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柱的正常影像解剖

脊柱的正常影像解剖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脊椎和其间的椎间盘构成脊柱。在2岁以内,椎弓内的两个骨化中心向后方中线伸展而完成骨性椎弓的形成。3岁小儿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椎小关节间隙在X线平片上显示为匀称的半透明影。椎体后方椎弓根与棘突之间的部分称为椎弓板。1个月小儿脊柱CT图像。椎管正位片位于双侧椎弓根内缘之间,侧位片位于椎体的后方显示为纵行的半透明区。MRI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T1WI上脊髓呈中等信号,信号高于脑脊液;T2WI上脑脊液信号高于脊髓。

(一)脊柱构成

脊椎和其间的椎间盘构成脊柱。除寰椎外,每个脊椎均可分为椎体及椎弓两部分。其中,椎弓根、椎弓板、棘突、横突和关节突构成椎弓部分(图2-8,图2-9,图2-10)。脊椎小关节是由同侧上下两个关节突所组成,有关节软骨和关节囊。儿童的每个椎体有一个原发骨化中心,两侧椎弓各有一个骨化中心。在2岁以内,椎弓内的两个骨化中心向后方中线伸展而完成骨性椎弓的形成。3~6岁椎体内原发骨化中心与两侧椎弓中的骨化中心逐渐融合,此后,椎弓及椎体之间的缝隙消失。

图2-8 脊柱的影像解剖(1)

3岁小儿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1.椎体;2.椎弓根;3.椎间隙;4.横突;5.椎间孔;6.上关节突;7.下关节突;8.椎体节间动脉入口

(二)椎体

新生儿的椎体骨化中心呈椭圆形,动脉仍然存留于椎体中央的前方,故侧位平片上可显示椎体前方中部有一透亮凹迹或沟槽,为存留的节间动脉入口所致。此沟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关闭,12~14岁时下胸椎及上腰椎部位已经闭合。随着生长,儿童的椎体骨化中心上下缘逐渐变平,在冠、矢状位上呈长方形。椎体从上向下依次增大。椎体周围为一层致密的骨皮质,密度均匀,轮廓光滑;内部主要由骨松质构成,其间的纵行骨小梁比横行骨小梁明显。在CT骨窗的轴位图像上,脊椎显示为海绵状骨松质结构,周边包绕薄层骨皮质。在椎体中部层面上有时可见由后部进入椎体的静脉形成的Y形低密度线条影。MRI T1WI和T2WI上脊椎骨皮质呈低信号,而骨髓呈高或等-高信号。

X线正位平片上横突位于椎体的两侧,其内侧为椭圆形环状致密的椎弓根横断面影像,侧位平片重叠不易显示。

(三)椎小关节

椎小关节间隙在X线平片上显示为匀称的半透明影。腰椎椎小关节正位片显示清楚,下关节突位于上关节突的外侧。颈、胸椎小关节侧位平片显示清楚,上下关节突分别起于椎弓根与椎弓板连接处之上、下方,下关节突在下个脊椎上关节突的后方。CT和MRI可以清晰显示椎小关节的形态,呈裂隙样,关节面对合好。

(四)椎弓板

椎体后方椎弓根与棘突之间的部分称为椎弓板。椎弓板由椎弓根向后内延续,在中线联合成棘突。棘突正位片投影于椎体中线偏下位置,呈尖端向上的类三角形线状致密影;侧位片在腰段向后突出,易于显示,上胸段斜向后下方,不易观察。

图2-9 脊柱的影像解剖(2)

1个月小儿脊柱CT图像。A.脊柱MDCT VR冠状位。B.矢状位。C.轴位。1.椎体;2.椎间隙;3.上关节突;4.下关节突;5.横突;6.棘突;7.椎体节间动脉入口;8.椎间孔;9.椎弓根;10.椎弓板;11.椎管

图2-10 脊柱的影像解剖(3)

15岁小儿脊柱MRI图像。A.矢状位T1WI。B.矢状位T2WI。C.轴位T2WI;1.椎间盘;2.棘突;3.椎体静脉;4.马尾神经;5.椎管;6.椎小关节间隙;7.下关节突

(五)椎间盘

椎间盘由纤维软骨板、髓核及周围的纤维环构成,位于上下两个椎体之间,为软组织密度,在X线平片上呈宽度匀称的横行半透明影,称为椎间隙。椎间盘CT上密度低于椎体,表现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一般为50~110Hu。椎间盘在MRI T1WI上信号较低且不能区分髓核和纤维环,在T2WI上髓核为高信号、纤维环为低信号。

(六)椎间孔

相邻椎体、椎弓、关节突及椎间盘之间构成的空腔为椎间孔。椎间孔X线平片呈半透明影,颈椎椎间孔斜位显示清楚,胸腰椎椎间孔侧位清楚,呈类圆形。

(七)椎管

椎管正位片位于双侧椎弓根内缘之间,侧位片位于椎体的后方显示为纵行的半透明区。CT可清晰显示由椎体、椎弓根和椎弓板构成的骨性椎管。椎管中央为硬膜囊,呈低密度影,与周围结构有较好的对比。腰段神经根位于硬膜囊前外侧,呈圆形中等密度影,两侧对称。MRI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T1WI上脊髓呈中等信号,信号高于脑脊液;T2WI上脑脊液信号高于脊髓。T2WI上可见神经根穿行于高信号的脑脊液中。位于椎体前、后缘的前纵和后纵韧带在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一般不能与骨皮质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