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恶寒异治案

恶寒异治案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1年4月初开始恶寒,时发时止,时而二三日一发,时而一日数发。二诊:服药2剂,恶寒颤抖明显减轻;续服2剂,恶寒及嗜睡之症均愈,饮食大增。上源清而流自洁,下焦通而湿热有出路,以此分消其势,以治致病之源。俾内蕴湿热一解,表卫即和,恶寒不作。近2年恶寒,入冬密闭门窗,不敢外出。证属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1.湿热内蕴、阳气闭郁恶寒证

李某,男,36岁,四川水电七局安装队职工。1991年12月9日初诊。

1991年4月初开始恶寒,时发时止,时而二三日一发,时而一日数发。发则身冷颤抖,四肢冰凉,厚着衣物亦冷,2~3小时方止,冷后轻微发烧;伴见口苦、口干,经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来诊前一周某医诊为“虚证”,给服加减六味地黄汤,连服2剂后整日思睡,脘腹痞闷,不思饮食,四肢乏力,求师诊治。症见: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既往患者长期从事野外安装工作,居处潮湿,喜食辛辣,嗜烟(1盒/日)、酒(0.1~0.5kg/日)19年。证属湿热内蕴,阳气闭郁。治拟清热解毒,利湿化浊通阳。处方:

草豆蔻、木通各10g,藿香、连翘各15g,射干、薄荷各12g,石菖蒲6g,茵陈、滑石、黄芩、浙贝母各30g。4剂。

二诊:服药2剂,恶寒颤抖明显减轻;续服2剂,恶寒及嗜睡之症均愈,饮食大增。唯觉口干舌燥,不欲饮水,舌红,苔薄黄,脉沉涩。守方去滑石、木通、藿香、薄荷,加知母、赤芍各30g。3剂。

三诊:药后诸症好转,舌淡红,苔薄白。处六君子汤加苡仁、茵陈调理善后。

按:患者嗜好辛辣烟酒,脾胃素有蕴热,又长期从事野外作业,外受风、寒、湿邪内侵,与酒热搏结于中焦,致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外达四末,故见恶寒战栗,四肢冰凉;清阳不升而乏力思睡。业师选甘露消毒丹治疗,取射干、贝母、黄芩泻肺利咽,连翘薄荷轻清透达,清热解毒于上;滑石、木通、茵陈清热渗湿于下,共奏上清下渗之功。上源清而流自洁,下焦通而湿热有出路,以此分消其势,以治致病之源。然中焦为湿邪所困,非芳香之品不能振奋透达已困之中阳,祛除湿浊,故伍藿香、菖蒲、草蔻等芳香化浊,醒脾化湿。全方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芳香化浊三法具备,主次分明,一丝不乱。俾内蕴湿热一解,表卫即和,恶寒不作。叶天士所谓“兴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正是指此而言。

2.阳虚饮停恶寒证

陈某,男,37岁。1991年7月20日初诊。

近2年恶寒,入冬密闭门窗,不敢外出。盛夏却身穿棉袄坐于户外晒太阳,伴见咳嗽吐痰,时吐清稀痰涎盈碗,胸闷。来诊时虽值盛夏仍穿棉衣、绒裤。体形肥胖,面色㿠白,唇色微紫,舌体胖、边尖有齿痕,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缓。证属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治以温补脾肾,兼化水饮。处方:

附片15g(先煎)。企边桂10g,白芍、白术、生姜茯苓、鱼腥草各30g,党参50g。3剂。

二诊:药后,恶寒明显好转,仍咳嗽气喘,唇绀,苔白滑,脉沉缓。原方加黄芪50g,5剂。

三诊:上方服后已不恶寒,只轻微咳喘,吐少量清稀痰涎。阳气初复,尚需培益。处方:

附片12g(先煎),白芍、茯苓、党参、白术各30g,益智仁、补骨脂、生姜、鹿角胶各15g。5剂。

按:患者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故以真武汤加味治之。处方以大辛大热之附、桂为主药,使肾阳得复,气化得行。水饮为阴邪,得阳乃化,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主水虽在肾,然制水却在脾,故在治

本的基础上又配党参、白术、茯苓、生姜健脾利湿,以治水饮内停之

“标”。水饮既去,则肾阳无制而易复矣,具间接助阳之功。元阳既复,水饮即难再生,相辅相成,以平为期。肺为水之上源,方中反佐鱼腥草清肺,一以助下焦化气行水之力,一以防水饮停肺化热。用酸敛之白芍为佐使,既可敛阴和血,又可防姜附辛燥之太过。

(张耀 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