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福良简介

魏福良简介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福良,主任医师,浙江余姚人,博士生导师。魏氏临证非常强调辨证施治,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魏氏亦十分强调“神”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认为针灸的疗效与“神”的关系非常密切。魏氏认为针灸医生在针刺治疗时首先要心平气和、精神集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这样才能做到取穴准确、深浅适度。魏氏师承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对陆氏倡用的温针、伏针、伏灸疗法倍加推崇。

魏福良,主任医师,浙江余姚人,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为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魏氏从医40余年,学识渊博,躬行实践,尊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趋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风格和学术思想。

(一)辨证施治,重视脉诊

魏氏临证非常强调辨证施治,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作为针灸医生,魏氏特别重视经络辨证,强调针灸医生应苦练经络辨证基本功,对经络的循行起止,流注逆顺,所历筋肉、骨骼、关节、体窍、脏腑、经脉病候、标本根结、四海气街等应烂熟于胸,做到张口即来,如此临证才能分清病在何经何脏,进一步分清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然后循经取穴、补虚泻实,才能有的放矢。魏氏秉承《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之旨,认为针灸医师必须察色按脉,辨别脏腑、经络、寒热、虚实,方可下针,切不可随手下针,漫不经意。反对“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临床行为,推崇明代医家汪机在《针灸问对》中所言“全凭察脉盛衰,以知病在何经,乃可随病以施针刺也”。针灸虽然是操作技艺性很强的一门临床学科,不等于它没有理论,不需要诊脉辨证,针药一理,汤液讲理法方药,针灸讲理法方穴术,针灸的理法除了遵循中医基础理论外,尚有针灸学科本身的一些特点,应当脉证合参,辨证施治。

(二)针药并举,灵活选用

魏氏服膺“汤药治其内,金石攻其外,则病无所逃遁也”之《经》旨,认为无论哪种疾病,宜针则针,宜药则药,具体何时用针,何时用药,何时针药并用,或先药后针或先针后药,均应灵活掌握。如《伤寒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而不解者,先针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就要求医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甚至还得具备一定的灵性和创造性。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简便验廉,常有超出药物之奇效,每一科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应该掌握。另一方面针灸工作者不应该自限疆域,除了精研经络孔穴之外,尚应不废汤药,博览成趣,广涉临床诸科,以广思路。针灸医生应首先是医生,以后方是专门的针灸医生,有些疾病或以针灸疗法为主,药物辅助;有些疾病或以药物治疗为主,针灸助治,如此一来可提高疗效,扩大针灸的治疗面,二来可以改变针灸长期以来被目为小道的尴尬境地,提高针灸的学术地位。

(三)用针之法,必先本神

魏氏亦十分强调“神”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认为针灸的疗效与“神”的关系非常密切。《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魏氏认为针灸医生在针刺治疗时首先要心平气和、精神集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这样才能做到取穴准确、深浅适度。术者志定神凝,运气在手,行之于针,专心体会针下的反应,以知其气至与否和经气的盛衰,如此不仅容易得气,而且得气的质量也会提高。同时医生在治疗中还应注意观察、调整患者之神。审察患者的神气则可知五脏之虚实、气血之盛衰。调整患者之神,使其心神安定,解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医生产生信任感,更好地配合治疗。此外,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还需注意养神,使其情绪稳定,这可以提高和巩固针灸的治疗效果。如针刺有很好的止痛作用,几乎可以治疗各种性质的疼痛。而针刺镇痛则是通过“调气”与“治神”来实现的。针刺治神一方面是“令气易行”,另一方面则是“以移其神”。通过阻断和转移心脑对疼痛性病理变化的感知,达到止痛移疼的目的。同时,强调患者之神,使其情绪安定,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说“心躁则痛甚,心寂而痛微”。魏氏治疗各种痛证,多习惯配用一些宁心调神之穴位,如神门、印堂、百会之类,临床常获奇效。

(四)冬病夏治,善用敷贴

魏氏师承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对陆氏倡用的温针、伏针、伏灸疗法倍加推崇。魏氏为浙江人,伏灸疗法在江浙民间非常盛行,小时耳濡目染,留有深刻印象,多年来将此疗法运用于久嗽夙喘、慢性泻痢及体虚易感之人,有事半功倍之效。后读清代医家张石顽的《张氏医通》,有所谓的“白芥子涂法”,对哮喘宿疾,效在艾灸之上,遂试用于临床,效果确实,且较“伏针”“伏灸”使用方便,更易为患者所接受。魏氏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理论,认为人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适时调整人体的阴阳,以达到养生和防治疾病的目的。咳喘病,多反复发作,临床上大多属脾肾阳虚型,其标在肺,但其本在脾肾,所以在夏季肺部症状缓解之时,趁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机,顺时就势,摄取阳气,扶正固本,使脾肾之阳气健壮,则冬季咳喘无从发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