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椎病会引起右侧脖子疼痛吗

颈椎病会引起右侧脖子疼痛吗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部疾病引起的头痛。包括巨细胞动脉炎、颈动脉痛、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皮神经、锁骨上神经与膈神经等发生疼痛,以及颈椎病导致的头痛等,其中以枕大神经痛较常见,而单独发生,在其余各种神经痛则相当少见。病变累及颈部肌群时,可引起肌肉持久痉挛性收缩,导致肌肉的血流循环障碍,使缺血组织游离出乳酸、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痛物质而引起头痛。

一、概 述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部疾病引起的头痛。中医称为颈痛、阳邪风。包括巨细胞动脉炎、颈动脉痛、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皮神经、锁骨上神经与膈神经等发生疼痛,以及颈椎病导致的头痛等,其中以枕大神经痛较常见,而单独发生,在其余各种神经痛则相当少见。是由颈1~4神经根、颈丛或其各分支,由不同原因受损所产生的一组疼痛综合征。颈1~4神经与其他节段的脊神经相似,每对分出前支、后支与脊膜反支,并借交通支与颈交感神经节相联系。其中枕大神经为感觉神经,在其行程中,既接近寰枢关节,又多次发生曲折而绕穿枕下的肌层和筋膜,极易受到损害而发生疼痛。颈椎疾病、椎管内病变、寰枕部先天畸形、损伤等均可造成继发性损害。而由上呼吸道感染、流感、风湿病、甲状腺病或乙醇、铅金属中毒等原发性与中毒性则比较少见。

颈椎病是引起头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头颈部的活动范围广泛灵活、快而敏捷,既能前屈后伸,也能左右屈曲和旋转运动。只有保持这种生理功能,才能使人与外界紧密联系。颈部的结构复杂,7个颈椎共有35个关节,更重要的椎管内有颈段脊髓,起着神经支配与感受承上启下的重要生理功能;有8对颈神经根通过椎间孔离开脊髓,支配上肢和颈部肌肉,还有复杂的交感神经网,它们支配范围广,参与构成颈动脉丛和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的交感神经丛,当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头面部疼痛及其他颅脑或肢体症状。因此,颈部无论是职业的日常劳损还是遭受猛烈的冲击(如汽车撞击时发生的鞭梢性损伤),都能造成颈椎、颈部肌肉、神经和血管损伤或刺激,从而引起头痛。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邪,或夹寒、湿、热等外邪,内袭经络,上犯颈枕,使气血凝滞,脉道受阻发为颈痛,或因肝、脾、肾功能失调,精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颈部脉络,或脾虚湿盛,上扰清窍,阻遏清阳而发颈痛。

二、临床病症分析

1.巨细胞动脉炎 多由颈外动脉分支和眼动脉的炎症及闭塞改变所致。风湿性肌痛与本病有共同的病因学机制,滑膜炎症至少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由于小动脉弹力层的变化,而其中存在着巨细胞更具有普遍性,故有脑动脉炎、老年性动脉炎或肉芽肿性巨细胞动脉炎等病名。最主要的症状是剧烈头痛,多数在起病时即有。头痛部位通常局限在颞侧,可为一侧或双侧,头颅的任何部位都可受累。许多病人在头痛之前有迷走神经失调及肌肉疼痛。风湿性肌痛:是本病的前驱症状,多呈游走性肌痛,以近端肌肉为主。主要累及颈部和肩胛带关节的周围,亦可累及髋和股部。疼痛并不主要是关节本身,而是关节的周围。疼痛最初为一侧,几周后发展为双侧。多数近端和躯干部的肌肉和肌腱连续性疼痛。绝大多数关节有滑膜炎改变。12%的病人出现复视,既有水平性复视,也有垂直性复视。其中1/2病人为第6对脑神经麻痹,另1/2为动眼神经麻痹。视力丧失是常见的和令人关注的眼部症状,通常在头痛发作后的4~7周内出现,也可能在颞动脉触痛,增粗后不久发生。从单眼开始,50%的病人突然发生,常常在清晨醒后立即出现。多数病人诉说受累侧全部或部分视野呈薄雾或黑色面罩,少数视力逐渐恶化。缺血性视神经病:是90%视力丧失病人的发病机制。最常见的视野缺损是象限性视野缺损,尤以下象限为多。可累及颈内动脉和眼动脉以外的颈外动脉分支,而发生偏瘫、失语、抽搐等脑缺血症状。多数病例有倦怠乏力、体重减轻、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眩晕、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

2.颈动脉痛 多与免疫机制有关,是一种无菌性的炎症,用激素治疗可使其症状迅速消失。分急性与慢性复发性两型,后者的发病机制与偏头痛相似,伴有继发性血管现象,此时由颈动脉代替了偏头痛经常受累的颞浅动脉。一侧颈动脉疼痛,伴有颈动脉触痛和周围的软组织肿胀,可放射到同侧面部、耳部和头部。疼痛性质为刀割样,搏动性或钝痛,急性者疼痛持续1~2周,慢性者每周发作1至数次,每次持续几分钟至数小时。

3.枕神经痛 包括颈大神经痛与枕小神经痛,常呈发作性,或自发,或因旋转头部而诱发,咳嗽、打喷嚏等亦可诱发或加重疼痛,疼痛发作期常伴有颈肌痉挛,平时亦多有颈部僵硬感或钝痛。体检时常见颈肌紧张乃至强迫头位。颈区皮肤多有感觉过敏或减退。不论颈大神经痛或枕小神经痛,最突出的症状是疼痛,多呈针刺或刀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及乳突后,并向枕上、耳及顶部放射,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

4.耳大神经痛 疼痛呈刺痛性质,并可伴有烧灼感。体检时常见患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后缘处有压痛,耳郭前后面、耳后及腮腺区皮肤感觉过敏。主要症状为阵发性由一侧的枕下向耳部放射性疼痛。疼痛常于夜间或转动颈部时发作,往往以耳轮及耳垂较重。

5.膈神经痛 疼痛可呈发作性,或为持续性质,呼吸、咳嗽、吞咽或其他膈肌活动时均可诱发或加剧疼痛。以致呼吸短促、吞咽及咳嗽均感困难。检查时常见患侧的肋骨游离端、颈部斜角肌前接近胸锁关节处,以及肩峰等部位显著压痛。通常发生一侧,大多数为左侧,其主要症状为膈区颈深部及肩部疼痛,常可向头部、上肢及手指放射。

6.颈椎病头痛 是因颈椎发生病理性改变所致,临床比较常见。如椎间盘退变、髓核突出或脱出、骨质增生、椎管狭窄,椎关节失稳、松动,骨刺形成等所致。病变累及颈部肌群时,可引起肌肉持久痉挛性收缩,导致肌肉的血流循环障碍,使缺血组织游离出乳酸、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痛物质而引起头痛。当脱出的髓核或骨刺压迫颈神经根时,头痛即可发生。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为多见。除表现头痛外,还有上肢无力、手指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当病灶刺激或压迫延髓或脊髓的三叉神经核时,可使疼痛放射至头部,同时出现髓性异常感觉及运动、反射障碍等症状;当椎动脉受刺激、压迫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引起头痛、耳鸣、眩晕、视力减退等;当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心动过速等症状。由于颈椎病能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故颈椎病也称“颈椎综合征”。

自发性颈枕区疼痛,与受凉或感染关系密切,而且疼痛的范围较广,则原发感染性神经痛的可能性大。倘若疼痛在紧张劳动、外伤或长时间坐车颠簸后出现,或在慢性基础上突然加重,而且疼痛比较局限,头颈部活动对疼痛有较大影响者,则常提示为枕下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寰枕部畸形等,其中颈椎病常合并有慢性颈痛和僵硬、眩晕、颈枕部跳痛、臂痛或麻木等。寰枕部畸形多有短颈、后发际低等外貌特征。一侧性颈枕神经痛而且颈椎的局部压痛较显著者,必须想到有颈椎结核和转移癌的可能性。

阵发性颈枕部疼痛可能是由一些与颈部神经毫无关系的疾病引起,如血压、低血压等,血压改变所致的枕部疼痛,其区域多较弥漫,往往呈钝痛性质,严重时为跳痛,并伴有恶心、眩晕等症状,常于早晨起床后出现或加重。还有肺、胸膜、心、肝的病变,也可引起颈枕部疼痛,根据各内脏病的其他症状一般不难鉴别。

三、临床辨治规律

(一)分型辨治

1.风寒颈痛型 颈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恶寒,常喜裹头,遇风加剧,得热痛减,苔薄白,脉浮弦或浮紧。治宜发散风寒,解表舒筋。方选葛根汤加味,药用葛根30g,白芍15g,桂枝、羌活、白芷、川芎、大枣、生姜各10g,麻黄甘草各6g。

2.风热颈痛型 颈痛而胀,发热恶风,心烦不眠,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宜疏散风热,解表通里。方选柴葛解肌汤加减。药用石膏30g,葛根、蔓荆各15g,酒大黄、僵蚕、柴胡、黄芩、桔梗、赤芍、白芷各10g,羌活、甘草各6g。

3.风湿颈痛型 颈痛项强、头痛如裹,阴雨天加重,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祛风除湿,舒筋止前。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桑寄生、杜仲、葛根、熟地黄、茯苓各15g,牛膝、桂枝、白芍、党参各12g,独活、秦艽、防风、当归各10g,川芎、甘草各6g,细辛3g。

4.瘀血颈痛型 颈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如有头颈部外伤史,舌质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经涩。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方选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用葛根15g,秦艽、桃仁、当归、五灵脂、没药、牛膝、地龙、香附各10g,川芎、红花、甘草各6g。

(二)注意事项

从临床治疗的方药来看,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柴葛解肌汤都是常用有效的方剂,其中葛根是主药,所以单用葛根或以葛根为主药的复方,以及葛根制剂如葛根素、愈风宁心片等均有显著的疗效,以此为基础再酌情加减,或配合其他疗法则效可立得。但由颈椎病、寰枕部畸形、高位颈髓与枕大孔区肿瘤、寰枢椎损伤、枕下骨关节病所致的颈枕疼痛用药物治疗,不能收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牵引、石膏固定等专科方法亦可采用。

本病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局部热敷,避免颈部过多活动。避免风寒袭击,特别要避免颈部受凉。颈枕部疼痛合并有显著的颈项强直者,应进行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以排除脑脊膜炎类疾病。双侧性颈枕神经痛,而且颈椎的局部压痛较显著者,均进行X线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排除颈椎结核和转移癌。

四、现代良方优选

(一)复方桂枝葛根汤

【组成与用法】 葛根30~50g,鸡血藤30g,桂枝、白芍各12~30g,生姜、半夏、白芥、桃仁、黄芩各12g,甘草9g。再酌情加减,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 曹氏用复方桂枝葛根汤治疗颈椎病头痛70例。结果:痊愈9例,显效30例,好转29例,无效2例。(辽宁中医杂志,1983,6)

(二)搜风通络汤

【组成与用法】 鹿衔草30g,乌梢蛇、当归、川芎、自然铜各15g,全蝎9g,蜈蚣2条。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 王氏用搜风通络汤治疗颈椎综合征19例,均获良效。(辽宁中医杂志,1980,8)

(三)颈复汤

【组成与用法】 粉葛根40g,杭白芍15g,当归、熟地黄、紫丹参、山茱萸、桃仁、木瓜、威灵仙各12g,制乳香、制没药、天麻各10g,嫩桂枝、羌活各9g,西红花、生甘草6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5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配合针刺,主穴取颈椎夹脊穴,头晕头痛配风池;肩臂痛、手麻木配肩井、肩髃、肩髎、曲池、合谷,每次3~5穴,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或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5ml),穴位注射,每穴1~1.5ml,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

【疗效】 海氏用颈复汤治疗颈椎病20例。结果:治愈136例,显效4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中国乡村医生,1998,4)

(四)针刺方

【组成与用法】 先刺脑空、风池,用泻法,留针,稍停片刻,再刺列缺、合谷、太渊、解溪,均用平补平泻法。以上各穴均取双侧,并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针1次,要求酸麻胀重感向头颈部放射。前头痛加阳白、上星,后头痛加大杼、后顶,偏头痛加阳陵泉、率谷。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2个疗程间隔3~5天。

【疗效】 陈氏用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58例,经治1~3个疗程后,49例头痛及兼症消失,6例头痛及兼症明显减轻,2例头痛及兼症略有减轻,1例治疗前后无变化。(江苏中医,2002,1)

(五)指针天牖穴方

【操作与用法】 患者取俯卧位,用10cm高的枕头垫在前胸,使头低下靠床,医生双手中指沿手少阳三焦经在颈项段循环路线上,左右对照查找具有凸起顶手的压痛点,一般多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约平下颌角处的天牖穴触到,然后用钢笔记上符号。医生先在三焦经颈项段轻轻推拿,接着用拇指尖对准顶手的天牖穴向健侧同名穴顶推,若压痛点消散,表明指针成功;若压痛点仍在,可再施指针1次,或者在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容穴和阿是穴辅以指针亦可奏效。手法分弱、中、强三种,因人体质而异。隔日1次,1~3次即可。

【疗效】 吴氏用指针天牖穴治疗颈源性头痛461例。头痛完全消失,天牖穴压痛消散,X线显示寰枢关节和寰齿侧间隙左右对称,患者睡眠和工作恢复正常者为痊愈;头痛明显减轻,天牖穴压痛不明显,X线显示寰枢关节和寰齿侧间隙接近常态者为显效。患者症状体征与治疗前一样者为无效。结果:痊愈161例,占34.92%;显效299例,占64.86%;无效1例,占0.22%。总有效率99.78%。(中国针灸,1986)

(六)温针灸加按摩方

【操作与用法】 (1)温针灸治疗:患者坐位取颈椎压痛明显处。配穴:太阳、头维、率谷、风池、天柱、大椎、四神聪、后溪透合谷。每次主穴用2.5寸毫针向椎体方向进针0.5~1寸,得气后针尾点燃1.5cm长艾条;配穴用1~1.5寸毫针快速进针,常规深度,施以小幅快速的提插捻转手法,以有酸、胀麻、放散感为得气,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行针1次。

(2)按摩手法治疗:出针后,令患者仰卧位,医者坐其头侧,首先以一指禅法点印堂、攒竹、阳白,点揉迎香、睛明、太阳、率谷、风池,并用大鱼际外侧端按住前额,随后分向两旁,边揉边抹,经阳白、太阳、头维放松于两侧面颊部。其次以一指禅偏峰揉百会穴,并点揉头顶督脉诸穴,再以5指拿头顶督脉和两旁太阳经、少阳经,自前发际经头项向后到枕部止于两侧风池穴并点揉风池穴。然后令患者端坐位,医者用拿法自上而下拿捏颈项部并对颈项压痛点行揉拨法,点揉风府、大椎,拨天柱穴。待肌肉松解后,以坐位推正法纠正错位的关节突。而后以揉法施于肩背及上肢,并点揉肩井、天宗,拨揉合谷,最后以抖动上肢结束治疗,每次20分钟。以上针推结合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 门氏温针灸结合按摩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50例。痊愈34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针灸临床杂志,2005,2)

(七)穴位注射方1

【操作与用法】 用当归注射液2ml压痛点注射,每日1~2次。

【疗效】 周氏用穴位注射治疗枕神经痛50例。结果:一般经治疗3~7次后,可基本痊愈,症状性者亦能减轻疼痛。首次治疗后1~3分钟即可显示效果,止痛可维持2~8小时。第1次治疗后,即基本止痛且伴随症状消失者10例,疼痛明显减轻者32例,略有好转者8例。睡前注射1次,既可止痛,又可改善睡眠。(新医学,1974,10)

(八)穴位注射方2

【操作与用法】 野木瓜液2ml,维生素B12500μg压痛点封闭,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 陆氏用穴位注射治疗枕大神经痛100例。结果:1次治愈者30例,2次治愈者45例,3次治愈14例,3次以上有效者2例。(新中医,1987,2)

(九)穴位注射方3

【操作与用法】 用地塞米松0.5~1mg,盐酸普鲁卡因1~2ml,取患者脑空穴,症状较重者尚可配风池。针头刺入穴内,要求刺中神经干,患者感觉剧烈麻痛,并沿枕小神经走行放散,然后注入药液0.5~1ml,3天注射1次。

【疗效】 田氏用穴位注射治疗枕小神经痛45例。结果:经1次注射痊愈者28例,治疗2~3次疼痛消失者12例,好转5例。(针灸医学验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十)综合治疗方

【操作与用法】 (1)颈椎牵引:采用DYJ-3微电脑多功能颈椎治疗机间隙牵引,重力6~8kg,年龄大、体形瘦者宜轻,血压高者(收缩压大于19.95kPa、舒张压大于13.33kPa)不宜牵引,牵引时间30分钟,每日1次。

(2)穴位注射:取风池、阿是穴,穴位以2个为宜,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2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有地塞米松禁忌证者不用),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待有酸胀感、回抽无血后,风池注入药液1ml,阿是穴注入2ml,隔日1次,不超过3次。

(3)电针治疗:取风池、阿是穴、大杼、肩井为主穴。颈部单侧痛者取痛侧,双侧痛者取两侧。头痛偏于颞侧者加率谷、太阳,偏于后枕部加风府,后枕部阿是穴偏于顶额者加百会、印堂,针刺结束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30分钟,每日1次。

【疗效】 任氏用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40例。治疗1周后统计疗效。结果:痊愈32例,占80%;显效8例,占20%;总有效率100%。(中医药杂志,2005,6)

五、验案解析

(一)劳累过度,损伤气血(陈勇验案)

【病历摘要】 王某,男,55岁。1998年8月7日诊。反复头痛1周余,伴头晕恶心、颈部疼痛且活动不利,诸症遇寒则加重,得暖则减。当头向左转至一定角度时可诱发头晕,甚至摔倒。经中西医治疗仍时有反复,1周前因疲劳而病情加重,胀痛如劈,夜不能寐,恶心呕吐,纳谷欠佳,步履不稳,舌苔白,脉弦紧。患者无高血压病史,头颅CT未见异常,X线片示颈椎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脑血流图示左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先刺脑空、风池,用泻法,留针,稍停片刻,再刺列缺、合谷、太渊、解溪,均用平补平泻法。以上各穴均取双侧,并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针1次,要求酸麻胀重感向头颈部放射。前头痛加阳白、上星,后头痛加大杼、后顶,偏头痛加阳陵泉、率谷。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隔3~5天。经治疗3次后,头痛及兼症明显减轻,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江苏中医,2002,1)

【妙法解析】 本病属于中医学“头风”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感受风寒湿邪,留滞于头部经络,使气血痹阻,遂致头痛,每遇风寒而诱发,痛多偏于一侧,或左右交替,或全头皆痛,此为外在因素。而内在因素,则多为劳累过度,损伤气血,劳伤筋骨经脉,致使局部气血经脉受阻。本病的发生,多内外因共同致病,内因为主,外因为次,常外因诱发内因而发病。脑空、风池均为足少阳胆经腧穴,针刺之可祛风通络,对偏头痛有奇效;合谷、列缺同为“四总穴”之穴,与太渊相伍,可治疗头项强痛;解溪为足阳明胃经经穴,可治疗经气受阻所致的阳明头痛。此6穴相伍,既可治疗前头痛,又可治疗偏头痛,共奏通络止痛之功。

(二)气滞血瘀,阻遏清阳(门杰验案)

【病历摘要】 柳某,女,42岁。平时长时间操作电脑,伏案工作。颈源性头痛间断发作3年,加重1周,伴颈项不适、失眠等,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C4~5、C5~6椎间隙变窄。诊断为椎体骨质增生。方选温针灸治疗。患者坐位取颈椎压痛明显处。配穴:太阳、头维、率谷、风池、天柱、大椎、四神聪、后溪透合谷。每次主穴用2.5寸毫针向椎体方向进针0.5~1寸,得气后针尾点燃1.5cm长艾条;配穴用1~1.5寸毫针快速进针,常规深度,施以小幅快速的提插捻转手法,以有酸、胀麻、放散感为得气,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行针1次。按摩手法治疗:出针后,令患者仰卧位,医者坐其头侧,首先以一指禅法点印堂、攒竹、阳白,点揉迎香、睛明、太阳、率谷、风池,并用大鱼际外侧端按住前额,随后分向两旁,边揉边抹,经阳白、太阳、头维放松于两侧面颊部。其次以一指禅偏峰揉百会穴,并点揉头顶督脉诸穴,再以5指拿头顶督脉和两旁太阳经、少阳经,自前发际经头项向后到枕部止于两侧风池穴并点揉风池穴。然后令患者端坐位,医者用拿法自上而下拿捏颈项部并对颈项压痛点行揉拨法,点揉风府、大椎,拨天柱穴。待肌肉松解后,以坐位推正法纠正错位的关节突。而后以揉法施于肩背及上肢,并点揉肩井、天宗,拨揉合谷,最后以抖动上肢结束治疗,每次20分钟。依上法针灸、推拿后,头痛明显减轻,头双颞处压痛明显缓解,第2日复诊诉夜间睡眠良好,晨起后颈部僵硬不适感减轻,随后连续治疗8次,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随访1年未发。(针灸临床杂志,2005,2)

【妙法解析】 中医学认为头痛多因外感风邪,气滞血瘀,阻遏清阳,经脉不通所致,其病主要表现在督脉和少阳经上。首选颈部夹脊穴为主穴并针后加灸,是因为颈部夹脊穴夹督脉而行,督脉为阳脉之海,阳气充足,经气畅通,则清阳之气自然上行,滋养头络而头痛自止;另配头维、率谷、风池等少阳经诸穴,祛风止痛,畅通少阳经气,通络止痛。头部按摩可以和气血、通经脉,点穴法可以调畅气血,使任督二脉、胆经等得以通畅,达到清头、开窍、明目之功效;颈肩部按摩能解除神经根受压,改善及缓解肌肉僵硬和痉挛,同时也能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使病变组织水肿、充血减轻和消退,有利于松解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消除疼痛。

(三)气滞血瘀,阻遏清阳(任红梅验案)

【病历摘要】 张某,男,75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疼痛,颞侧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活动时头痛加剧。查左侧颈部软组织紧张、压痛,颈部各方向活动均有不同程度受限。诊断为颈源性头痛。选用综合方法治疗。①颈椎牵引:采用DYJ-3微电脑多功能颈椎治疗机间隙牵引,重力6~8kg,年龄大、体形瘦者宜轻,血压高者(收缩压大于19.95kPa、舒张压大于13.33kPa)不宜牵引,牵引时间30分钟,每日1次。②穴位注射:取风池、阿是穴,穴位以2个为宜,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2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有地塞米松禁忌证者不用),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待有酸胀感、回抽无血后,风池注入药液1ml,阿是穴注入2ml,隔日1次,不超过3次。③电针治疗:取风池、阿是穴、大杼、肩井为主穴。颈部单侧痛者取痛侧,双侧痛者取两侧。头痛偏于颞侧者加率谷、太阳,偏于后枕部加风府,后枕部阿是穴偏于顶额者加百会、印堂,针刺结束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30分钟,每日1次。治疗2次后头痛消失,4次痊愈。(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6)

【妙法解析】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当以消除颈部软组织的紧张和炎症病变为重点。随着软组织肌紧张减轻、炎症消失,头痛也随之减轻和缓解。颈椎牵引能缓解肌紧张。复方当归和地塞米松注射液穴位注射既有消炎止痛、活血消肿的作用,又有刺激穴位后疏经通络的双重功效。电针治疗选用疏密波具有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及渗出物吸收等作用。故三法合用,可收到较好疗效。

(四)瘀血内停,阻遏络脉(张炳厚验案)

【病历摘要】 金某,男,75岁。经常头晕头痛,呈全头痛,刺痛或跳痛,下午尤重,时作时止,舌黯苔腻,脉细涩。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颈筋膜炎。证属瘀血内停,阻遏络脉。方选活血化瘀茶调散加减。药用川芎30g,当归15g,桃仁、红花、蔓荆子各10g,防风、羌活、细辛、甘草各6g,薄荷(后下)3g,蜈蚣2条,茶叶(后下)1撮。每日1剂,水煎服。服4剂后,头痛明显减轻,上方增减化裁又服药20余剂,病始痊愈。(名医奇方秘术·第二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妙法解析】 本例虽经西医骨科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颈筋膜炎,然而,其疼痛性质是为刺痛或跳痛,痛处固定不移,舌黯有紫斑,脉细涩,呈一派瘀血内停、阻遏络脉之象。故方中重用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以治其本,茶调散引经而治其标,意在祛瘀血,通络脉,生新血,使气血得以上承,而收通则不痛之效。

(五)瘀血夹痰,上扰清窍(张涛验案)

【病历摘要】 彭某,男,45岁。头刺痛8年,反复发作,长期治疗未愈。现头刺痛,眼眶胀痛,眼球似炸,脑内有热感;精神委靡,头晕欲倒。每发头痛1次,2~3天不能工作。诊断为枕大神经炎,证属瘀血夹痰,上扰清窍。治则以化瘀通络、豁痰行气。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青礞石30g,石决明20g,黄芪、丹参、红花、赤芍各15g,当归、桃仁、川芎各12g,枳壳、牛膝各10g,桔梗、柴胡各9g,胆南星3g。兼气滞者,加木香、鸡血藤各12g;兼气虚者,加党参20g;兼肾虚者,加菟丝子30g,山茱萸12g;兼头晕者,加钩藤12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连服5剂,症状消失,能正常工作,最后以补肾健脾善其后,方用归脾汤加鹿角胶20g,枸杞子、天麻各15g。连服3剂而愈,随访3年未见复发。(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6)

【妙法解析】 凡枕颈源性头痛,症见头顶、后侧发生刺痛、跳痛、闷痛,眼眶胀痛,时发时止,痛处不移,或脑内有热感,或突然晕倒,多年不愈。证属瘀痰阻滞者均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主要是气滞、血瘀、痰热,导致清阳不升,气机不畅所致。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为治则,采取化瘀通络、豁痰行气,使瘀去新生,脉道畅通,清阳得升,故头痛可止。

(肖国士 刘万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