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管结核出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气管结核出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增生为主的病变,有结核结节。③变质为主的变化,发生干酪样坏死。病变特点是在肺尖或锁骨下区病灶周围发生渗出、坏死。病变特点是厚壁空洞形成。洞壁内层为干酪样坏死,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纤维组织;肺内出现新旧不同的播散病灶。可出现化脓性炎症,称脑膜脑炎。4.虫卵引起的病变 是血吸虫病最主要的病变。

一、结核病

【病理变化】 病变特点是形成结核性肉芽肿,好发于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①渗出为主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②增生为主的病变,有结核结节。镜下可见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数量最多)、Langhans巨细胞以及外周浸润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③变质为主的变化,发生干酪样坏死。

1.原发性肺结核 原发性肺结核病是指机体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首先在肺通气较好的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近肺膜处,形成肺内原发灶;开始为渗出性,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原发性肺结核结局经淋巴道播散、血道播散,致外器官结核病。

2.继发性肺结核

(1)局灶型肺结核:多位于右肺尖处,常以增生为主,病灶中央可发生干酪样坏死。

(2)浸润型肺结核:临床上最常见,属于活动性肺结核。病变特点是在肺尖或锁骨下区病灶周围发生渗出、坏死。可引起干酪性肺炎。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在浸润型肺结核急性空洞的基础上形成。病变特点是厚壁空洞形成。洞壁内层为干酪样坏死,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纤维组织;肺内出现新旧不同的播散病灶。

(4)干酪性肺炎:浸润型肺结核或急、慢性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可致干酪性肺炎。病变肺肿大、实变,坏死组织液化排出,可形成多个急性空洞。

(5)结核球:一般为单个,肺上叶多见。浸润型肺结核转为痊愈时,干酪样坏死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包裹形成;也可因空洞引流的支气管阻塞,使空洞内充满干酪样坏死物而形成;或由多个结核病灶融合而成。

(6)结核性胸膜炎:病变以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渗出为主时,称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如以增生病变为主,则为增生性结核性胸膜炎。

3.肺外结核

(1)肠结核:继发性活动性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咽下含结核杆菌的痰液所致,好发于回盲部。①溃疡型:环形,边缘不齐,长轴与肠管长轴垂直,底部为干酪样坏死,其下为结核性肉芽肿;②增生型:少见,结核性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息肉状,不完全低位肠梗阻及腹部包块。

(2)结核性腹膜炎:多见于青少年,继发于溃疡型肠结核(最常见)、肠系膜淋巴结核或输卵管结核。①湿性:以渗出为主,腹膜上密布无数结核结节,腹腔内大量腹水、腹痛、腹胀、腹泻、结核中毒症状;②干性:以增生、坏死为主,腹膜上有结核结节及大量纤维素渗出,可机化导致腹腔器官广泛粘连,瘘管形成。

(3)结核性脑膜炎:儿童多见,颅底病变明显。蛛网膜下隙内多量灰黄浑浊胶胨样渗出物,有时可见灰白色结核结节。

(4)泌尿生殖系统结核:①肾结核:干酪样坏死、空洞,可引起输尿管结核、膀胱结核。②生殖系统结核:男性多发生于尿道、精囊前列腺、输精管、附睾、睾丸;女性多发生于输卵管。

(5)骨与关节结核: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多由血源播散而来。①骨结核:多见于脊柱、指骨及长骨骨骺。脊椎结核最常见,多侵犯T10~L2椎体,常发生干酪样坏死,破坏椎间盘及椎体、脊柱后凸畸形(驼背)。分为干酪样坏死型和增生型。②关节结核:多见于髋、膝、踝、肘关节,多继发于骨结核,纤维素渗出,晚期可造成关节强直。

(6)淋巴结结核:颈部、支气管和肠系膜淋巴结常受累,尤以颈淋巴结结核最常见。

二、细菌性痢疾

【病理变化】

1.急性细菌性痢疾 主要发生于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重。形成特征性的假膜(假膜性炎)。假膜脱落后形成表浅、大小不等的“地图状溃疡”。

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肠道病理变化表现为卡他性肠炎或滤泡性肠炎。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

3.慢性细菌性痢疾 肠道病理变化表现为新老病变相互混杂。

【病理临床联系】

1.毒血症 发热、头痛、乏力、食欲缺乏和末梢血白细胞增多。

2.腹痛和腹泻 与炎症渗出和病变肠管蠕动增强有关。

3.里急后重和排便次数增多 与直肠壁受炎症刺激有关。

4.中毒性休克 严重的毒血症引起,多发生于2-7岁的小儿。

三、伤寒

【病理变化】 伤寒肠道病变累及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病理特征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明显。

1.髓样肿胀期 集合淋巴小结病变最典型。镜下可见伤寒细胞。由伤寒细胞聚集成的结节称伤寒肉芽肿。

2.坏死期 淋巴组织中心和局部黏膜组织发生坏死。

3.溃疡期 溃疡长轴与肠纵轴平行呈椭圆形,孤立淋巴小结病变形成的溃疡为圆形。

4.愈合期 肉芽组织增生填补溃疡性缺损,边缘上皮再生。

【病理临床联系】 由于毒血症和败血症,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中毒性心肌炎可引起相对缓脉;肠道病变引起的食欲减退、腹部不适、右下腹痛;肠出血可发生失血性休克;肠穿孔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理变化】

1.肉眼观 脑回、脑沟模糊不清,脑顶部及脑底部积脓,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可引起脑室扩张。

2.镜下 蛛网膜、软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内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纤维素。可出现化脓性炎症,称脑膜脑炎。

【病理临床联系】

1.颅内压升高症状 头痛、喷射性呕吐、小儿前囟饱满等。

2.脑膜刺激症状 表现为颈项强直和屈髋伸膝征(Kernig征)阳性。

3.脑脊液改变 压力升高,呈脓样,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加,蛋白含量增多,糖减少。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理变化】 病变累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灰质,但以大脑皮质、基底核及丘脑最严重,脊髓病变最轻。

1.肉眼观 脑回变宽,脑沟变窄。脑灰质内见散在分布的粟粒大小的软化灶。

2.镜下观

(1)变质性改变①变性:表现为神经细胞胞体肿胀、尼氏小体消失,胞质内空泡形成,核偏位。②坏死:核浓缩、碎裂和溶解,软化灶形成。严重时可见灶性神经组织坏死、液化,形成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③卫星现象: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常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称之为卫星现象。④噬神经细胞现象:小胶质、中性粒细胞侵入坏死的神经细胞内,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2)渗出性改变:脑实质内血管周围间隙增宽,并有多量淋巴细胞呈袖套样浸润,称血管淋巴套。

(3)增生性改变:小胶质细胞增生,可呈弥漫性或形成局灶性的胶质结节。

【病理临床联系】 神经细胞广泛变性、坏死,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昏迷;脑神经核受损引起相应的脑神经麻痹症状;脑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强以及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头痛、呕吐等;严重时可致脑疝形成,常见的有小脑扁桃体疝和海马回疝。

六、血吸虫病

【基本病理变化】

1.尾蚴引起的损害 尾蚴性皮炎。初期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后期以单核细胞为主。

2.童虫引起的损害 童虫在体内移行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肺组织受损最明显。

3.成虫引起的病变 大量吞噬有黑褐色血吸虫色素的巨噬细胞出现。

4.虫卵引起的病变 是血吸虫病最主要的病变。主要在大肠壁和肝,表现为:①急性虫卵结节,如急性坏死、渗出性病灶;②慢性虫卵结节,如肉芽肿性炎。

【病理变化及后果】

1.肝 血吸虫性肝硬化,但无明显的假小叶形成是其特点。可引起窦前性门静脉高压,在临床上较早出现腹水、巨脾和食管下静脉曲张等体征。

2.肠道 急性虫卵结节形成,黏膜充血、水肿,严重者坏死、溃疡形成。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便,严重者可致肠腔狭窄和梗阻。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21题,为A1、B1型题。考试重点在结核病基本病理变化、伤寒的肠道病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等。每年偶考,题量1~2题。常考的细节有:

1.结核结节中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细胞成分是朗格汉斯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细胞免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为巨噬细胞。

2.肠结核溃疡的肉眼形态是呈带状,其长径与肠长轴垂直。

3.结核病病菌侵入的局部病变特征是存在肉芽肿。

4.细菌性痢疾的肠溃疡特征为溃疡表浅呈地图状。

5.肠伤寒的肠溃疡特征是溃疡呈长椭圆形,与肠的长轴平行。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变性质为化脓性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性质为变质性炎。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脓液主要聚集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

8.血吸虫虫卵引起的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肠壁和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