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诊并发症

急诊并发症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低血压是AMI早期较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加重心肌缺血,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心力衰竭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如广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肌梗死伴大面积心肌缺血的患者,提示主要是由于左心室收缩功能衰竭所致,并伴随着有舒张功能异常。80%是由于大面积心肌梗死所致,其余是由于机械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或右心室心肌梗死所致;其预后很差,病死率高达80%。

一、心律失常

1.室性心律失常 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AMI后第一个24h内,特别是最初数小时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AMI早期猝死的主要原因。

2.室上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常由于心力衰竭、低氧血症、疼痛、焦虑、发热、血容量过低、肺栓塞和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所致。

(2)房性期前收缩:往往是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先兆,与心力衰竭致心房扩张有关。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因心率过快可使心肌缺血加重。

(4)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往往见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并提示预后不良。

(5)交界区性心律失常:多见于下壁AMI,且多为短暂性的,包括交界区心律失常和加速性交界区心律失常。

3.缓慢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缓:在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早期最为常见。

(2)房室传导阻滞:一度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极少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束支传导阻滞:新的双束支阻滞和新的单束支阻滞。

二、低 血 压

低血压是AMI早期较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加重心肌缺血,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常见原因有迷走神经过度反射、低血容量、药物(如血管扩张药)过量、右心室梗死、心源性休克以及其他原因如急性肺栓塞、出血和气胸。

三、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如广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肌梗死伴大面积心肌缺血的患者,提示主要是由于左心室收缩功能衰竭所致,并伴随着有舒张功能异常。收缩功能衰竭是因射血分数每搏出量和心排血量严重降低,而同时产生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和肺淤血、水肿;舒张功能异常只引起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和肺淤血、水肿,而射血分数、每搏出量和心排血量无严重降低。

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属ForresterⅡ型[心脏指数>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和肺部啰音,并随每搏血量降低和肺淤血的程度不同而差别较大。可轻至呼吸次数增加(>20/min)或平卧后咳嗽、咳白色泡沫稀痰伴肺部少量细湿啰音;又可重至肺水肿的表现如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满肺水泡音和喘鸣音。

四、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泵衰竭最严重的类型。80%是由于大面积心肌梗死所致,其余是由于机械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或右心室心肌梗死所致;其预后很差,病死率高达80%。典型的血流动力学类型为ForresterⅣ型[心脏指数CI<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临床表现为持续(>30min)低血压(收缩压<80mmHg)、低组织灌注(神志模糊、皮肤湿冷苍白、四肢冰凉、少尿和酸中毒)以及肺水肿(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和X线的肺水肿表现)。

五、机械并发症

1.左心室游离壁破裂 一旦发生往往是灾难性的,将立即出现心脏压塞,产生心电-机械分离而死亡

2.室间隔穿孔和乳头肌断裂 室间隔穿孔是由于室间隔破裂所致,而乳头肌断裂则乳头肌“破裂”的结果。两者临床特征相似,均表现为突然发生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或者心力衰竭突然加重并很快出现心源性休克,伴有心前区新的、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前者往往有震颤。

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和心肌再梗死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属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给予积极处理。

心肌再梗死,不论是原部位再梗死,还是非原部位再梗死,只要有典型的胸痛伴ST段上抬高者,均应按AMI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