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叙述了十二经脉的重要腧穴,包括井、荥、输、经、合的名称与部位,同时也论述了脏腑相和及六腑的功能。
黄帝问岐伯说:“凡是运用针刺,必须精通十二经脉和络脉循行的起点和终点;十五络脉从正经所别出的循行;井、荥、输、经、合五腧穴所在的部位;六腑阳经与五脏阴经的表里相合关系,四时变化对经气出入的影响;五脏之气在体表内的流注聚结的部位;经络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以及上自头面、下至肢末的联系。对于这些问题,我希望能听您解说。”
岐伯说:“让我按照次序来说吧!肺脏所属的脉气开始于少商穴,少商位于手大指端内侧,就是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鱼际穴,鱼际在手掌大鱼际的中后方,称为荥穴;脉气渐由此灌于太渊穴,太渊在手掌大鱼际后下一寸处的凹陷中,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至经渠穴,经渠在寸口后方的凹陷处,也就是搭脉时中指所在之处,称之为经穴;脉气由此入归尺泽穴,尺泽在肘横纹中央的动脉应手处,称之为合穴。以上即手太阴经所属的五腧穴。
心脏的脉气出于中冲穴,中冲穴在手中指尖端,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劳宫穴,劳穴的在手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内间,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入大陵穴,大陵穴位于手掌后腕与臂两骨之间的凹陷处,称之为输穴;脉气经行于间使穴,间使穴在手掌后三寸,两筋之间的凹陷中,当本经有病时,间使穴会脉气变化,无病时脉气就平静,因此被称之为经穴。脉气由此汇入曲泽穴,曲泽穴在肘肱二头肌腱内侧,当肘窝横纹中央,屈肘时能得此穴,它被称之为合穴。以上就是手少阴心经所属的五腧穴。
五大腧穴的位置和作用各不相同。
肝脏的脉气开始于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大拇趾外侧,即大拇趾背侧的三毛中,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由井穴出发后,流入行间穴,行间穴位于足大拇趾、次趾之间,称之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冲穴的位置,太冲穴位于行间穴上二寸凹陷的中间部位,称之为输穴。
而后行于中封穴,中封穴位于足内踝前一寸半的凹陷中,针刺该穴时,让病患足见逆向上抬起,就可见陷窝,再让病患回复自如,则针刺可通到此穴,另外,微摇患者足即可见此穴,因而它被称之为经穴;脉气由此汇入曲泉穴,曲泉位于膝内的辅骨下,大筋上,屈膝取穴,此为合穴。以上就是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腧穴。
脾脏的脉气出于隐白穴,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于大都穴,大都穴在足大趾本节后凹陷中,称为荥穴;脉气沿此注于太白穴,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称为输穴;脉气行于商丘穴,商丘穴在足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称为经穴;脉气汇入阴陵泉穴,阴陵泉穴在内踝凹陷中,伸足可得,为合穴。以上就是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腧穴。
肾脏的脉气发源于涌泉穴,涌泉穴在足心凹陷处,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由井穴出发,流于然谷穴,然谷穴在足内踝前大骨下的凹陷中,被称为荥穴;脉气注于太溪穴,太溪穴在足内踝骨后,跟骨上的凹陷中,称为输穴;脉气行于复溜穴,复溜穴在足内踝上二寸,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于阴谷穴,阴谷穴在内侧辅骨后方,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有动脉搏动,屈膝可取,它被称为合穴。以上就是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腧穴。
膀胱经脉的血气,开始于至阴穴,至阴穴在足小趾外侧,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通谷穴,通谷穴位于足小趾外侧,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于束骨穴,束骨穴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的凹陷中,称为输穴;脉气流至京骨穴,京骨穴在足外侧大骨下凹陷中,称为原穴;脉气行于昆仑穴,昆仑穴在足外踝外,跟骨之上,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入委中穴,委中穴在膝部胭横纹中央,屈膝可取,称为合穴。以上就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
胆的脉气,始于窍阴穴,窍阴穴在第四足趾末端外侧,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侠溪穴,侠溪穴位于足小趾与四趾之间,本节前的凹陷中,称之为荥穴;脉气注入临泣穴,临泣穴位于侠溪穴上行一寸五分,足小趾、次趾本节后的凹陷中,称为输穴;脉气通过丘墟穴,丘墟穴在足外踝微前下的凹陷处,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阳辅穴,阳辅穴在足外踝上四寸多处,辅骨前,绝骨上,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入阳陵泉穴,阳陵泉穴的在膝下一寸外侧的凹陷中,称为合穴,屈膝伸足可取本穴。以上就是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
胃腑的脉气,始于厉兑穴,厉兑穴在足第二趾的前端,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井穴出发,流于内庭穴,内庭穴在足第二趾外侧和中趾之间,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于陷谷穴,陷谷穴在足中趾和次趾间,内庭上二寸,称为输穴;脉气通过冲阳穴,冲阳穴在脚面上五寸的凹陷中,称为原穴,摇动足部即可取此穴;脉气行入解溪穴,解溪穴在冲阳上一寸半脚面上的凹陷中,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入下陵穴,即膝下三寸处,胫骨外缘足三里穴,称为合穴;从足三里穴下行三寸,就是上巨虚穴,寄属大肠的脉气,由上巨虚穴再下行三寸,即下巨虚穴,寄属小肠的脉气,因为大小肠皆与胃相连,脉气相通,所以上巨虚穴与下巨虚穴都属于足阳明胄经的输穴。这就是足阳明胃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条经脉都拥有自己的五大腧穴。
上中下三焦腑,贯穿于胸腹腔上中下三部,上合于手少阳经,其脉气,始于关冲穴,关冲穴在无名指前端,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此流于液门穴,液门穴在小指与无名指间,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入中渚穴,中渚穴在无名指本节后两骨间的凹陷中,称为输穴;脉气通过阳池穴,阳池穴在手腕的凹陷中,称为原穴;脉气流经支沟穴,支沟穴在腕后三寸,两骨的凹陷中,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入天井穴,天井穴在肘外大骨凹陷中,屈肘可取此穴,被称为合穴。
三焦之气向下行,有委阳穴,此穴脉气下行于足太阳膀胱经之前,上行足少阳胆经之后,出于膝胭外侧两筋间凹陷处,这是足太阳经的大络,同时也是手少阳的经脉。三焦虽然属于少阳经,在下又有足少阳、太阳二经相并正脉,入于腹内与膀胱相连,制约着下焦。若其气充实,则小便不通,若其气虚浮,则小便失禁。当用补法治疗小便失禁,而用泻法排泄小便。以上就是手少阳三焦经所属的五腧穴、原穴及下输穴,三焦和肾、膀胱间的关系。
手太阳小肠,居于腹部,其经气循行,上合于手太阳经,其脉气,始于少泽穴,少泽穴在手小指前端的外侧,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此出发,流经至前谷穴,前谷穴在手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称为荥穴;脉气注入后溪穴,后溪穴在手外侧本节后的凹陷中,称为输穴;脉气由此经过腕骨穴,腕骨穴在手外侧腕骨前的凹陷中,称为原穴;脉气至阳谷穴,阳谷穴在手掌外侧锐骨下方的凹陷中,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入小海穴,小海穴在肘内侧,距大骨外缘五分处的凹陷中,伸臂可取,称为合穴。以上就是手太阳小肠经的五腧穴和原穴。
大肠居于下,其经气在上与手阳明经相合,其脉气,始于商阳穴,商阳穴在手大拇指内侧,食指前端外侧,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此注于二间穴,二间穴在食指内侧本节前的凹陷中,称为荥穴;脉气由此过合谷穴,合谷穴在手大拇指和食指间,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经阳溪穴,阳溪穴在手腕上侧横纹前的凹陷中,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入曲池穴,曲池穴在肘外辅骨,曲肘时的横纹头处,屈肘可取此穴,称为合穴。以上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
上述都是五脏六腑的腧穴,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穴,共有五五二十五个腧穴;六腑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穴,共有六六三十六个腧穴,六腑的脉气都始于足三阳经,又上合于手三阳。
在左右缺盆的正中央,是任脉所行之处,叫做天突穴。位于任脉旁第一行列的动脉,是足阳明经所流经之处,叫做人迎穴。人迎穴外的第二行经脉上的穴位,是手阳明大肠经所流经之处,叫做扶突穴。扶突穴外的第三行经脉上的穴位,是手太阳小肠经所流经之处,叫做天窗穴。天窗穴后的第四行经脉上的穴位,是足少阳胆经所流经之处,叫做天容穴。天容穴后的第五行经脉上的穴位,是手少阳三焦经所流经之处,叫做天牖穴。天牖穴后的第六行经脉上的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所流经之处,叫做天柱穴。天柱穴后位于颈中央的第七行经脉上的穴位,是督脉所流经之处,叫做风府穴。另外在腋下动脉搏动处的穴位,是手太阴肺经所流经之处,叫做天府穴。在腋下三寸处,是手厥阴心包经所流经之处,叫做天池穴。
脏腑图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本图高63厘米,人形高49厘米。“五脏六腑”的说法尽人皆知,但是这些脏腑的准确位置却没有几个人能记住,这幅图对于不熟悉五脏六腑的人来说是极好的入门教材,不但线条流畅,文字清晰,更重要的是脏腑之间的连接也一览无余。
医学纲目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这部《医学纲目》第八卷残缺,附有一套明堂图。
针刺上关穴,应张口取之而不能闭口;刺下关穴,则应闭口取之而不能张口。针刺犊鼻穴,则应屈膝取之而不能伸开。针刺内关、外关两关穴时,应伸手而不能弯曲。
足阳明经是挟喉而行的动脉,位于喉结两旁动脉搏动处,与该脉气相通的腧穴分布在胸壁之中。手阳明大肠经的扶突穴,在足阳明经人迎穴之外,距离曲颊一寸。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穴,就在曲颊处。足少阳胆经的天冲穴,在耳朵下曲颊的后面。手少阳三焦经的天牖穴,在耳后完骨的上部。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在项后大筋两旁发际的凹陷中。手阳明经的五里穴,位于手太阴尺泽穴上三寸,有动脉搏动的地方,此穴不可针刺,以防五腧的血气尽泄,当禁针。
肺和大肠相合,大肠是传导小肠已经消化的食物的器官。心和小肠相合,小肠是盛放由胃部消化后的食物的器官。肝和胆相合,胆是清虚而未受秽浊的器官。脾和胃相合,胃是容纳并消化食物的器官。肾和膀胱相合,膀胱是贮留津液小便的器官。少阴属于肾,向上与肺相连,所以肾的经气可运行于膀胱和肺两脏。三焦则像沟渠,有疏调水道的作用,在下和膀胱相连,但它不与其他器官相连,所以又被称为孤独之腑。以上讲的是六腑与五脏的配合关系。
春天针刺,应取络脉和各经的荥穴以及大筋与肌肉的间隙,病重的应深刺,病轻的应浅刺。夏天针刺,应取输穴,并针刺肌肉、皮肤上的浅表层。秋天针刺,应取合穴,其余则参照春天针刺法。冬天针刺,应取井穴和脏腑的腧穴或背腧穴,并应深刺留针。这是根据四时气候变化,气血运行盛衰,疾病发作部位等与五脏相应的关系来决定的。治疗转筋,应令病患站立而取穴针刺,这样可以很快治愈。治疗四肢偏废的痿厥,应让患者安卧,张开四肢,而后针刺,这样可使他立即有轻快感。”
随着气候变化,针刺策略也要相应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