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颈外动脉内斑块可以通过外翻方法切除,之后开放颈外动脉,将残端漂浮的内膜片冲出。斑块在颈动脉分叉处最厚,颈内动脉斑块逐渐变薄,直至正常,内膜切除须到达正常内膜位置,内膜残端应用7-0 Prolene线间断固定2~3针,在血管壁外打结,防止开放血流后,内膜片翻起、局部血栓形成。必要时留置伤口引流管,缝合颈动脉鞘、颈阔肌,关闭切口。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始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经历了认同—怀疑—再次被认同的过程。几项随机对照研究(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和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ECST及asymptomatic carotid therosclerosis study,ACST)结果均表明CEA对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有益,随着颈动脉支架的发展,关于支架与手术的对比研究也日益增多,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仍为治疗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金标准”。

【适应证】

(1)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有症状患者。

(2)颈动脉狭窄程度≥60%(欧洲ECST标准)或颈动脉狭窄程度≥70%(北美NASCET标准)的无症状患者。

【禁忌证】

(1)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不能耐受手术者。

(2)手术部位有活动性炎症者。

(3)颈动脉狭窄部位高,手术解剖不能达到者。

(4)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者。

(5)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者。

【术前准备】

(1)常规术前化验检查。

(2)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性状评估。

(3)头颅CT/MRI,颅内侧支循环情况。

(4)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麻醉与体位】

1.麻醉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或颈丛麻醉。

2.体位 根据每个患者的体型及颈部情况,将肩部抬高,头偏向对侧,下颌抬高使颈部充分伸展,最大程度地显露手术区,如果术中患者血压稳定,可适当抬高手术床10°~30°,使静脉压力适当减低,术野显露会更好。

【手术步骤】

(1)多采用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可以很好的显露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远端,对于颈动脉分叉在第2颈椎椎体以上,或者颈部较短的患者采用此切口可能会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此时可以采用颈部“S”形切口,将切口延伸至耳后,切口距下颌角2 cm以上,以避免损伤腮腺及面神经分支(图1-1)。

(2)依次游离皮下组织,切开颈阔肌,显露颈动脉鞘。

(3)打开颈动脉鞘后,可发现颈内静脉,对于部分肥胖的患者,需要分开胸锁乳突肌与颈内静脉间的一层脂肪后,方能确认颈动脉,一般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内侧。在颈动脉的表面有舌下神经降支,术中尽量予以保留(图1-2)。

图1-1 手术切口

图1-2 颈动脉表面的舌下神经

(4)先后锐性游离颈总动脉、颈外动脉、甲状腺上动脉、颈内动脉,分别绕血管阻断带保护,游离颈内动脉需达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远1~1.5 cm,如果动脉分叉位置过高,应切断二腹肌后腹。此时可静脉常规给予肝素(0.5~1.0 mg/kg体重),如有条件可进行激活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监测,将ACT控制在基础值2倍。

(5)常规应用1%利多卡因1~2 ml封闭颈动脉窦,以保持术中心率、血压平稳。

(6)阻断动脉顺序为: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外动脉。纵行切开颈动脉前壁,用Potts剪刀将切口延至颈内动脉远端(须超越动脉硬化斑块,到达相对正常血管内膜处),肝素盐水反复冲洗血管腔,防止转流管将斑块残渣推向颅内。

(7)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应用颈动脉转流管能降低颅内低灌注的发生率,可以术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应用颈动脉转流管。将肝素盐水冲洗后的转流管预备好,首先置入颈总动脉端,确定转流管内无气体或动脉内膜碎片后,再置入颈内动脉端,一般置入2cm,不能置入过长或暴力置入(图1-3)。

(8)开放转流管后,可以仔细、从容地切除颈动脉内膜,一般从颈总动脉端开始,应用剥离子找到正确的界限后,血管钳进一步游离开动脉硬化斑块,剪刀剪断近心端,须保证近心端斑块切面光滑,斑块与外膜无分离(图1-4)。颈外动脉内斑块可以通过外翻方法切除,之后开放颈外动脉,将残端漂浮的内膜片冲出。斑块在颈动脉分叉处最厚,颈内动脉斑块逐渐变薄,直至正常,内膜切除须到达正常内膜位置,内膜残端应用7-0 Prolene线间断固定2~3针,在血管壁外打结,防止开放血流后,内膜片翻起、局部血栓形成。斑块完整切除后,肝素盐水反复冲洗管腔,仔细检查确定无残留斑块或碎屑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图1-3 放置转流管

图1-4 切除颈动脉内膜

(9)应用血管补片(Dacron、PTFE、静脉补片)修补颈动脉切口(图1-5),在动脉切口的近远端缝合时,适当增加边距,将动脉斑块游离缘牢固固定。在国内,由于国人的血管直径较为细小,提倡应用补片修补动脉切口,可以降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目前没有资料表明,哪种材料更具有优势。

(10)在即将完成补片成形时,拔出转流管,应用肝素盐水冲洗管腔后,首先开放颈内动脉,利用反流血将管腔内的气体排出,再次阻断颈内动脉,完成缝合后,首先开放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将手术区域可能存在的碎屑冲入颈外动脉,经过10~15个心动周期之后,再次开放颈内动脉。

(11)创面止血,尤其注意颈内动脉远端以及神经周围小血管。必要时留置伤口引流管,缝合颈动脉鞘、颈阔肌,关闭切口。

图1-5 颈动脉补片

【术中操作难点和要点】

(1)对于颈动脉分叉位置高、颈部粗短的患者,术中需要切断二腹肌后腹(图1-6),部分病例甚至需要将颞下颌关节脱位才能更好地显露颈内动脉远端,在游离颈内动脉远端时,须小心舌下神经(图1-7)、枕动脉及伴行静脉等,操作时应仔细、谨慎,防止神经损伤,也须预防神经周围的滋养血管出血,导致术后切口血肿的发生。

图1-6 切断二腹肌后腹

图1-7 舌下神经

(2)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心率、血压维护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颅内侧支循环建立较差的患者,在颈动脉阻断过程中,需要保持有良好的脑灌注压。国外的血管中心通常在术中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100 mmHg左右,并没有增加术中术后的风险,在国内还是建议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在阻断颈动脉时,平均动脉压增加10~20  mmHg。

(3)目前没有资料证实转流管、补片会增加术中脑卒中的风险。CEA的目的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但仍有2.1%~6.4%术中脑卒中的发生率,究其原因,最终还是集中在手术技术及技巧方面,在动脉硬化斑块的切除过程中,近远端内膜的处理很关键,还要充分清理管腔内的残存内膜,文献资料中提及的术后血栓形成,大部分是由于远端内膜片翻起导致的,可以通过置入支架的方法解决。

【术后处理】

(1)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及重要脏器功能,尤其对于合并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全面的监测、预防是很必要的。

(2)术后注意控制血压,血压升高需要口服或静脉应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的时间窗为2~7 d,所以术后早期的监测、调控血压非常重要,有资料表明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对于动脉硬化患者长期预后有益。

(3)围术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一般观点认为,术前至少应用阿司匹林1周以上。多数学者选择在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或)硫酸氢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动脉硬化斑块,越来越得到认同。

(4)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肾衰竭、呼吸衰竭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5)术后7d拆线,出院。

(6)术后注意密切随访,建议术后1个月、6个月以及以后的每年进行超声或CTA/MRA的随访。

【手术并发症】

1.过度灌注综合征 过度灌注综合征是导致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头痛以及抽搐,甚至脑出血。发生率为0.2 %~18.9 %,颅内出血发生率在0.2 %~2.2 %,多发生在手术后的2~7 d,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高龄,年龄>75岁;②长期的高血压;③颈动脉狭窄≥90 %;④术后恶性高血压,控制不良;⑤近期有过脑卒中病史;⑥对侧颈动脉严重狭窄。所以术后严格控制血压(一般控制收缩压120 mmHg左右,或可根据术前基础血压来调整),对于术后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的患者,可以应用甘露醇等脱水措施降低颅内压。

2.脑缺血 围术期脑缺血与术中的脑灌注不足、术中栓塞和术后血栓形成脱落栓塞有关,可以导致术后一过性甚至不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预防措施包括:阻断颈动脉前提高血压20 mmHg;置放转流管时操作细致;动脉中膜剥离面干净、无残渣;颈内动脉内膜断面固定确切等,也有术后颈内动脉内膜翻起后应用支架贴附的治疗报道。

3.颅外神经损伤 常见的为舌下神经、舌下神经降支、面神经下颌缘支、迷走神经,多与颈动脉分叉位置高,显露困难或者切断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时误伤有关,表现为术后病人的伸舌偏斜、吞咽困难、口角歪斜等,多在6个月至1年恢复。

【点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已经开展了近60年,经历过多次的随机对照研究(the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the 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ECST;the north american a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udy,ACAS;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CREST)后,仍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线推荐治疗手段,足以表明CEA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当然,对于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方式、转流管、补片、内翻剥脱、外翻剥脱等均存在争议,截至目前,没有大宗资料表明哪种方式或材料的优劣,但手术疗效却是一致的,这也支持我们应用自己熟悉的材料、熟知的操作步骤来完成该手术。

颈动脉狭窄属于动脉硬化性疾病范畴,由于病因同源,所以,在临床中会面临一患多病的情况,比如颈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肾动脉狭窄、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性狭窄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求外科医师更全面化、系统化掌握病情,更需要手术之外的降血糖、控制血压、戒烟、调脂治疗。

目前美国每年CEA手术达16万例次,而有着更高脑卒中发病率的我国,每年的CEA手术却远远低于这个数字,这就需要血管外科医师积极地开展并推广该技术,使广大患者受益。

(樊雪强 刘 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