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粒细胞减少疗效评价标准

粒细胞减少疗效评价标准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时,称白细胞减少症;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0×109/L时,称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临床出现发热、感染等症状时称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粒细胞减少症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化学物质、放射线、严重感染等抑制粒细胞的再生和成熟,以及与粒细胞的破坏和消耗过多,粒细胞分布异常有关。粒细胞缺乏者应采取无菌隔离措施。

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时,称白细胞减少症;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0×109/L时,称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临床出现发热、感染等症状时称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粒细胞减少症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相同。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化学物质、放射线、严重感染等抑制粒细胞的再生和成熟,以及与粒细胞的破坏和消耗过多,粒细胞分布异常有关。本病的临床特征:发病急骤,常有畏寒、发热,感染症状,甚至脓毒血症或败血症。以往病死率很高,达60%~80%,自从应用抗生素治疗以来,病死率降低至25%以下。

【临床表现】

1.白细胞减少症 起病缓慢,可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畏寒、失眠多梦、腰酸、心悸,有些患者反复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泌尿系或胆道感染。

2.粒细胞缺乏症 起病急骤、突然畏寒、高热、头痛及全身困倦,以后由于继发感染,在咽部、牙龈和颊部等黏膜上出现溃疡,严重病例的皮肤、鼻腔、阴道、肛门、直肠等处发生坏死性溃疡,颌下淋巴结和颈淋巴结明显肿痛。由于抵抗力显著降低,并可发展为脓毒血症或败血症而致死亡

【诊断依据】 ①外周血白细胞持续低于4.0×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②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0×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③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或极度缺乏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治疗】

1.病因的治疗 对可疑的药物或其他致病因素,应立即停止接触。继发性减少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2.感染防治 轻度减少者不需特殊的预防措施。中度减少者应减少公共场所出入。粒细胞缺乏者应采取无菌隔离措施。

3.促进粒细胞生成 可使用B族维生素、鲨肝醇、利血生等,疗效不确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效明确。

4.免疫抑制药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免疫机制所致的粒细胞缺乏可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治疗。

历年考点串讲

单元出题重点可能在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症诊断标准,注意两者的区别,引起两者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