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侧韧带损伤恢复方法

外侧韧带损伤恢复方法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自由肢骨借肢带骨与躯干骨相连结,由此可负重、行走及灵活运动。四肢骨的连结以滑膜关节为主,分为肢带骨连结和自由肢带骨连结两部分。由于直立劳动,人类的上肢骨形体轻巧,骨连结以灵活为主;而下肢骨则粗壮结实,骨连结以运动的稳定为主。由于腋神经紧邻外科颈,故肱骨外科颈骨折易伤及腋神经。肱骨大结节和内、外上髁均可在体表扪及。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下肢骨分别由肢带骨和自由肢骨两部分组成。自由肢骨借肢带骨与躯干骨相连结,由此可负重、行走及灵活运动。四肢骨的连结以滑膜关节为主,分为肢带骨连结和自由肢带骨连结两部分。由于直立劳动,人类的上肢骨形体轻巧,骨连结以灵活为主;而下肢骨则粗壮结实,骨连结以运动的稳定为主。

一、上肢骨及其连结

(一)上肢骨

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游离上肢骨,每侧32块,共64块,其中上肢带骨4块、游离上肢骨60块。

1.上肢带骨

(1)锁骨(clavicle):呈“S”形,形似长骨,内无骨髓腔,位于颈根部,呈水平位,全长位于皮下,可在体表扪及。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相关节,组成胸锁关节。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有小关节面与肩胛骨的肩峰,组成肩锁关节。锁骨骨折多发生于中、外1/3交界处。锁骨将肩胛骨支撑于胸廓之外,以保证上肢的灵活运动(图1-6)。

(2)肩胛骨(scapula):位于胸廓背面的外上方,为三角形扁骨,可分为二面、三角、三缘,平齐第2~7肋。前面与胸廓相对,为一个不甚明显的窝,称肩胛下窝(subscapular fossa)。后面有一高耸的横嵴,称肩胛冈(spine of scapula),将后面分为上小和下大的两个凹窝,分别称冈上窝(supraspinous fossa)和冈下窝(infraspinous fossa)。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是肩峰(acromion),肩峰有小关节面与锁骨的外侧端相关节。

图1-6 锁骨

上缘短而薄,外侧有肩胛切迹,在其外侧有指状突起称喙突(coracoid process)。内侧缘薄而锐利,又称脊柱缘。外侧缘肥厚,邻近腋窝,又称腋缘。上角为上缘与脊柱缘会合处,平对第2肋。下角为脊柱缘与腋缘会合处,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上角和下角均为背部计数肋骨的标志。外侧角肥厚,有朝向外侧方的梨形关节面,称关节盂(glenoid cavity),与肱骨头相关节。盂上、下方各有一粗糙的隆起,供肌肉附着,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内侧缘与喙突均可在体表扪及(图1-7)。

图1-7 肩胛骨

2.自由上肢骨 每侧30块,分别为肱骨、尺骨和桡骨各1块,腕骨8块,掌骨5块,指骨14块。

(1)肱骨(humerus):位于臂部,是典型的管状长骨,分一体两端(图1-8)。上端有朝向上后内方呈半球形的肱骨头(head of humerus),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肩关节。头的周缘有环状浅沟称解剖颈(anatomical neck)。肱骨头的前外方有两个结节:大结节(greater tubercle)居外侧,小结节(lesser tubercle)在前面。由大、小结节向下延伸的纵嵴分别称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两结节间有一纵沟,称结节间沟。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临床上易于骨折,称外科颈(surgical neck)。由于腋神经紧邻外科颈,故肱骨外科颈骨折易伤及腋神经。

图1-8 肱骨

在肱骨中段外侧面有三角肌粗隆(deltoid tuberosity)。肱骨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桡神经沟(sulcus for radial nerve),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此沟,故肱骨中部骨折易伤及桡神经。肱骨下端向两侧突起,内侧的突起称内上髁(medial epicondyle),外侧的突起称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e)。内上髁的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故肱骨内上髁骨折易伤及尺神经。两髁之间的前面有两个关节面的突起,它们与前臂骨构成关节。内侧的突起称肱骨滑车(trochlea of humerus),外侧的称肱骨小头(capitulum of humerus)。滑车后面上方有一深窝称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

肱骨下端与体交界处,即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上方,前后骨质扁薄,并稍向前弯,故此处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大结节和内、外上髁均可在体表扪及。

(2)桡骨(radius)和尺骨(ulna):前臂骨有桡骨和尺骨。在解剖位置时,桡、尺两骨平行排列,桡骨位于外侧而尺骨在内侧。两骨之间的间隙为前臂骨间隙。尺骨上段粗而下段细,主要参与肘关节的构成;相反,桡骨上段细而下段粗,主要参与桡腕关节的组成(图1-9、1-10)。

桡骨上端细小,有膨大的桡骨头(head of radius),其上关节面凹陷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周缘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组成桡尺近侧关节。头下方为较细的桡骨颈(neck of radius),颈、体相连处的后内侧有卵圆形隆突,称桡骨粗隆(radial tuberosity),为肱二头肌腱所附着。

图1-9桡骨和尺骨(前面观)

图1-10 桡骨和尺骨(后面观)

桡骨下端粗大,其外缘下突形成桡骨茎突(styloid process of radius),在腕部外侧可扪及。下端内面有弧形凹陷,其关节面称尺切迹(ulnar notch),与尺骨头相关节,构成桡尺远侧关节。下端背面中份有一显著结节,两侧各有可供伸肌腱经过的浅沟。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构成桡腕关节。桡骨下端突然变宽,骨质较松,是力学上的薄弱点,受外力撞击后易骨折。

尺骨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圆形深凹,称滑车切迹(trochlear notch),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后上方的突起称鹰嘴(olecranon),略呈钩状。鹰嘴的上面粗糙,为肱三头肌腱所附着处。冠突(coronoid process)系上端前下方的骨突。冠突的外侧缘有一斜方形的关节面称桡切迹,与桡骨头组成桡尺近侧关节。冠突前下方的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ulnar tuberosity)。

尺骨下端有尺骨头(head of ulna),其周缘的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下面光滑借三角形的关节盘与腕骨隔开。尺骨头的后内侧有一个向下的突起称尺骨茎突(styloid process of ulna)。在正常情况下,尺骨茎突比桡骨茎突约高1cm。尺骨鹰嘴、后缘全长、尺骨头和茎突均可在活体上摸到。

3.手骨 手骨形体小,数量多,连结复杂,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图1-11、1-12)。

图1-11 手骨(掌面观)

图1-12 手骨(背面观)

(1)腕骨(carpal bone):为8块短骨,在腕部排列成近、远两列。自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为:①手舟骨(scaphoid bone);②月骨(lunate bone);③三角骨(triquetral bone);④豌豆骨(pisiform bone)。远侧列为:①大多角骨(trapezium bone);②小多角骨(trapezoid bone);③头状骨(capitate bone);④钩骨(hamate bone)。为了便于记忆,可以编成歌诀:“舟月三角豆(近侧列从桡侧向尺侧),大小头状钩(远侧列从桡侧向尺侧)。”近侧列豌豆骨并不与其他3骨并列,而是位于三角骨的掌侧面。8块腕骨互相连结成一体,背侧面隆突,而掌侧面凹陷成为腕骨沟,沟的桡侧由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结节合成桡侧隆起。尺侧则由豌豆骨和钩骨钩共同合成尺侧隆起。各骨相邻的关节面,形成腕骨间关节。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近端形成的椭圆形关节面,与桡骨腕关节面及尺骨下端的关节盘构成桡腕关节。

(2)掌骨(metacarpal bone):属长骨,共5块。由桡侧向尺侧为第1~5掌骨。近端为掌骨底,接腕骨;中间部为掌骨体;远端为掌骨头,接指骨。第1掌骨短而粗,其底有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鞍状关节面相关节。

(3)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属长骨,共14块。除拇指为2节外,其余4指均是3节。由近至远分别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每节指骨的近端为指骨底,中间部为指骨体,远端为滑车。远节指骨远端掌面粗糙,称远节指骨粗隆。

对于上肢骨,可借顺口溜“腕八掌五指十四,肩锁肱尺桡各一”帮助记忆。

(二)上肢骨的连结

1.上肢带骨连结

(1)胸锁关节(sternoclavicular joint):是上肢骨与躯干骨连结的唯一关节。由锁骨的胸骨端和胸骨的锁骨切迹及第1肋软骨的上面共同构成,属于多轴关节。关节囊坚韧,囊的前、后、上、下分别有胸锁前、后韧带,锁间韧带、肋锁韧带等囊外韧带加强。囊内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外上和内下两部分。关节盘使关节头和关节窝更为适应。此关节可使锁骨外侧端向前、向后运动角度为20°~30°,向上、向下运动角度约60°,并绕冠状轴做微小的旋转和环转运动。胸锁关节的活动度虽小,但以此为支点扩大了上肢的活动范围(图1-13)。

图1-13 胸锁关节

(2)肩锁关节(acromioclavicular joint):由锁骨的肩峰端和肩胛骨的肩峰关节面构成,属于平面关节。关节的上方有肩锁韧带、下方有喙锁韧带加强。关节腔内有时也有不完全的关节盘存在,关节活动度小。

2.自由上肢骨连结

(1)肩关节(shoulder joint):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的肱骨头构成,也称盂肱关节,是典型的多轴球窝关节。关节盂的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使关节盂稍为加深,但仍然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4~1/3。肩关节囊薄而松弛,起于关节盂的周缘,止于肱骨的解剖颈。关节囊的滑膜层可膨出形成滑液鞘或滑膜囊,以利于肌腱的活动。肱二头肌腱长头在结节间滑液鞘内穿过关节囊。关节囊的上方有喙肱韧带加强,囊的后部与前部有许多肌腱纤维编入囊壁,以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关节囊的前下部最薄弱,无韧带和肌腱加强。因此,临床上肩关节脱位以前下方脱位多见,即肱骨头移至喙突的下方(图1-14~1-16)。

肩关节的周围包有很多起自上肢带骨的肌肉,这些肌肉既能使肩关节产生多轴性运动,又能增强关节的稳固性。

图1-14 肩关节(前面观)

图1-15 肩关节(冠状切面

肩关节是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做3轴运动,即冠状轴上的屈和伸,矢状轴上的收和展,垂直轴上的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臂外展超过40°~60°,继续抬高至180°时,常伴胸锁与肩锁关节的运动及肩胛骨的旋转运动。

图1-16 肩关节的结构(矢状切面)

(2)肘关节(elbow joint):是由肱骨下端与桡骨、尺骨上端构成的复关节,包括3个关节,共同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图1-17、1-18)。

图1-17 肘关节(前面)

1)肱尺关节(humeroulnar joint):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2)肱桡关节(humeroradial joint):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头关节凹构成。

3)桡尺近侧关节(proximal radioulnar joint):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

肘关节囊的前、后部薄而松弛,两侧分别有桡侧副韧带(radial collateral ligament)和尺侧副韧带(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加强。囊的后壁最薄弱,常见桡、尺两骨向后脱位,移向肱骨的后上方。此外,在桡骨环状关节面的周缘,还围有桡骨环状韧带(annular ligament of radius),它附着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与尺骨桡切迹共同构成一个上口大、下口小的骨纤维环来容纳桡骨头,有利于桡骨头在原位围绕尺骨转动。幼儿4岁以前的桡骨头尚未发育完全,环状韧带松弛,在肘关节伸直猛力牵拉前臂时(如猛力牵拉),桡骨头易被环状韧带卡住或环状韧带部分夹在肱、桡骨之间,可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

图1-18 肘关节矢状切面

肘关节的运动以肱尺关节为主,做屈、伸运动。因肱骨滑车的内侧缘更为向前下突出,超过外侧缘约6mm,使关节的运动轴斜向外下,当伸前臂时,前臂偏向外侧,与上臂形成约163°的“提携角”。肘关节的提携角使关节处于伸位时,前臂远离正中线,增大了运动幅度;关节处于屈位时,前臂贴近正中线,有利于生活和劳动的操作。肱桡关节能做屈、伸和旋前、旋后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可使前臂旋前和旋后。

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均可在体表扪及。当伸肘关节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当屈肘关节时,三点成一等腰三角形,三角的尖为鹰嘴,基底为内、外上髁的连线。当肘关节发生脱位时,鹰嘴移位,三点位置关系发生改变。而肱骨髁上骨折时,三点位置关系不变。

临床上,肘关节后脱位最为常见,关节后脱位常合并尺骨冠突骨折。在外侧脱位时,由于关节侧副韧带的附着和力量,常常合并肱骨内上髁撕裂。

(3)前臂骨的连结:包括桡尺近侧关节、前臂骨间膜和桡尺远侧关节(图1-19)。

1)桡尺近侧关节:见肘关节。

2)前臂骨间膜(interosseous membrane of forearm):为连结桡骨和尺骨的骨间缘之间的坚韧纤维膜。纤维方向是从桡骨斜向下内达尺骨。当前臂处于旋前或旋后位时,骨间膜松弛。当前臂处于半旋前位时,骨间膜最紧张。故处理前臂骨折时,应将前臂固定于半旋前或半旋后位,防止骨间膜挛缩,以免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

3)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由尺骨头的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及尺骨茎突根部下面的关节盘上面共同构成。关节盘为一三角形纤维软骨板,将尺骨头与腕骨隔开。关节囊薄弱松弛,附着于关节面和关节盘周缘(图1-19)。

图1-19 前臂骨的连结

桡尺近侧和远侧关节是联合车轴关节,允许前臂做旋转运动,其旋转轴为通过桡骨头中心至尺骨头中心的连线。因此,桡骨头围绕此轴在原位旋转而桡骨下端连同关节盘围绕尺骨头旋转。前臂的旋内称为旋前(pronation),即桡骨旋转到尺骨前方的运动,此时桡骨与尺骨位置交叉;前臂的旋外称旋后(supination),即桡骨转回到尺骨外侧的运动,此时两骨并列(解剖学位置)。旋前、旋后的运动范围约为180°。

(4)手关节(joints of hand):由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组成(图1-20)。

1)桡腕关节(radiocarpal joint):又名腕关节(wrist joint),由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下面构成关节窝,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侧关节面构成关节头,是典型的椭圆关节。关节囊松弛,关节腔宽广,关节的前、后和两侧均有韧带加强,其中掌侧韧带最为坚韧,故腕的后伸运动范围有限。桡腕关节可做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图1-20 桡腕关节和手骨的连结

2)腕骨间关节(intercarpal joint):为相邻各腕骨之间构成的关节,由近侧列腕骨间关节、远侧列腕骨间关节和两列腕骨之间的腕中关节3部分组成,属微动关节。腕骨间关节通常和桡腕关节联合运动,并受相同肌肉的作用。

3)腕掌关节(carpometacarpal joint):由远侧列腕骨的下面和5个掌骨底构成。其中第1掌骨的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下面构成拇指腕掌关节(carpometacarpal joint of thumb),属鞍状关节。该关节囊松弛,能做屈、伸、收、展、环转和轻微的旋转运动,还可做对掌运动,即拇指向掌心、拇指尖与其余4指尖掌侧面相接触的运动,这一运动是人类进行握持和精细运动所必需的主要动作。其余各指的腕掌关节均是微动关节。

4)掌骨间关节(intermetacarpal joint):是第2~5掌骨底相互之间的平面关节,其关节腔与腕掌关节腔相交通。

5)掌指关节(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底构成,共5个。关节囊松薄,其四周有韧带加强,其中以掌侧韧带较坚韧。掌骨头远端的关节面呈球形,故手指处于伸位时,可做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但指处于屈位时仅能作屈、伸和轻微的收、展动作。手指的收、展是以中指的正中线为准,靠拢中线为收,远离中线为展。当手握拳时,掌指关节显露于手背的凸出处是掌骨头。

6)指骨间关节(interphalangeal joint of hand):共9个,由各指相邻两节指骨的底和滑车构成,是典型的滑车关节。但远节指骨下端粗糙,无关节面。手指间关节囊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只能做屈、伸运动。当手指屈曲时,指骨凸出的部分是指骨滑车。

二、下肢骨及其连结

(一)下肢骨

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游离下肢骨,每侧31块,共62块,其中每侧下肢带骨1块、游离下肢骨30块。

1.下肢带骨 髋骨(hip bone)为不规则骨,上下宽广,中间部狭窄肥厚。左、右髋骨与骶、尾骨连结构成骨盆。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组成,16岁之前3块骨之间为软骨连结,成年后在髋臼处互相融合,形成一块髋骨(图1-21、1-22)。

(1)髂骨(ilium):大,构成髋骨的上部,分为肥厚扁阔的髂骨体和髂骨翼。髂骨体构成髋臼的上2/5,髂骨翼的上缘肥厚,形成弓形的髂嵴(iliac crest)。髂嵴的前端有突出的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后端为髂后上棘(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外唇向外突起形成髂结节(tubercle of iliac crest)。在髂前、后上棘的下方各有一薄锐突起,分别称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骨翼内面凹陷的浅窝称髂窝(iliac fossa),窝下界的骨嵴称弓状线(arcuate line)。此线上延到与骶骨相关节的髂骨翼的耳状面(auricular surface)。髂骨翼的后缘弯曲度很大为坐骨大切迹(greater sciatic notch)。

图1-21 髋骨(内面观)

图1-22 髋骨(外面观)

(2)坐骨(ischium):构成髋骨的后下部,分坐骨体和坐骨支。坐骨体组成髋臼后下的2/5,后缘有尖形的坐骨棘,在坐骨大切迹的下方有向后突出的坐骨棘(ischial spine),棘的下方是坐骨小切迹(lesser sciatic notch)。坐骨体下后部向前、上、内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尺骨下支结合。小切迹的下方是肥厚粗糙的坐骨结节(ischial tuberosity),是坐骨最低部,可在体表扪及。

(3)耻骨(pubis):构成髋骨的前下部,分为耻骨体、上支和下支。耻骨体组成髋臼前下的1/5,上支上面有一条锐利的骨嵴称耻骨梳(pecten pubis),向后移行于弓状线,向前方终于隆起的耻骨结节(pubic tubercle)。耻骨结节至中线的粗钝上缘,称耻骨嵴。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symphysial surface),两侧联合面借软骨相接,构成耻骨联合。

髂骨、耻骨、坐骨体愈合处的外面有一深窝,称髋臼(acetabulum),可容纳股骨头。内有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lunate surface)。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闭孔(obturator foramen),此孔为膜所封闭。

2.自由下肢骨 每侧30块,分别是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各1块,跗骨7块,跖骨5块和趾骨14块。

(1)股骨(femur):为全身最长和最粗壮的长骨,长度约占身高的1/4,法医可以根据股骨的长度测算身体的高度。

股骨分为一体两端(图1-23)。上端包括股骨头(femoral head)、股骨颈(neck of femur)及大、小转子(greater and lesser trochanter)。球形的股骨头朝向内上前方,与髋臼相关节,头中央稍下方,即接近关节面中心处有小的股骨头凹。头下外侧的狭细部分为股骨颈,颈与体相交成约130°。颈与体交界处有两个隆起。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greater trochanter),内侧的较小隆起称小转子(lesser trochanter),均为肌肉附着处。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方有隆起的转子间嵴。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在体表扪及。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原因之一。

股骨体稍向前弓,上段呈圆柱形,中段呈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体后方有纵行的骨嵴,称粗线(linea aspera)。其上端分叉,向上外延续为臀肌粗隆(gluteal tubero-sity),向上内延续为耻骨肌线。粗线下端也分为内、外两线,两线之间的骨面称腘面,在粗线中点附近有开口朝下的滋养孔。

下端有两个向后突出的膨大,分别为内侧髁(medial condyle)和外侧髁(lateral condyle)。内侧髁和外侧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均为光滑的关节面。两髁前方的关节面为髌面,与髌骨相接。两髁后面间的深窝为髁间窝(intercondylar fossa)。两髁外侧面最突起处,分别为内上髁(medial epicondyle)和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e)。内上髁后上方有突起的收肌结节(adductor tubercle)。这些重要标志均可在体表扪及(图1-23)。

图1-23 股骨和髌骨

(2)髌骨(patella):是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呈上宽下窄、前面粗糙、后面光滑的三角形骨,后面为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参与组成膝关节。髌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它集中股四头肌各方向的牵引力,通过髌韧带止于胫骨,能有效地完成股四头肌的伸膝动作。髌骨可在体表扪及(见图1-23)。

(3)胫骨(tibia)和腓骨(fibula):小腿骨包括胫骨和腓骨(图1-24、1-25)。

1)胫骨:是呈三棱状粗大的长骨,位于小腿的内侧。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胫骨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的上面均是微凹的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关节。两髁之间有粗糙的髁间隆起(intercondylar eminence)。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体上端的前面有一呈“V”形的粗隆,为胫骨粗隆(tibial tuberosity),下续胫骨体的胫骨前缘。体的前缘和内侧面直接位于皮下,外侧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称骨间缘。后面上份有斜向下内的比目鱼肌线。胫骨下端稍膨大,其内侧部向下突起形成内踝(medial malleolus),下端的下面和内踝外侧面有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相关节,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内踝可在体表扪及。

2)腓骨:细长的长骨,位于胫骨的外后方。上端为稍膨大的腓骨头(fibular head),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腓骨的下端形成三角形的外踝(lateral malleolus),其外侧面居皮下,内侧面有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图1-24 胫骨和腓骨(前面观)

图1-25 胫骨和腓骨(后面观)

(4)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图1-26、1-27)。

1)跗骨(tarsal bone):7块,属短骨。分近、中、远侧3列。近侧列有距骨(talus)和距骨下方的跟骨(calcaneus);远侧列从胫侧至腓侧依次为内侧楔骨(medial cuneiform bone)、中间楔骨(intermedial cuneiform bone)、外侧楔骨(lateral cuneiform bone)及跟骨前方的骰骨(cuboid bone)。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navicular bone)。可以通过顺口溜“一二三楔骰内舟,距上跟下后出头”进行记忆。

图1-26 足骨(上面观)

图1-27 足骨(下面观)

距骨分为头、颈和体3部。距骨体上方的距骨滑车与小腿骨的下端关节面相关节;体的下面与跟骨相关节;距骨头向前与足舟骨相关节。跟骨最大,上面与距骨,前面与骰骨相关节,后面向下突出为跟骨结节。足舟骨位于足的内侧缘,其外方为骰骨,前方接3个楔骨。骰骨呈四方形,位于足的外侧缘,前方接第4、第5跖骨。内侧、中间、外侧楔骨均为上宽下窄的小骨,前面接跖骨,外侧接骰骨。

2)跖骨(metatarsal bone):共5块,从内向外分别为第1~5跖骨,其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每一跖骨均分为底、体和头3部分。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形成第5跖骨粗隆,在体表可扪及。

3)趾骨(phalanges of toe,bones of toe):共14块,趾为2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由近侧至远侧分别为近节、中节和远节趾骨。每一趾骨亦分为底、体和头3部分。

下肢骨可以借顺口溜“跗七跖五趾十四,髋股髌胫腓各一”进行记忆。

(二)下肢骨的连结

1.下肢带骨连结

(1)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由髂骨和骶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凹凸不平,对合非常紧密。关节囊紧张有骶髂前韧带和骶髂后韧带加强。关节后上方有骶髂骨间韧带充填和连结,使关节牢固连结,故运动范围极小,以适应重力经此关节传递至下肢的功能(图1-28)。

(2)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

1)髂腰韧带(iliolumbar ligament):由第5腰椎横突横行放射至髂嵴的后上部。

2)骶结节韧带(sacrotuberous ligament)和骶棘韧带(sacrospinous ligament):是连结髋骨和骶、尾骨间的韧带。前者起自骶、尾骨的侧缘,呈扇形,集中附着于坐骨结节内侧缘;后者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起自骶、尾骨外侧缘,呈三角形,集中附着于坐骨棘,其起始部为骶结节韧带所遮掩。

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坐骨大孔(greater sciatic foramen),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小孔(lesser sciatic foramen),有肌肉、血管和神经等从盆腔经坐骨大、小孔达臀部和会阴(图1-28)。

图1-28 骨盆的韧带

(3)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由两侧耻骨的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在耻骨间盘内往往有一矢状位的裂隙。其上、下方分别有耻骨上韧带和耻骨弓状韧带加强。在女性,耻骨间盘中的裂隙增宽,以增大骨盆的径线,利于胎儿的分娩(图1-29)。

图1-29 耻骨联合(冠状切面)

(4)髋骨的固有韧带:即闭孔膜(obturator membrane)。它封闭闭孔并为骨盆内、外肌肉提供附着。膜上部与闭孔沟围成闭膜管(obturator canal),有闭孔神经和血管通过。

(5)骨盆(pelvis):由左、右髋骨、骶骨、尾骨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骨盆借界线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两部分。界线是由骶骨岬及其两侧的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和耻骨嵴及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大骨盆(又称假骨盆)位于界线的前上方,较宽大;小骨盆(又称真骨盆)位于界线的后下方。小骨盆是大骨盆向下延伸的骨性狭窄部,可分为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和骨盆腔。骨盆上口由界线围成,呈圆形或卵圆形;骨盆下口高低不齐,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两侧坐骨支与耻骨下支连成耻骨弓,它们的夹角称耻骨下角。骨盆上、下口之间的骨盆腔是个前壁短、侧壁及后壁较长的、弯曲的骨性管道,是胎儿娩出的必经之路。骶骨及尾骨借软骨连结,允许尾骨稍向后下方移动,以增大骨盆下口的直径(图1-30、1-31)。

图1-30 男性骨盆(前面观)

图1-31 女性骨盆(前面观)

骨盆是躯干与自由下肢骨之间的骨性成分,具有保护盆腔脏器和传递重力的作用。当人体直立时,人体重量从腰椎经骶骨、两侧的骶髂关节、髋骨(特别是髋臼)传导至两侧的股骨头,再由股骨头向下到达下肢,这种弓形力的传递线称股骶弓;当人取坐位时,重力由骶髂关节传导至两侧坐骨结节,此种弓形力的传递线称坐骶弓。

由于女性骨盆又是胎儿娩出的产道,所以男、女性骨盆的形态有明显的差异,其主要差别如表1-1所示。

表1-1 男、女性骨盆的形态比较

在产科,骨盆测量对了解骨盆大小,估计分娩有无困难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自由下肢骨连结

(1)髋关节(hip joint):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属多轴的球窝关节。髋臼的边缘有髋臼唇(acetabular labrum)附着,以加深髋臼的深度。髋臼切迹被髋臼横韧带封闭,使半月形的髋臼关节面扩大为环形,使股骨头关节面的2/3位于髋臼内。关节囊坚韧致密,上端附于髋臼周缘及横韧带,下方前面附于转子间线,后面附着于股骨颈内侧2/3,仅股骨颈的外1/3位于关节囊外,故临床上股骨颈骨折常有囊内、囊外骨折之分。囊外骨折较易愈合,因为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仍有保证,而老年人易发生囊内骨折,股骨头可因缺血而坏死。关节囊上、后及前壁均有韧带加强。关节囊周围的韧带以髂股韧带(iliofemoral ligament)最为强健,它起自髂前下棘,呈“人”字形向下经囊的前方止于转子间线,能限制大腿过度后伸,可维持人体的直立姿势。关节囊内还有股骨头韧带(ligament of the head of femur),连结股骨头凹和髋臼横韧带之间,为滑膜所包被,此韧带内有营养股骨头的血管。当大腿半屈并内收时,股骨头韧带紧张,外展时则松弛(图1-32~1-35)。

图1-32 髋关节

髋关节可沿冠状轴、矢状轴和垂直轴做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由于股骨头大部分位于髋臼窝内,关节囊相对紧张而坚韧,又受多条韧带限制,其运动幅度不及肩关节,而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以适应其承重和行走的功能。髋关节囊的后下部相对薄弱,脱位时,股骨头易向下方脱位。髋关节的严重疾病[如骨性关节炎、骨无菌性坏死(如股骨头坏死)、良性和恶性骨肿瘤等]导致的关节破坏伴有中度至重度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可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2)膝关节(knee joint):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及髌骨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其关节囊薄而松弛,附着在各关节面的边缘,周围有韧带加强,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韧带有以下几条。

图1-33 髋关节(关节囊打开)

图1-34 髋关节(冠状切面)

1)髌韧带(patellar ligament):为股四头肌腱的中央部纤维索,自髌骨向下止于胫骨粗隆(图1-35)。

2)胫侧副韧带(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和腓侧副韧带(fibular ligament):胫侧副韧带与关节囊和内侧半月板紧密结合。腓侧副韧带的表面大部分被股二头肌腱所遮盖,与外侧半月板不直接相连。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在伸膝时紧张,屈膝时松弛,半屈膝时最松弛。因此,在半屈膝位允许膝关节做少许旋内和旋外运动(图1-35、1-36)。

3)腘斜韧带(oblique popliteal ligament):由半膜肌腱延伸而来,部分纤维与关节囊融合,可防止膝关节过伸。

图1-35 膝关节(前面观)

图1-36 膝关节(后面观)

4)膝交叉韧带(cruciate ligament of knee):位于膝关节中央稍后方,牢固地连结股骨和胫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内侧,斜向后外上方附于股骨外侧髁的内面;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起自胫骨髁间隆起后方,斜向前内上方,附于股骨内侧髁的外面。前交叉韧带在伸膝时最紧张,能防止胫骨前移。后交叉韧带在屈膝时最紧张,可防止胫骨后移(图1-37~1-39)。

图1-37 膝关节(关节被打开)

图1-38 膝关节(前面敞开,除去关节囊)

图1-39 膝关节(后面观,除去关节囊)

关节囊的滑膜层形态较复杂,除在髌骨的下方突入关节腔形成数条滑膜襞外,还从髌骨上缘向上突入股四头肌与股骨体下部之间,形成深达5cm左右的髌上囊。

5)半月板(meniscus):是位于股骨与胫骨关节面之间的两块半月形纤维软骨板,周缘厚,内缘薄;下面平,上面凹陷;两端借韧带附着于胫骨髁间隆起。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较大,呈“C”形,前端窄后端宽,其外缘中份与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连。外侧半月板(lateral menis-cus)较小,呈“O”形,外缘与关节囊相连。半月板使股骨、胫骨两髁的关节面在形态上更相适应,增强了膝关节的稳固性,并在运动时起缓冲和减轻震荡的作用(图1-40)。内、外侧半月板的形态容易混淆,外侧呈“O”形。

图1-40 胫骨上端及半月板上面

膝关节可做屈、伸运动;当膝关节处于半屈位时,还可做轻度的旋转运动。当膝关节骤然伸直并有强力旋转时(如踢足球动作),半月板退让不及,容易发生半月板损伤,甚至破裂。

(3)小腿骨的连结:胫腓两骨间的连结紧密,其上端由胫骨外侧髁与腓骨头构成微动的胫腓关节;下端借胫腓前韧带和胫腓后韧带构成坚强的韧带连结;两骨干之间借小腿骨间膜相连。所以,在小腿两骨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运动。

(4)足关节(joints of foot):包括距小腿(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图1-41、1-42)。

1)距小腿关节(talocrural joint):又称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是单轴的屈戊关节。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的周围,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增厚加强。内侧有内侧韧带(又名三角韧带);外侧由不连续的3条独立的韧带组成,由前向后依次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均较薄弱(图1-41、1-42)。

踝关节可作背屈(伸)和跖屈(屈)运动。由于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当背屈时,较宽的滑车前部嵌入关节窝内,踝关节稳定。当跖屈时,距骨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关节窝较宽的部分,故可有轻微的侧方运动,此时关节不稳定,故踝关节扭伤多发生在跖屈(如下山、下坡、下楼梯)的情况。

图1-41 踝和足的韧带(外侧面观)

图1-42 踝和足的韧带(内侧面观)

2)跗骨间关节(intertarsal joint):由各跗骨间的关节面连结而成,主要包括距跟关节(距下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跗骨之间有强韧的韧带连结,关节的活动性较小,稳固性大,能支持全身重量,并可使足做内翻(提起足内侧缘,足底转向内侧)和外翻(提起足外侧缘,足底转向外侧)的运动(图1-43)。

图1-43 足的关节(背面观)

跗骨间关节和踝关节均能独立活动,但两者通常是协同运动,在跖屈时,伴有内翻足心,背屈时伴有外翻足心。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或斜坡上站立或行走时,内翻和外翻对人体直立姿势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跗横关节(transverse tarsal joint),又称Chopart关节,其关节线横过跗骨中份,呈横位的“S”形,临床可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3)跗跖关节(tarsometatarsal joint):又称Lisfranc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底构成,属平面关节,可做轻微滑动。在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间可做轻微的屈、伸运动。

4)跖骨间关节(intermetatarsal joint)、跖趾关节(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和趾骨间关节(interphalangeal joint of foot):均与手的相应关节相似,但稳定性较大,活动性较小。

(5)足弓(arch of the foot):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方的弓,称足弓。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的横弓。足弓使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后分散到跖骨头(主要是第1和第5跖骨头)和跟骨结节,以保证直立时足底着地支撑的稳固性,且具有弹性,能缓冲行走、跑和跳跃时的震荡;同时还有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的作用(图1-44)。

图1-44 足弓

足弓的维持靠各足骨间的连结及足底众多的韧带,还有从小腿下行到足底的长、短肌腱和足底肌。这些结构如受到损伤或被拉长,足弓就会塌陷,称扁平足。患有扁平足的人,站立和行走均易感到疲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