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于“眩晕”范畴。经多方服药治疗无效。

【验案1】

林某,女,62岁,2001年4月11日初诊。

头晕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伴头痛1年。10余年前患者在伏案工作较长时间后经常出现头晕,体位变换时头晕更甚。经卧床休息后能自行缓解,未予重视。后头晕逐年加重,发作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延长。1年前出现头晕发作时常伴有头顶胀痛。临就诊时已不敢独自外出,严重时终日卧床,恶心,耳鸣,无呕吐,无视物旋转。平素体弱,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大便便溏或便秘,面色萎黄,舌淡红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沉。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大脑白质区少量缺血灶;颈椎间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颈4-5、5-6椎间盘突出,颈6-7椎间盘轻度膨出;头颅多普勒示: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弹性减弱。

中医诊断:眩晕(脾肾两虚)。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则:补脾益肾,补气养血。

处方:取穴中脘、下脘、关元、气海、滑肉门(双)、阴都(双)、商曲(双)、气旁(双),留针30分钟。中脘、下脘、关元、气海深刺,滑肉门、气旁、天枢中刺,阴都、商曲浅刺。10次为1个疗程。

经1次治疗后,患者自觉恶心,头痛略减轻,继续原方治疗。连续治疗10次后头晕,头痛,恶心均有不同程度减轻;经2个疗程治疗后头晕明显好转,头痛也除,已能自行外出,半年后随访头晕无明显发作。

【按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各种病因如颈椎骨质增生、小关节错位,特别是钩椎关节增生、颈椎失稳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质的缺血。其发病机制是直接压迫或释放的炎性介质刺激椎动脉或其表面的交感神经丛,导致椎动脉痉挛,椎间孔骨性变窄,使椎动脉狭窄,扭曲,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椎-基底动脉是前庭系统主要供血动脉,且内耳及前庭神经核的供血均为终末动脉,发生病变时的侧支循环建立较难,对缺血缺氧较为敏感而易受损,故引发眩晕。其病症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于“眩晕”范畴。其病位在脑窍,但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其发病原因不外风、痰、虚3个方面,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临床上多见本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所谓“本虚”即元气耗损,气血不足,肝脾肾亏虚。所谓“标实”即痰浊、瘀血阻滞脑窍脉络,或夹肝风、肝火上扰脑窍。《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肾藏精生髓,肾精亏耗,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为眩晕。《灵枢·海论》载:“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以生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清阳不展,血虚脑失所养,发为眩晕。

“腹者有生之本,百病根于此”,腹针是以脐为中心的取穴法,“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腹针疗法通过针刺腹部穴位直接调和脏腑阴阳,扶正祛邪,补肾健脾,从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方中中脘、下脘、关元、气海以后天补先天,补益脾肾,滑肉门、阴都、商曲加强补脾肾,益气养血通络作用,通过针刺达到改善颅脑、颈部的血液循环,使头晕、头痛明显好转。

【验案2】

张某,女,45岁,2003年8月3日初诊。

头晕1年。1年前出现头晕如裹,脑部昏沉感。并感到头颈部非常沉重,甚至不能支撑着看电视。自诉平时工作较辛苦,体力消耗大,容易疲乏,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颈椎摄片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颅脑多普勒示: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多方服药治疗无效。

中医诊断:眩晕(脾气亏虚)。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则:益气健脾清脑。

处方:取穴滑肉门(双)、阴都(双)、商曲(双)、天枢、中脘、关元、气海,其中中脘、关元、气海深刺,滑肉门、天枢中刺,阴都、商曲浅刺。留针30分钟,起针后针刺颈夹脊穴,点刺不留针。10次为1个疗程。

经1个疗程治疗头晕明显好转,其他症状也得到改善,经3个疗程治疗后头晕痊愈,半年后随访头晕无发作。

【按语】 椎-基底动脉是供应大脑血液的四支重要血管中的两支,椎动脉左右各有一支,二支椎动脉穿行于颈椎两侧上行进入大脑内,从两支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又发出很多粗细不等的小血管,供应大脑血液。医学上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以及它们的分支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正常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为200毫升/分钟,相当于全脑血流量的l/5。当各种病因使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现脑组织严重缺血,并出现相应的缺血症状,并会使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和行走不稳等症状。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高蛋白吃得比较多,非常容易损伤脾胃,生痰化湿。最终出现脾胃虚弱,升降之机紊乱,运化失常。脾胃虚弱,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气血生化乏源,致气血两虚;气虚清阳不展。清阳之气不能上达清窍,血虚不能上荣于脑,则脑失所养,发为眩晕,正所谓“无虚不作眩”。对于眩晕的治疗,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辨证施治,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祛痰化湿,在消除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腹部内有许多重要脏器,还分布着许多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较广的途径。方中中脘、关元、气海补益脾肾,有理中焦、调升降、培肾固本以后天养先天的作用;滑肉门、阴都、商曲合用具有益气养血通络作用,阴都、商曲是腹部全息影像龟图的头颈部,通过针刺达到改善颅脑、颈部的血液循环,使头晕、头痛明显好转。滑肉门为阳明经的经穴,是脏腑之气向上半身布散的妙穴。气旁穴为足少阴肾经的经穴,有加强补肾之功。诸穴合用具有补脾肾,疏经通络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