下腹痛,可表现为阵发痛、持续痛、扭转样痛,甚至绞痛,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腹部体征可有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少数可因腹腔内渗出或出血,而出现腹水征,腹腔穿刺可抽出渗出液或新鲜血液。这类患者往往被误诊为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胃穿孔、急性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内脏破裂、肠梗阻、输尿管结石。如为女性患者,可误诊为宫外孕等收入外科,甚至进行外科手术处理。

【治疗】 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为“三早一就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就地治疗)和综合治疗。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强调根据不同病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对症治疗,尤其要注意防治休克、出血、感染和肾衰竭。

1.发热期 积极支持疗法及抗病毒治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1)支持治疗:早期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饮食。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每日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疗程3~4d。高热时物理降温为主。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5~10mg/d,连用3~4d,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d静脉滴注。

(2)抗病毒治疗:必须在早期病程5~7d以前病毒血症阶段进行,能有效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用药越早越好。常用药物为利巴韦林1 000mg/d溶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疗程3~7d。可应用干扰素100万U,肌内注射,1/d,疗程3~5d。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3)预防DIC: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降低血液黏滞性。高热、中毒症状和渗出征严重者,可定期检测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处于高凝状态时,可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一般每次0.5~1mg/kg,6~12h1次,缓慢静脉注射。疗程1~3d。

2.低血压休克期 应积极补克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功能。

(1)补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液体应晶体液、胶体液结合。以平衡盐为主,胶体溶液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和白蛋白。同时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血压正常后输液仍应维持24h以上。后期血浆外渗减少,输液宜适量,以防发生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2)纠正酸中毒:休克时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主要用5%碳酸氢钠溶液,可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结果给予补充或每次5ml/kg。

(3)血管活性药物:经积极补液及纠正酸中毒后,血压仍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10~20mg/100ml液体静脉滴注,山莨菪碱(654-2)0.3~0.5mg/kg静脉注射。同时也可用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

3.少尿期 少尿期应稳定内环境,积极利尿,促进肾功能恢复。

(1)稳定内环境:少尿早期应严格区别是肾前性少尿抑或肾性少尿,若尿比重>1.020,尿钠<40mmol/L,尿尿素氮与血尿素氮之比>10∶1应考虑为肾前性少尿,可输入电解质液500~1 000ml,并观察尿量是否增加,或用20%甘露醇125ml静脉注射。观察3h,尿量若<100ml,则为肾实质损害所致少尿,宣严格控制输入量。每日补液量为前日尿量和呕吐量加500~700ml。可输入高渗葡萄糖及纠正酸中毒。

(2)积极利尿:早期少尿原因是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可应用20%甘露醇125ml静脉注射,以减轻肾间质水肿。呋塞米可逐渐增加至每次100~300mg,4~6h1次。可辅以血管扩张药或山莨菪碱(654-2)。

(3)导泻疗法:对缓解尿毒症、高血容量综合征等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甘露醇每次25g,每日2~5次,口服。亦可用50%硫酸镁20~40ml口服。以病人出现能耐受的腹泻为宜。

(4)透析疗法:少尿5d以上或无尿2d以上,经利尿等治疗无效;高血钾;高血容量综合征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伴肺水肿、脑水肿及腔道出血者可用此疗法。为肾脏修复和再生争取时间。

4.多尿期 早期治疗同少尿期。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补充液体和钾盐,以口服为主,静脉为辅,补液量为尿量的3/4,过量的补液将延长多尿期。

5.恢复期 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心电图、肝功能等。

6.并发症的治疗 有出血表现者可静脉输入新鲜血小板或凝血因子,纠正DIC;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时积极利尿、强心、脱水降颅压;抽搐时予以镇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