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秋季伏暑温病

秋季伏暑温病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儿高热不退10余日,在江阴某医院诊治,发热待查,诊断未明。此证为伏暑温病,暑邪夹湿伏于内,新邪引发,太少二阳同病,手太阴肺与足阳明胃、足太阴脾复病,暑湿伤中,少阳不和。时值深秋,患儿症见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腻,脉弦而滑数,此为伏暑,暑湿内伏,复感时邪引动而发。该案证明,中医药治疗急性热病,疗效确切。陈松育之功底深厚,亦见一斑。

倪某,女,4岁,江苏江阴人。

●初诊 (2006年11月5日)

患儿高热不退10余日,在江阴某医院诊治,发热待查,诊断未明。曾用多种国产及进口抗生素治疗而高热不退。因患儿之堂叔为我校中医专业之学生,与我较熟,而转院至江苏某医院儿科,求我代为诊治。当时患儿面色潮红,头痛高热,神志尚清,热型弛张起伏。患儿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口渴而不欲多饮,苔黄腻舌红,脉弦而滑数。此证为伏暑温病,暑邪夹湿伏于内,新邪引发,太少二阳同病,手太阴肺与足阳明胃、足太阴脾复病,暑湿伤中,少阳不和。方取甘露消毒合蒿芩清胆意化裁,取法芳香化湿,和解清热。药用:

柴胡10g 青蒿15g  藿香10g     厚朴3g

黄芩10g 法半夏10g 豆蔻2g(后下)  金银花10g

连翘10g 六一散12g(包煎)

药服1剂而热减,降至38℃以下,3剂而热退尽,后以养肺胃调理之剂数日,后痊愈出院。

【按】伏暑多发于深秋之季。时值深秋,患儿症见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腻,脉弦而滑数,此为伏暑,暑湿内伏,复感时邪引动而发。病位在少阳、阳明并手足太阴,陈松育以甘露消毒丹合蒿芩清胆汤化裁,以芳化和解,药证合拍,效如桴鼓。该案证明,中医药治疗急性热病,疗效确切。陈松育之功底深厚,亦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