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院前急救的特点和任务

院前急救的特点和任务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场急救没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诊断条件,故做出明确诊断较为困难。院前急救还客观要求平时的培训和演练,使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使公众在突发意外事件时能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进行自救、互救,赢得抢救的最佳时机。

(一)院前急救的特点

1.社会性强、协同性强 体现政府职能在重大灾难、突发事故现场救援时,这一点表现得更突出。急救涉及政府、各社团、广大民众等方面的大力协作,急救患者疾病涉及广泛,病情复杂,涉及复苏、危重症和创伤处理等多个专业学科,救治工作往往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配合。

2.随机性、紧急性 呼叫无时间限制,急重症患者及重大灾害事故难以预料,难以掌握其发生具体时间、地点、病情、病种及人数等;往往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突然出现伤病员,有时是少数的,有时是成批的,有时较分散,有时较集中。医疗急救机构要随时保持人员、车辆、设备和药品准备状态,一旦接到呼救和命令,立即迅速赶赴现场救治。因此,院前急救具有随机性和紧急性的特点,不仅表现在病情急、时间紧迫,而且还表现在心理上的紧急。必须充分体现时间效应,生命第一。急诊医学强调时间窗的概念,心搏、呼吸骤停4min内开始心肺复苏可能有50%被救活,10min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紧急处理。

3.现场急救条件差 原因有病史不详,缺乏客观资料。医疗环境恶劣指急救的环境无定性、条件差,急救人员、设备仪器受限制等。现场急救没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诊断条件,故做出明确诊断较为困难。气候的复杂,交通道路的艰险,救援人员进入危险区时可能受到次生灾害的威胁,以及可能在光线暗淡、空间狭小、人群拥杂的环境或在车辆震动和马达噪声中进行救护,有时事故现场还未排除可能对救护人员造成的危险等。这些使院前急救工作显得比一般日常医疗急救要艰难得多,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急救理论和适应在较差的条件下进行急救。

4.服务对象复杂 呼救的患者疾病种类多样,涉及多科病种,患者的病情程度、年龄、性别、心理各异,而且是未经各科筛选的急重症。特别是对病史不详,缺乏客观资料的患者,这要求救护人员在短时间内对病情进行评估、判断,以对症治疗为主,检伤、分类并做出初步诊断及紧急处理。

5.对急救人员要求高 急救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须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之后又要转运患者,运送途中还要不断监测患者的病情。遇到灾害性事故如地震、房屋的坍塌、泥石流、火灾、淹溺等,需要将患者迅速脱离危险区等。这些都要消耗大量的体力。

6.以抢救生命为主 抢救原则以维持生命器官的功能和对症治疗为主,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院前急救还客观要求平时的培训和演练,使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使公众在突发意外事件时能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进行自救、互救,赢得抢救的最佳时机。

7.以社会效益为主 院前急救以社会效益为主,是高投入、经济效益低的特需服务。要求急救专业设备的现代化、医院急救人员的专业化、群众急救的普及化、社区组织的网络化和急救指挥系统的科学化。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降低各种并发症以及意外伤害事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二)院前急救的任务

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下良好的基础。

1.承担平时对呼救患者的急救处理 呼救患者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危重患者或急救患者)如窒息、休克、心肌梗死、大出血、淹溺、严重创伤等。此类患者占呼救患者的10%~15%,其中需要进行就地心肺复苏术的危重患者的比例<5%,对此类患者必须进行现场急救,如畅通气道、抗休克、止血、心肺复苏等,目的在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或维持患者的基础生命。另一类为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尚无生命危险的患者,如发热、骨折、急腹症、重症哮喘等。此类患者占呼救患者的85%~90%,现场处理的目的在于稳定病情,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承担意外事故、灾难或战争时的救护任务 遇特大灾害或因战争有大批伤员时,需要在指挥部门的统一指挥下,迅速检伤、分类,先抢救有生命危险的伤病员,然后合理分流运送。由于伤员多、伤情重、情况复杂,除了做好医疗急救外,还应与其他救灾人员如消防、公安和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认真执行相关抢救预案,负责伤(病)员的现场救护和分类,根据不同情况,做到合理分流和安全转运。

3.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 为当地的大型集会、体育活动、重要会议、国际比赛、外国元首来访等救护值班。执行此类任务应加强责任心,严防擅离职守,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

4.通讯网络的枢纽作用 院前急救的通讯网络在整个急救过程中不仅承担着接受急救信息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传递信息、指挥调度及与上级领导、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现场、救护车、医院急诊科联络的任务,起到承上启下、沟通信息的枢纽作用。通讯网络一般由3个方面构成。一是市民与急救中心的联络;二是中心与所属分中心、救护车、急救医院内部的联络;三是中心与上级领导、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救灾系统的联络。

5.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 对全体民众开展普及急救知识教育可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一切可能发生的伤害,掌握自救和互救技能,使他们成为能开展院前急救的第一救护者。因此,院前急救机构有义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对公众普及健康知识和急救知识,并举办各种救护技术培训班、提高全民自救互救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