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节针刺痛是怎么回事

关节针刺痛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几年前出现全身多关节对称性疼痛,开始间歇周期12年发作1次,但逐年间歇周期缩短,发作期延长,多家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2次治疗后,关节疼痛进一步缓解,仍有畏寒,予原方气海、关元加灸。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症为基本病理改变,以慢性、进行性、侵袭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病”“尪痹”等范畴。

【验案】

汤某,女,57岁,2008年4月12日初诊。

全身多关节对称性疼痛伴关节变形反复发作10余年。十几年前出现全身多关节对称性疼痛,开始间歇周期12年发作1次,但逐年间歇周期缩短,发作期延长,多家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近1年来发作频繁,持续疼痛,遇冷痛甚,一直在服用雷公藤多苷片,胃肠道反应重,时有恶心,白细胞下降。查体:手指关节疼痛僵硬,双手四指关节肿胀变形,双膝关节疼痛肿胀,ESR 78mm/h、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舌淡胖暗苔薄,脉沉弱。

中医诊断:痹证(脾肾阳虚)。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治则:温补脾肾,温经通络。

处方: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大横(双)、滑肉门(双)、外陵(双),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天枢、大横、滑肉门、外陵中刺,留针30分钟。

1次治疗后,关节疼痛有缓解,原方加上、下风湿点分别对应病变部位点。2次治疗后,关节疼痛进一步缓解,仍有畏寒,予原方气海、关元加灸。起针后再针刺督脉,补法不留针。前后共针20次,诸症稳定,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疼痛基本缓解,胃脘部不适感消除。

【按语】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症为基本病理改变,以慢性、进行性、侵袭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滑膜、软骨和骨质的破坏,发生关节肿大、僵直、畸形、肢体不能屈伸等症状。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阐明,它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目前西医对其尚无特效疗法,且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容易造成某些器官和系统的损伤,医学界提倡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病”“尪痹”等范畴。在《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故曰历节。”张景岳《景岳全书·风痹论》更直接提出:“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关于痹证清·喻昌《医门法律·中风门》也曾说:“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禀赋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不解。”因此,该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正气耗伤,精髓生化乏源,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气乘虚侵入脏腑筋骨,筋骨肌肉失养,产生痰浊瘀血,凝滞关节肌肉所致。然而治疗颇为棘手,为临床难治性疾病。

腹针辨证治疗体现中医特色,不失为有效方法之一。本案例患者患病10年余,已脾肾阳虚。腹针治疗取穴以“引气归元”,即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针刺深度为深层)为主穴,有治补肝肾、调脾胃固本的功能,还取双侧天枢、大橫穴(针刺深度为中层)以健脾气、祛风湿。此二组穴为主穴,有扶正祛邪之义。腹四关(双侧外陵、滑肉门),可通调气血、活血化瘀。其次按病变关节部位不同,配穴取相应风湿点新穴(针刺深度均为浅层),是根据刺激位于腹壁表层神阙调控全息系统中的某反应点可治疗相对应肢体关节的原理,经过临床证明,针刺腹部各风湿点奇穴可很快地缓解局部关节疼痛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