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房室隔缺损

房室隔缺损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房室隔缺损,既往也称为房室通道缺损和心内膜垫缺损,是由于心内膜垫组织发育障碍导致房室孔分隔不全,并伴有房室瓣形态和功能异常的一组心脏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4%。完全房室隔缺损合并心脏畸形非常多且复杂。在40岁以上部分性房室隔缺损病例,往往出现心功能减退、心房颤动和肺动脉高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患者往往在1岁以内时出现症状,甚至在新生儿产生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内科治疗难以控制。

【概述】

房室隔缺损,既往也称为房室通道缺损和心内膜垫缺损,是由于心内膜垫组织发育障碍导致房室孔分隔不全,并伴有房室瓣形态和功能异常的一组心脏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4%。

【病理解剖】

对于房室隔缺损的病理和发生机制争议非常多。房室隔缺损一组病理形态差异极大,又因为同属程度不同原始心内膜垫发育障碍,而具有以下共同的病理特征:①房室隔组织缺损或完全缺如,包括房间隔前下内侧部分和室间隔流入道部分,室间隔流入部缺损表现为室间隔在房室瓣隔叶附着处呈勺状凹陷,隔叶瓣环距心尖距离和左心室隔面长度短缩;②房室瓣畸形,表现为形态、数目、结构和瓣下结构位置和形态异常,左右房室瓣环融合;③主动脉根部由于左右房室瓣环融合而发生前上位移,失去了与左右房室瓣环的楔嵌位置,左心室流出道延长呈“鹅颈”状畸形;④房室结易位到右心房下壁,房室束经由三尖瓣隔瓣和二尖瓣后下桥瓣结合处进入室间隔左心室侧;⑤冠状静脉窦口形态和位置异常等。

临床上通常将房室隔缺损分为部分型、过渡型和完全型三种病理类型。

(一)部分型房室隔缺损

主要包括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伴有或无房室瓣畸形,无室间隔缺损。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呈半月形,位于房间隔的前下方,部分病例可并发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甚至整个房间隔缺如,形成单心房。部分型房室隔缺损有两个完整的房室瓣环,房室瓣直接附着在室间隔上缘,其左侧房室瓣通常呈三瓣叶结构,以往称之为二尖瓣前瓣裂,发生裂缺的两个瓣叶边缘常常增厚和卷曲,有时可有异常腱索存在。三尖瓣隔瓣常发育不全,如瓣裂或部分缺如。

(二)完全型房室隔缺损

完全型房室隔缺损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①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可同时合并有继发孔房间隔缺损;②左右房室瓣环和房室瓣叶融合,形成一组复杂的多瓣叶房室瓣结构,融合的瓣叶称为前后共同瓣叶,也有称之为“前桥瓣叶”和“后桥瓣叶”;③流入部室间隔缺损;④主动脉瓣向前上移位,房室结和传导束异位。

Rastelli根据前桥瓣叶形态及其腱索附着点将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分成三型:A型临床最常见,约占75%。其病理特点是前桥瓣完全分隔为左上及右上两个瓣叶,各自借其相应的腱索附着于房室隔嵴上,左上瓣完全位于左心室上方,右上瓣完全位于右心室上方。C型约占25%,其前桥瓣叶呈漂浮状态,瓣下无腱索附着于室间隔嵴上,瓣下形成巨大的室间隔缺损。B型临床罕见,其病理形态介于A型和B型之间,左上瓣跨越室间隔嵴,通过腱索与室间隔右侧的乳头肌相连。

(三)过渡型房室隔缺损

介于部分型与完全型房室隔缺损之间的病理类型。病变包括原发孔房间隔缺损,有两组分开的左右房室瓣结构,房室瓣一部分直接附着,另一部分靠腱索间接附着于室间隔,在腱索之间形成限制性流入部室间隔缺损。

在完全房室隔缺损病理分析中,双侧心室的均衡性对于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Bharati和Lev等根据前后桥瓣跨越室间隔,以及共同房室瓣与左右心室发育的关系,将完全房室隔缺损分为双侧心室均衡型、右心室优势型和左心室优势型。以双侧心室均衡型为多见,但有10%左右的患者存在左心室或右心室发育不全。严重者类似单心室病理变化。

(四)合并畸形

完全房室隔缺损合并心脏畸形非常多且复杂。完全性房室隔缺损患者中占5%~10%可合并法洛四联症中占0.8%~2%。其解剖具有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和法洛四联症的特征,有四联症的漏斗部狭窄和主动脉横跨,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房室瓣畸形以及此两畸形的室间隔缺损融合而成的泪滴形缺损。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多为“C”型,少数为“A”型。3.1%~6.7%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右心室双出口,其解剖特征为右心室出口合并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房室的房室瓣畸形和两者融合的室间隔缺损。3%~4%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其解剖特征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房室瓣畸形和室间隔缺损。

其他合并心脏畸形包括继发性房间隔缺损、双上腔静脉、肺动脉异位连接、多发性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弓畸形和无顶冠状静脉窦等。房室隔缺损可以是一些复杂心脏病的一部分,可合并内脏异位综合征。

【病理生理】

房室隔缺损的病理生理取决于心房间交通、室间交通和房室瓣关闭不全程度,以及合并畸形等。

在部分性房室隔缺损无室间隔交通,往往有大的房间左到右分流。在小到中度房间交通的病例,仅有左心房与右心房压力阶差。如有大的心房间左到右分流和轻度或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则引起右心室容量超负荷,与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病理生理相同,严重者可有心排血量和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如有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时,二尖瓣反流从左心室直达右心房,从而心房间左到右分流增加,因左和右心室容量超负荷,可在1-3岁儿童甚至婴儿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产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为左心室发育不全、左侧房室瓣特别左下瓣叶缺如、主动脉下狭窄和肺动脉高压。成年人部分性房室隔缺损可产生心房颤动或扑动和心功能不全。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有大的房间交通和室间交通,其中15%~20%合并中到重度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在婴儿时期由于大的心室间左到右分流,往往引起左心室为主的容量超负荷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时肺动脉压力升高达到体循环压力水平,文献报道平均肺血管阻力(PVR)在出生至3个月时为(2.1±0.9)U/m2,4~6个月时增加到(4.1± 2.6)U/m2,7~17个月后已是(5.7±3.0)U/m2。在1岁时可产生Health-Edward分级的3~4级肺血管病变,2岁时产生3~5级的肺血管病变,80%死于2岁以内。如合并主动脉下狭窄、主动脉狭窄或先天愚型,则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更早,肺血管病变更重。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或右心室双出口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全部或大多数病例均合并肺动脉狭窄或闭锁,出生后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很少在婴幼儿时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

(一)症状

部分性房室隔缺损有大的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和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可在10岁以内无症状。有中度和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者症状出现较早,有运动性心悸和气短以及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Manning报道115例部分性房室隔缺损的心内修复,其中11例(占10.5%)在婴儿时因充血性心力衰竭手术。在40岁以上部分性房室隔缺损病例,往往出现心功能减退、心房颤动和肺动脉高压。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患者往往在1岁以内时出现症状,甚至在新生儿产生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内科治疗难以控制。在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和加快,周围循环灌注和生长发育差。少数病例在生后心力衰竭并不明显,但在1~2年出现静息时发绀,产生肺动脉高压和严重阻塞性肺血管病变,即Eisenmenger综合征。

在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右心室双出口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病例,全部或大部分合并右心室流出道阻塞或肺动脉闭锁,生后有发绀,很少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少数右心室双出口无肺动脉狭窄者,则在新生儿时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在1岁左右产生严重肺血管病变。

(二)体征

在部分性房室隔缺的患者,大多数生长和发育正常。在胸骨左上缘听有相对肺动脉狭窄产后的收缩期柔和杂音和固定性心音分裂,在心尖区可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引起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在婴儿有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可出现心跳快和肝大等充血性心力衰竭体征。在40岁以上的患者因房性心律失常产生的心悸和心功能减退等症状。

在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患者,在婴儿时往往出现呼吸快、呼吸困难和肝大等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生长发育迟缓。部分病例有先天愚症。在胸骨左上缘听有收缩期射血性杂音、第二心音固定性分裂和亢进,从心前区到心尖有室间隔缺损的房室瓣关闭不全产生的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在心尖部亦可听到大量血流(包括房间和室间左到右分流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血流)通过房室瓣产生的舒张期辘辘性杂音。在4-5岁后往往伴有严重肺动脉高压和阻塞性肺血管病,静息时可出现发绀,胸骨左上缘听有收缩期杂音和肺动脉关闭不全引起的泼水性舒张期杂音。在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右心室双出口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患者,大多数在生后出现发绀,但很少出现心力衰竭体征。

【诊断及鉴别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房室隔缺损的诊断并不困难,重要的是深入和详细分析患者的病变特征,全面掌握患者的病理生理进程,把握正确的手术时机和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1.临床症状和体征

2.心电图 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病例具有典型的心电图表现:P-R间期延长(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电轴左偏,aVF导联主波向下。其他非特异性改变包括右心房增大,右心室肥大或双心室肥大。

3.胸部X线片 可表现为肺血增多,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左心房左心室增大,肺动脉凸出和主动脉结变小。出现艾森门格综合征时,肺血减少。

4.超声心动图 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明确诊断房室间隔缺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还可以明确瓣膜异常的性质,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的大小、形状及并发的畸形及房室瓣反流的程度,以上信息将有助于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和评估疗效。超声心动图的征象包括心腔扩大,左心室流出道变窄变长,房室瓣环下移,二、三尖瓣环等高级瓣膜分裂等畸形。新近的三维实时动态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术前房室瓣的形态分析和成形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5.心导管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进步,能无创明确诊断,并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外科治疗信息,因此,大多数部分型和过渡型房室间隔缺损病例已经无需进行心血管造影检查。对于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者有学者提出应对6个月以上的患儿常规进行导管检查,目的是测量和计算出肺血管阻力,为能否进行根治手术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左心室流出道变狭窄且拉长,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可显示典型的“鹅颈征”,分析手术对左心室流出道的影响。

根据一般临床表现,包括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多可提示房室隔缺损诊断。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即可确立诊断。须和继发孔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单纯室间隔缺损等进行鉴别。房室隔缺损患者合并心脏畸形较多,应该重视。

部分性房室隔缺损患者的预后较好,在部分性房室隔缺损伴有轻度二尖半瓣关闭不全者,其自然历史与大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相仿,年轻时无症状。在40岁以后,约有30%的患者出现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在60岁以后则多数产生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文献报道有生存至79岁而手术者,手术后活到89岁。有10%~20%患者在婴儿时期出现心力衰竭和严重症状,多数由于二尖瓣双瓣口、左侧单一乳头肌、主动脉下狭窄或主动脉缩窄而致的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如不早期手术,多死于10岁以内。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患者预后极差,如不早期外科治疗,多在幼儿时死亡。主要原因为婴儿时期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1岁以后产生阻塞性肺血管病。Berger等报道39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尸解,发现未手术者中65%死于1岁以内,85%死于2岁内,96%死于5岁内。在出生后1-2岁婴幼儿死亡主要原因为大的心室间左到右分流和中到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完全性房室隔缺损患者的严重肺血管病从出生1岁后开始发现,在2岁时就可能较为普遍。

【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由于房室间隔缺损没有自行愈合可能,且病情发展的结果是进行性心功能恶化和继发肺血管病变,因此,原则上一经诊断明确均应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需参考病变类型及自身的技术条件。

(1)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大多数患者症状出现较晚,多在体检时发现,既往主张在学龄前进行治疗。近些年来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及监护技术的进步,心内直视手术渐趋低龄化并且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因此多主张早期在2岁以内手术,可减轻房室瓣受损的程度,有利于瓣膜的修复重建和功能恢复。如存在明显的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缩窄、二尖瓣畸形及主动脉瓣下狭窄者更应提前手术。对于少数伴有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者需要急症手术。

(2)过渡型房室间隔缺损:与部分型病例相似,若心室水平分流量大,手术应尽早进行。另外,小型室间隔缺损发生心内膜炎的概率高,因此,也主张早期手术。

(3)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此类患儿较早发生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梗阻并不少,文献报道1岁以内有65%的患儿死亡,而96%的患儿已有肺血管病变。因此,一般主张在1岁以内进行根治手术,但关于此年龄段的最佳手术时机尚存在争议,多数学者提议在3~6个月手术,近些年有关新生儿期进行根治手术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加。有学者认为,尽早进行手术干预,不仅可以阻止肺血管梗阻性病变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瓣膜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2.禁忌证 患儿发绀明显往往提示肺血管发生严重的梗阻性病变,心导管检查发现肺血管阻力(PVR)>10U/m2,吸氧以及降压实验无效时,被列为手术禁忌。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或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发育极差者,不适合心内修复,仅做姑息手术。

(二)术前准备

1.改善心脏功能 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先用洋地黄和利尿药等内科治疗,如短时间内科治疗无效,亦应早期手术。

2.对于伴有严重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进行吸氧治疗,并选用扩张血管药物,如硝普钠、前列腺素E1或一氧化氮等,降低肺血管阻力。

3.防止呼吸道感染 如患者咳嗽、咳痰以及肺部有干、湿啰音,应在控制心力衰竭的基础上,选用适当抗生素,防治呼吸道感染。

(三)手术方法

对于房室隔缺损患者,术前综合分析临床、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等资料,详细分析和准确掌握患者的病变特点,尽可能完全明确合并畸形,特别是要分析房室瓣病变形态、瓣下结构、房室瓣组织缺失情况,心室发育均衡和主动脉下狭窄等严重畸形,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计划。然后根据病情,尤其是患者心力衰竭程度和肺动脉高压进程,适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减少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房室隔缺损的主要手术方式包括双心室矫治术,心室发育不均衡者进行1个半心室矫治或按单心室方式纠治,危重新生儿患者肺动脉带束术等姑息手术。

房室隔缺损心内修复术目的在于闭合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和(或)室间隔缺损而不产生心脏传导阻滞,以及将房室瓣分为二尖瓣和三尖瓣两部分和尽量减少和不发生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

全麻、气管内插管维持呼吸,仰卧位。胸部正中切口,保留一大块心包准备修复原发孔房间隔缺损用。在无名动脉下方插入主动脉灌注管,直接插入直角上、下腔静脉引流管,经未闭卵圆孔或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插入左心减压管。部分性房室隔缺损多在1岁以上儿童时手术,采用中度低温(25~26℃)体外循环。在完全房室隔缺损应在出生后3~6个月施行心内修复,应用深低温(18~20℃)低流量体外循环,个别病例需要在深低温停止循环下手术修复。应用冷血心脏停搏液间断冠状动脉灌注保护心肌

1.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修复术 平行右侧房室沟做右心房切口,牵开心房切口,探查心内有无其他畸形。明确二尖瓣、三尖瓣和原发孔房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结构,按下列步骤实施手术。

(1)探查二尖瓣:向左心室内注入冷生理盐水测试二尖瓣闭合状况,了解瓣膜发育情况及瓣膜反流的部位。

(2)修复二尖瓣裂缺:先缝合二尖瓣裂缺,从瓣叶根部部直至邻近瓣口中心第一组腱索附着处,应用4-0到5-0聚丙烯线间断缝合。特别注意要在自然状态下将二尖瓣裂隙完全对齐缝合,防止扭曲和变形。小婴儿由于二尖瓣瓣叶菲薄,则应用带心包片的间断褥式缝合,防止撕裂。如有二尖瓣脱垂,则做缩短腱索术。再次左心室注水了解瓣膜闭合是否满意。同时测量二尖瓣开口的大小,防止二尖瓣狭窄。

双孔二尖瓣畸形多见于部分型房间隔缺损者,术前易漏诊,是影响手术近、远期效果的重要因素。病理特征表现为两孔不等大,中间有纤维组织分隔,每孔均有各自对应的瓣叶,并通过腱索与相应的乳头肌相连。较小的孔称为副孔,其瓣膜功能一般正常。术中应注意不能切断两孔之间的纤维分隔,否则会造成二尖瓣严重反流。如果二尖瓣膜开口面积较大,可缝合裂缺,若瓣口面积较小,裂缺可不缝合或部分缝合。

(3)二尖瓣瓣环成形:二尖瓣裂缺修复后,若左心室注水发现瓣膜中心处有反流,多为瓣环扩大所致。此时需要在一侧或两侧瓣环交界处进行瓣环成形术,以缩小瓣环。可用3-0带垫片涤纶缝线在交界处做瓣环折叠褥式缝合。

(4)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用自体心包片修补房间隔缺损,光滑面位于左心房,用4-0或5-0聚丙烯缝线连续缝合固定。有两种缝合方法:①Mc-Goon法,从二尖瓣大瓣裂基底部中点开始,逆时针方向沿其瓣环根部连续缝合,逐渐过渡到缝至房间隔缺损的上缘;将另一头缝线继续沿瓣环根部顺时针缝合,避过窦房结危险区,经由二尖瓣根部直接转移至房间隔缺损边缘顺时针方向缝至房间隔缺损上缘,会合后结扎,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右心房。②Kirklin法,从二尖瓣和三尖瓣交界处开始,沿三尖瓣隔瓣根部下行,经瓣环向后绕过冠状静脉窦至右心房游离壁过渡到房间隔缺损,顺时针方向缝合,到房间隔缺损上缘会合,结扎,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左心房。一般认为缝合位置在二尖瓣基部,可以有效避免损伤传导束造成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5)三尖瓣成形:术中应常规探查三尖瓣膜,部分病例因三尖瓣环扩大、隔瓣裂缺或缺如而发生反流,需要同期进行三尖瓣成形。

(6)合并左上腔静脉引流至冠状静脉窦者,如有大的无名静脉时可以结扎。左、右上腔静脉之间无交通者,应将冠状静脉窦口引流至右心房,其方法有二:①Pall方法。如上法缝合不经冠状静脉窦口后方,而是缝在窦口与房室结之间,经扩大的窦口内缘缝至缺损边缘。②McGoon方法。将心包直缘缝在左下瓣叶根部至缺损下缘。后一方法比较安全,可防止房室结和心脏传导束的损伤。

2.过渡型房室间隔缺损修复术 手术步骤及方法与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相同,修补室间隔缺损时可采用3-0涤纶缝线带垫片间断褥式缝合,需要注意的是应仔细探查三尖瓣隔瓣下的缺损,注意多发性室间隔缺损,以免遗漏。

3.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修复术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纠治方法较前两种复杂,手术一般在中度(28℃)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对于新生儿可采用深低温体循环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精确修复房室瓣,尤其是左侧房室瓣;避免损伤传导束和防止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纠治方法包括单片法、改良单片法和双片法。

(1)单片法:修补的材料有自体心包片、膨体聚四氟乙烯(Teflon)、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以及涤纶补片等。通过右心房切口进行修补。根据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和形状、房室瓣环前后径、房间隔缺损的大小,剪裁成相应大小的心包片。如前后桥瓣未分隔,则需要在室间隔嵴上方相对应的桥瓣部位预定分割线,在其右侧剪开前后桥瓣,尽可能地保留左侧房室瓣面积,并应用-褥式缝合将二尖瓣前后瓣裂拉拢。应用3-0涤纶线带垫片间断褥式缝合将补片结扎固定在室间隔嵴上,注意在室间隔缺损的后下缘宜采取远离或超越缝合方法,以免损伤房室束。然后采用简单褥式缝合法将左房室瓣上、下瓣叶悬吊固定于补片上。间断缝合修复二尖瓣裂缺,左心室注水了解是否有反流,必要时需进行二尖瓣环成形。将贯穿左心房室瓣和心包片的间断褥式缝线分别穿过右房室瓣根部,收紧这些缝线,将瓣膜固定于室间隔上方适当高度。用同一补片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间断缝合修补三尖瓣裂,注水了解是否有反流,部分病例需要做三尖瓣环成形。

(2)改良单片法:也称为简化单片法或直接缝合法,即将共同房室瓣直接缝合在室间隔嵴上以关闭室间隔缺损,可采用自体心包片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三明治”法,即采用3-0涤纶线带垫片间断褥式缝合,从室间隔缺损的右心室面进针。对于Rastelli A型病例,缝线穿过房室瓣的二尖瓣部分后,再穿入心包片;对于RastelliC型病例,缝线穿前后桥瓣后再穿心包片,第一针的缝合位置是在室间隔缺损的中点,然后沿其前后缘依次缝合,室间隔缺损后下缘采取远离缝合方法,以避免损伤传导束。布线完毕后依次打结固定,将桥瓣压向室间隔嵴的右侧面,然后用5-0聚丙烯线连续缝合心包片以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另一种方法是先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法将桥瓣压向室间隔嵴的右侧面,并打结固定,然后再用自体心包片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二尖瓣前瓣裂缺均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修补,术中采用注水试验探查房室瓣修复情况。

(3)双片法:根据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和形状裁剪相应的涤纶或聚四氟乙烯补片置入室间隔右侧,以3-0涤纶线带垫片间断褥式缝合固定。将左上、下桥瓣在中心对合后悬吊于室间隔缺损补片上,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修补二尖瓣裂缺,并根据注水试验决定是否行二尖瓣环成形术。用5-0聚丙烯缝线将二尖瓣根部缝合于室间隔缺损补片上缘及心包补片之间类似于“三明治”。连续缝合心包补片,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

4.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并发法洛四联症修补术 做平行右心房切口。观察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以及房室瓣的病理解剖,大多数病例为“C”形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经右心室纵切口,切除漏斗部肥厚肌肉,偏向室间隔嵴的右侧切开前桥瓣到瓣环,完善显露室间隔缺损全貌。剪裁聚四氟乙烯补片呈泪滴形,上部为半圆形,下部为三角形。将补片下部弧形缘缝合至缺损损下缘右心室面,从后瓣环下部室间隔开始缝合直达缺损上部,均用间断带垫片的褥式缝合。环绕主动脉瓣口将补片缝至缺损上部应用5-0聚丙烯线将心包片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至前后桥瓣至房室瓣环之间的室间隔缺损补片的直缘上,此处缝合必须缝在前后桥瓣最佳对合点,平行室间隔至瓣环;而且在此处的室间隔缺损补片长度应相当于测试房室瓣环前后直径,否则会产生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测试左侧房室瓣的闭启情况,间断缝合左上瓣叶和左下瓣叶裂隙。应用心包片闭合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将冠状静脉窦口放在左侧。最后做右心室流出道补片和缝合右心房切口。

此畸形如有右心室发育不全,其容量约为正常的2/3时,可同时施行此畸形的心内修复和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遇有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发育不全时,如符合Fontan手术的标准,可做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或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手术。

5.合并右心室双出口的心内修复 右心室双出口合并主动脉下和靠近两大动脉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基本上与合并法洛四联症相同。有肺动脉狭窄应做右心室流出道补片或右心室到肺动脉的心外管道。合并肺动脉下室间隔缺损者,可施行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心内修复和闭合室间隔缺损以及大动脉转位术。合并远离两大动脉室间隔缺损者,多合并肺动脉闭锁或严重狭窄,可考虑应用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或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

6.左心室流出道阻塞的修复 在完全性房室隔缺损中,左心室流出道阻塞并不多见,有时为术后并发症。应根据其阻塞类型,选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由于过多的瓣膜和腱索凸至左心室流出道或隔膜,引起局限性主动脉下狭窄,可经主动脉瓣口切除。如为广泛性隧道式狭窄,则做改良Konno手术。将示指通过主动脉瓣口放入左心室,经右心室纵切口平行左心室流出道切开漏斗部室间隔。经室间隔切口切除左心室面肥厚肌肉,并用补片扩大和修复此切口。

【并发症及防治】

1.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 多发生在室间隔缺损的后下缘,细束分流可以允许观察,绝大多数可以闭合。如残余缺损较大,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导致心功能不全时,应立即修补。

2.心房水平的残余分流 多由于缺损修复不全或补片撕脱所致,应再次手术修复。

3.二尖瓣关闭不全 房室间隔缺损手术远期效果取决于有无残余二尖瓣反流。少部分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术中左心室注水试验的可靠性较差,停机后采用经食管超声评估二尖瓣修复情况,能有效地提高二尖瓣修复成功率。大多数术后早期轻至中度的二尖瓣反流患者长期随访病情无明显变化,若存在中度以上的反流,则病情会进行性加重,心脏进行性扩大,容易出现心力衰竭,需要再次手术进行二尖瓣成形或瓣膜置换术。

4.心律失常 房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可以出现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结性心律、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若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有影响,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采用McGoon法和Kirklin法修复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时,两者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概率无差异。由于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病例的传导束是沿室间隔缺损的后下缘走行,因此,后下缘采用远离和超越的缝合方法可有效避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当术中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大多数是暂时性的,多为术中牵拉所致,一般首先采用普鲁卡因和冰生理盐水刺激房室沟,部分病例可以恢复,若无效则应该拆除后下缘数针重新缝合,并启用心脏临时起搏器,40%~50%的病例术后2~4周可恢复窦性或结性心律。4周以上未恢复者应考虑置入永久起搏器。

5.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 术前肺动脉高压程度、患儿年龄、是否并发Down综合征、术后残余二尖瓣反流程度及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等都是引发术后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导致肺高压危象。一旦患儿脱机困难,应及时检查心脏畸形纠治是否彻底,若发现残余病变应立即手术修复。另外,应采取充分镇静,适当过度通气,血管扩张药,如硝普钠、米力农、一氧化氮以及加强呼吸道护理等措施。并发Down综合征患儿术后容易发生肺高压危象,且难以治疗,死亡率高。

【疗效评价】

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的死亡率为0.6%~4%,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死亡率为5%~13%,三种手术方法的效果大体相同。单片法的最大优点在于操作简便,主要适用于大龄儿童,不适用于婴幼儿,因为单片法需要切开前后共同瓣,然后再缝合于补片上,可损失瓣膜面积25%。而双片法的主要优点是利用相应大小和形状的室间隔缺损补片可以将左侧房室瓣抬高置至合适高度,从而降低了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发生率,尽可能保留房室瓣功能。另外,“三明治”式的夹缝法将左侧房室瓣置于室间隔和房间隔缺损补片之间,将补片撕裂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但对于Rastelli B型和Rastelli C型病例,无论是单片法还是双片法术中往往需要分割共同瓣,影响瓣膜的完整性,Fortune指出,桥瓣的分割是导致术后瓣膜反流的危险因素,保留桥瓣的完整性能改善瓣膜的功能,降低再手术率和死亡率。合并复杂畸形和肺动脉高压是术后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改良单片法最早由Wilcox提出,适用于过渡型房室间隔和室间隔缺损较小的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以后Nicholson对Wilcox方案进行了改进。他在心包补片上加用一条涤纶片,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修补的强度,减轻瓣膜组织的张力,而且能够使前后共同瓣靠近以增加中心汇合区的瓣膜面积,最大限度地保证新的房室瓣的功能,尤其是二尖瓣,降低术后瓣膜反流概率。另外,还可以提升二尖瓣的前瓣,避免发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该小组报道自1995年用此法连接手术纠治72例,平均年龄4个月,手术死亡率2.5%(2/72)。20%的患者有轻微残余室间隔缺损,不需再手术。66%左心房室瓣功能正常,轻度反流29%,中度反流5%。术后早期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平均随访3.3年,远期无须房室瓣修复或置换。无远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无远期死亡。波士顿儿童医院Mora一组34例手术病例中,患儿包括新生儿,平均体重5.6kg,其中左心室优势型3例,右心室优势型6例。术前室间隔缺损小型6例,中等9例,大型19例。并发心脏畸形包括右心室双出口、法洛四联症者。术后无死亡,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没有因房室瓣反流而须再手术者,术后无重度二尖瓣反流。

与传统双片法和单片法相比,改良单片法最主要的特点是:①手术操作简便,体外循环转流及心肌缺血时间短。②不需要剪开共同瓣,保证了瓣膜结构的完整性,改善了瓣膜功能,术后反流发生率很低。有学者提出直接将桥瓣缝合在室间隔嵴上会降低左侧房室瓣环的高度,有造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可能性,因此目前对改良单片法的适应证意见分歧较大。多数学者认为改良单片法主要适用于小至中等大小、新月形的室间隔缺损,尤其适用于新生儿及婴幼儿。

(肖颖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