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说说中医的烧针和灸法

说说中医的烧针和灸法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周以后,患者的症状就明显减轻了。中医学讲的这种气化过程,大致相当于现代生理学讲的水在肾小球滤出、重吸收和排泄过程。肾阳在膀胱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圣用的是五苓散。五苓散中的桂枝,味辛性温,具有化气行水和利尿的力量,它能恢复和加强肾阳的气化功能。

烧针,与现代的火针法相对应。什么是火针法呢?

火针,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特制的金属针烧红,烧至白亮最好,容易刺入,也容易拔出,而且针孔闭合快,患者的痛感轻,不易感染。如果针没有烧好,患者会感到很痛,而且很可能出针之后针孔闭合不好,容易让邪气从针孔处侵入,加重病情或引发变证。进针时要快速刺入,快速退出,操作要稳、准、快、狠。火针以耐高温的钨合金材料制作,针柄以耐热的非金属材料制成,针体较平常用的不锈钢毫针粗一些,针头比较钝。火针不是一次性的针具,可以反复使用。火针法具有温经散寒、温通经络的作用,临床多用以治疗虚寒性的痈肿、皮下结节、象皮腿、痹病等,可以用于痈疽排脓,可以治疗扁平疣、痔疮、网球肘、痣、腱鞘囊肿、腋臭,还可以用于慢性结肠炎、痛经、疳积等病的治疗。

“灸其核上各一壮”,这是艾炷灸法当中的非化脓灸法,就是把合适大小的艾绒直接放在需要艾灸的部位,至艾炷燃烧快接近皮肤,患者有温热轻微灼痛感时把剩余艾绒去掉,停止艾灸。一壮,艾炷燃尽一次为之一壮。

名医趣案

这里向大家讲一则刘渡舟先生治疗奔豚的病例。有一位姓崔的中年妇女,自觉有一股气顺着大腿内侧根部往上冲,先冲到小肚子,小肚子就开始胀,接着又往上冲到肚脐周围,整个腹部都跟着胀满,接着又向上冲到胸部,患者就感到胸闷憋气,后来又冲到咽喉,患者就感到快不行了。患者素来有腰酸、腰冷、白带多等症,面色黄中带青,没有光泽,舌质淡嫩,舌苔白润。脉数,弦而少力。刘老认为那是不典型的奔豚,于是给她开桂枝加桂汤,还加了黑锡丹。1周以后,患者的症状就明显减轻了。

4.五苓散 五苓散是医圣用来治疗蓄水的一个药方。要知道什么是蓄水,必须了解水液在身体的循环和排泄过程。按照中医理论,人喝的水,首先进入胃,胃吸收以后的水液通过脾的转输,进入肺,然后通过肺的发散等功能到达全身,最后被送到膀胱。请大家注意,按照中医学的认识,进入膀胱的水液还不是最后的尿液,不会被直接排出体外。在膀胱还有一个“气化”的过程。气化是一个什么过程?气化就是膀胱里面的水液在肾阳的作用下,那些可以重新利用的部分被蒸发,变化为气,回到身体的水液大循环里去,补充身体对水的需要;那些不能再利用的部分被作为尿液由尿道排泄掉。中医学讲的这种气化过程,大致相当于现代生理学讲的水在肾小球滤出、重吸收和排泄过程。肾阳在膀胱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肾阳的功能不能发挥出来,那么进入膀胱的水液就将既不能变化为气,重新回到身体的水液大循环,也不能形成终尿被排出,于是水液停蓄在小腹部,成为“一潭死水”。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小腹部胀满、小便不利、口渴的症状。为什么会出现口渴呢?这是因为本来还可以重新利用的那一部分水液不能再回大循环,不能补充身体对水液的需要。

如何治疗蓄水呢?从上面的解说应该可以看清,蓄水治疗的重点应该是化气行水。用什么药方?医圣用的是五苓散。五苓散中的桂枝,味辛性温,具有化气行水和利尿的力量,它能恢复和加强肾阳的气化功能。五苓散由五味药组成,桂枝以外还有猪苓、茯苓等四味药物,这四味组合又被称为“四苓”,四苓的功效是行水利尿,让水液流动起来,让尿液排得出去。所以五苓散治疗蓄水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帮助和恢复膀胱的气化来实现,让可以重新利用的水液再回大循环,补充身体对水液的需要,这样口渴就消失了;让不能再为身体利用的部分排泄掉,这样小便就通畅、小腹就不胀了。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半两,白术十八铢。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猪苓等五味药物打成细末,每次取1方寸匕,用“白饮”调成糊状吃下去。方寸匕是古代医生用于量取粉末状药物的一种量具,正方形,长宽都是1寸,合今天约2.3厘米。1方寸匕的药粉,如果是植物药,重量5~8克;如果是矿物药,重量8~10克。白饮就是米汤,用大米煮饭时煮出来的汤,质地黏稠,可以把药物粉末调和成糊状,口服起来比较方便。一天服用3次。服用了药物以后,接着要多喝一些暖水。患者本来有口渴多饮的症状,但是不要让他喝凉水。因为饮食都具有温热则行、寒凉则停的特点。在蓄水的情况下,应该让身体里面的水饮流动起来,而不是停滞下来。暖水的流动性较好。而且暖水还有暖和身体、振奋阳气、增加汗源、刺激出汗的作用,这也有助于身体的水液循环,对蓄水的治疗有利。

5.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生姜枳实汤是医圣用来治疗胃胀胃痛的一张药方。“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这条文字里面提到一个症状“心中痞”。痞就是胀满不通的意思,不通为痞。它与《易经》里面的“否”字意思相同,只是把“否”拿过来作为一个医学术语,命名一个症状的时候,就给它加了一个“疒”字头,变成了痞。医圣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虽然胀满,但是并不疼痛。哪个部位胀满呢?心中。心中在哪里啊?是指心脏里面吗?不是。这个“心”字,它另有所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