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怎么看

中医怎么看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理念除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外,还十分重视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多年来,中医在 “幽门螺杆菌感染”领域研究中所达成的共识也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当属中医学的“邪气”范畴,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且多具“热毒”的性质。“邪气”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包括了自然界的致病微生物,而幽门螺杆菌的发病特点——激惹性、渐进性、反复性,均符合中医学湿热邪气的临床表现。

我国古代的中医文献对“幽门螺杆菌”并无认识,也没有类似“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病名记载,但从症状表现来看,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泛酸”“嘈杂”等病证的范畴。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理念除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外,还十分重视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金代名医张从正所撰的《儒门事亲》所说:“夫病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这句话就是说,病这个东西,不是人自身所带的,或者从外侵入人体,或者由体内产生,这些都是邪气。而幽门螺杆菌就是这种“邪气”。多年来,中医在 “幽门螺杆菌感染”领域研究中所达成的共识也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当属中医学的“邪气”范畴,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且多具“热毒”的性质。“邪气”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包括了自然界的致病微生物,而幽门螺杆菌的发病特点——激惹性、渐进性、反复性,均符合中医学湿热邪气的临床表现。但是,如果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仅限于“邪”“毒”的狭隘范围,一味给予清热解毒药以求驱邪解毒,常因这类药物多性味苦寒反而会损伤脾胃,这是不可取的。

其实,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往往从整体的观念来看问题,不仅关注“病”,更关注“病人”。在对疾病的治疗上,往往是通过调理全身体系,让人体恢复到没有患病的状态。相关专家认为,感染幽门螺杆菌之后,属于邪气侵袭,人体自身的正气必定与外来入侵的邪气互相斗争,但最终正气虚弱(导致正气虚弱的原因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情绪波动都会引起),邪气较正气力量更大,也就是所谓“正虚邪实”。所以,幽门螺杆菌的活动期后往往因为“正虚邪实”而表现为一种“虚实夹杂”的征象。并且,已经有人报道,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分型以脾胃虚弱为多。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人体自身的抵抗力(正气)强了,即使感染了外来邪气(细菌、病毒等),也不会出现病态的表现。相反,如果抵抗力不强,只要感染了一些细菌、病毒等,就会有病理表现了。

总而言之,脾胃虚弱是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理基础,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一系列人体内的病理变化为幽门螺杆菌的附着、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脾胃虚弱的程度,使机体无力驱邪外出,故不能消除幽门螺杆菌。这也是幽门螺杆菌很难自我清除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