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益气健脾方

益气健脾方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需通过健脾益气已达到脾气充盈而让机体正常运行,代表方有以下几种。为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方中人参补脾胃之气;白术补气健脾燥湿;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三药合用补脾益气除湿效果显著,共为君。参苓白术散补气健脾,高老认为此方还可调整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对消化液分泌起调整作用。四药配合共奏益气健脾之功,脾胃之气健旺,脾的运化功能恢复正常,气血化生充足。

脾胃气虚证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脾气虚弱,运化乏力,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出现纳差、食后腹胀等症状;同时,由于不能为气血津液等的生成和机体各部分输送足够的营养物质,继而形成气、血、津液生成不足而致气血虚衰、津液不足等全身性的营养障碍,出现精神萎顿、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等症状;脾运不健,也包括脾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不运,易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表现为大便溏薄,甚至水泛为肿;湿停易阻滞气机,致气行不得通畅,表现为胃脘胀满等。故需通过健脾益气已达到脾气充盈而让机体正常运行,代表方有以下几种。

(一)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由人参100g、茯苓100g、炒白术100g、山药100g、白扁豆75g、莲子50g、炒薏苡仁50g、砂仁50g、桔梗50g、炙甘草100g共捣为散组成。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为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该方主要症状有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等。补脾胃,益肺气。方中人参补脾胃之气;白术补气健脾燥湿;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三药合用补脾益气除湿效果显著,共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兼有保肺之效;白扁豆健脾化湿、薏苡仁健脾利湿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健脾化湿,行气和胃,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载药上行,使肺之布津而调养全身,同时补肺则可克制肝木之偏旺,并有益于脾虚之恢复;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补中有泻,燥湿相济,标本同治,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为治疗脾虚湿停气滞之良方。

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现代实验表明该方能明显改善COPD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肺通气功能,符合中医“培土生金”的思想。参苓白术散补气健脾,高老认为此方还可调整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对消化液分泌起调整作用。方中四君子汤等药能通过调整胃肠道的激素分泌,纠正脾虚胃泌素分泌降低状态,改善腺体细胞合成消化酶,从而影响消化液的质和量,能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同时该方还有调节脾胃,促进溃疡愈合,促进细胞代谢,增加机体免疫的作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有效率高。

高老常以此方治疗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及湿疹等。高老强调对于脾虚湿盛证,其症见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呕吐痰涎,大便溏而不爽等,取其健脾祛湿之功,本方常有良效。对于其他证型,亦可配伍应用,若脾虚甚者,可加炙黄芪以增强补气之功;若脾虚兼有气陷者或久泻不止者,可加升麻、炙黄芪、柴胡,以补气升提;若湿浊盛者,可加苍术、半夏以加强燥湿之力;若湿浊泛溢肌肤,发为湿疹者,可加防风、蝉蜕、苍术,以增强祛风燥湿之效。

(二)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由人参10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四味中草药组成的古方剂。药性平和、不热不燥,主要治疗脾胃气虚证,为调理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是补气方剂的基础方。临床表现为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为臣,健脾燥湿,以加强人参补气健脾之力;佐以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显著;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合人参、白术可加强益气补中之功,又能调和诸药。四药配合共奏益气健脾之功,脾胃之气健旺,脾的运化功能恢复正常,气血化生充足。该方加陈皮、半夏,可理气祛痰燥湿,名曰六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在上方基础上再加木香、砂仁,可芳香理气化湿,名曰香砂六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兼湿阻气滞证。

现代实验研究证实,该方具有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既能减轻胃肠异常运动导致的腹泻,又能促使处于紊乱状态的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可调节胃肠的分泌、消化、运动及营养功能。同时,本方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内pH值,加之其对胃肠异常运动的调节功能,因而有利于胃肠溃疡的愈合。

临床中,高老常将此方辨证应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属脾胃气虚证者。气虚不甚者,以党参代替人参;气虚甚而兼有脾胃虚寒之象者,用红参;气虚伴有阴虚之象者,以太子参易人参。伴有其他兼症者,可据症加减,如气虚夹有痰湿者,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脾胃气虚被湿浊所困,以致纳呆食少者,加木香、砂仁,化湿理气;脾胃气虚,血液化生乏源而致血虚者,加熟地黄、当归以生血养血;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以致气虚血瘀者,加当归、丹参、木香以理气活血。另外,高老还将本方应用于胃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的辅助治疗,高老认为本方虽无直接抗肿瘤、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但因本方可提高机体的正常功能,因而可增强机体对抗肿瘤生长的作用,还可减轻肿瘤生长对机体的损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

(三)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方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组成。此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症见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而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阴挺等脏器下垂之症。本方为补中气、升清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以肺者为气之主,肺气旺则五脏之气皆旺;党参补中益气健脾,兼能补益肺气;白术专补脾胃,炙甘草调中补气,三药益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升麻升发中焦阳气,柴胡升发下焦肝气,疏木扶土,《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升麻、柴胡协同党参、黄芪升举清阳为使;陈皮行气醒脾,补气而气不壅滞,并助胃气下降;当归养血调肝,温煦少阳春升之气,且有甘温润肠通便之效。诸药合用,全方共奏补中益气、升清降浊功效,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乃“甘温除大热”之用。此方补气而无气滞之嫌,通便而无攻下之虞,尤其适合治疗气虚型老年功能性便秘

现代研究表明此方可用于体质虚弱所致的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梅尼埃病、眼睑下垂、视物模糊,以及慢性气管炎、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慢性腹泻、女性尿道综合征、白带过多、产后尿潴留、产后及妇产科手术后尿失禁、前列腺增生、男性不育、功能性低热、低血压病、流行性出血热、虚热感冒术后发热、慢性低热以及化疗不良反应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临床中,高老常将此方化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等脏器下垂性疾病。因本方可补益中焦脾胃之气,气足则气的功能正常,脾胃的运化功能亦可恢复正常,高老认为对于老年气血虚弱所致的功能性便秘,用此方加减可补益气血,调整胃肠功能,从而达到益气润肠通便之效。

因脾主四肢、在体合肉,《素问·五藏生成》言:“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高老认为脾胃气虚是导致肌无力的重要病机,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此,在临床对于肌无力的患者,应用健脾益气、补益中焦之法可使肌肉四肢得到水谷精微的营养和滋润,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补中益气汤非常适合此类肌无力的患者,高老在临床中辨证用之,每有良效。

高老还将此方加减用于崩漏之气不摄血证,因脾气具有统摄血液的作用,对于崩漏因于气虚不摄所致者,症见血色淡红、淋漓不尽,用之颇有良效。对于其他证型的崩漏,亦可用此方加减治疗,血瘀者,可加少量丹参、当归、三七粉以养血活血;夹湿者,可加苍术、木香、陈皮,健脾燥湿;肝肾阴虚者,可加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