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脉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经脉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诊断治疗的要领,应当以经脉变化作为依据。

本篇主要论述了经脉的重要作用;神气血形志的有余与不足的含义、形成、症状及治疗方法;气血相并、外邪侵袭、阴阳失调等的病理、病证及其治疗,虚实证的调理方法。


黄帝问道:刺法上写道,病属有余的采用泻法治疗,病属不足的采用补法治疗。但是怎样区分有余和不足呢?岐回答说: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您要问哪一种呢?

黄帝回答:全都想知道!岐伯说:神分为有余和不足,气分为有余和不足,血分为有余和不足,形分为有余和不足,志也可分为有余和不足。这十种情况,其气各不相同,变化无穷。

黄帝问道: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能够产生各种疾病,而对于各种疾病,都有虚实的不同。现在,您只泛泛提及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它们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这都产生于五脏的。心主藏神,肺主藏气,肝主藏血,脾主藏形,肾主藏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愉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外在的形体与内部骨髓相连,才能使五脏的功能和全身正常协调,形成一个健康的人体。五脏是人体的中心,它们和身体各部分的联系,都是借助经脉形成的通道,从而能够运行血气。假如气血不调,就会引起各种疾病。所以诊断治疗的要领,应当以经脉变化作为依据。

黄帝问:神有余和神不足的症状是怎样的?岐伯说:神有余就会大笑不止,神不足就会经常悲哀。如果病邪还没有并入血气,那么五脏功能就正常而安定。这时病邪还只是滞留在形体中,恶寒只是侵袭肌肤表面和毫毛之间,还没有进入经络,这就叫做神病之微。

黄帝又问:怎样运用补泻之法进行治疗呢?岐伯说:对于神有余的情况,应当刺小络脉,使之出血,但不要深刺,更不要刺伤大的经脉,这样,神气自然就能协调,恢复正常。对于神不足的情况,要找准虚络的部位,用按摩引导气血到达虚络之中,再配合以针刺法,不要使其出血,也不要使其气外泄,只要疏通了经脉,病人的神气就会协调正常了。

黄帝说:应该怎样运用针刺法治疗微邪呢?

岐伯说:对病变部位进行按摩,针刺时要浅刺,不可向里面进针,通过运针把气血引导到虚弱不足的部位,神气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经脉内连外通,以神为主导的有机整体。

经脉的重要作用

黄帝道:很有效的方法!气有余和气不足的症状是怎样的?岐伯说:气有余,就会出现气喘咳嗽、气向上逆行的症状;气不足,就会出现鼻塞、呼吸不利、气短的症状。如果邪气还没有与气血相杂,那么五脏就功能正常而安定,这时的病邪只是侵入人体皮肤肌肉的表层,对肺脏的功能活动造成轻微影响,这样的病证叫做肺气微虚。

黄帝问:治疗气的病变时,怎样运用补泻法呢?岐伯说:对于气有余的情况,就泻其经脉,但不要损伤机体深处的大经脉,针刺时不要放血,也不能使经气外泄。对于气不足的情况,应该用补法来充实病人的经脉之气,不能使经气外泄。

黄帝又问:怎样运用针刺法治疗微病呢?岐伯说:针刺前应先按摩发病的部位,同时拿出针对病人说:“我准备深刺。”但实际进针时一定要改为浅刺,这样病人的精气自然贯注于内,不与邪气结合,而邪气散乱在浅表,无处停留,就只好从腠理排泄出,正气自然就能恢复正常。

黄帝说:很有道理!血不足和血有余的症状是怎样的?岐伯说:血有余就会容易发怒,血不足就容易恐惧。如果邪气还没有并入血气,那么五脏功能就正常而安定。这时邪气侵犯人体,也只是在体表的孙络中,但孙络被邪气阻塞不通畅,有血液外溢,则说明络脉中有淤血留滞的现象。

黄帝又问:应该怎样运用补泻法治疗关于血的这些病变呢?岐伯说:血有余,就泻其气充盛的经脉,使之出血;血不足,就补其气虚弱的经脉。观察虚经的分布,将针刺入经脉后,留针候气,并注意病人的目光,等到脉象洪大时,就要立刻拔针,不能使它出血即可。

黄帝又问:怎样针刺留血?岐伯说:看准有留血的络脉,刺出其血,但注意不要让恶血流入经脉,而引起其他疾病。

黄帝道:非常好!形有余和形不足的症状是怎样的?岐伯说:形有余就会出现腹部发胀、小便不通利的症状;形不足就会表现出四肢不灵活的症状。如果邪气还没有与血气相混杂,那么五脏功能就正常而安定,即使外邪侵袭,也仅仅是肌肉有些蠕动的感觉,这称为“微风”。

黄帝又问:怎样运用针刺补泻的方法治疗有关形的病变呢?岐伯说:对于形有余的情况,就要泻足阳明胃经之气;对形不足的情况,就要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之气。

黄帝又问:应该怎样治疗微风病呢?岐伯说:针刺时应针刺到肌肉之间,用以驱散邪气,但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损伤络脉,这样才能促使卫气恢复,那么邪气也就消散了,可达到治疗的效果。

黄帝道:很对!志有余和志不足的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志有余就会出现腹胀和大小便不利的症状;志不足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症状。如果邪气还没有与气血相混杂,那么五脏功能就正常而安定,即使外邪侵袭,也只是骨节里有轻微疼痛的感觉。

黄帝又问:应该怎样运用针刺补泻的方法治疗志的病变呢?岐伯说:对于志有余的情况,采取泻法刺然谷出血;对于志不足的情况,就采用补法针刺复溜穴。

黄帝又问:在邪气与血气还没有相并的时候,针刺的方法是怎样的?岐伯说:对骨节疼痛处进行针刺,但不要深刺损伤经脉,这样,邪气就能很快被驱除掉。

黄帝说:讲得好!我已经了解关于各种虚实病变的表现,但还不清楚怎样产生这些虚实病变的?岐伯说:虚实的产生,是由于邪气与血气相混杂,阴阳相互失去平衡。这样,气在卫表乱窜,血逆行于经脉,血气不能正常运行,就形成了一实一虚的情况。如果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就会引发惊狂症。如果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就会发引发内热病。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人就会出现心中烦闷、多怒的症状。如果血与邪气在下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人就会出现思维混乱、易于健忘的症状。

黄帝问:血与阴邪相杂,气与阳邪相混,对于这种血气分离的情况,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呢?岐伯说:血和气的特性都是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的,寒冷会导致血气涩滞不能畅通,而当温暖时,血气就消散而易于运行,因此当气偏盛时,就出现血虚的现象;当血偏盛时,就出现气虚的现象。

黄帝道:人体所具有的莫过于血和气了,现在您只提到血偏盛、气偏盛都为虚,难道就没有实了吗?岐伯说:多余的就称为实,不足的就称为虚。因为气偏盛,血就相对不足,血偏盛,气就相对不足。现在血和气相分离,所以就成为虚。络脉和孙络里的血气,最终都流注汇集到经脉中,如果血与气汇集到经脉,那就成为实。如果血和气汇集经脉后,沿着经络上逆,就会引发大厥的病证,患了这种病,就会突然昏死过去,倘若在血气能够复返而下降,手足还暖和的情况下,就能救活,否则就会死亡

黄帝道:实是从何处而来?虚又向何处去?关于虚实的实质,我诚恳地向您请教这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人体的阴经和阳经,也就是脏腑的气血和外在的肌表的气血,都有腧穴相互流注交会。阳经的气血,灌注到阴经,阴经气血充满了,就溢出,阴阳内外之气相互平衡,从而充实人的形体,人体三部九候的脉象也就协调了,这样才能称为健康正常的人。凡邪气伤人引起的病变,有些开始于内脏,有些开始于肌表。疾病从肌表开始的,是由于受了风雨寒暑的侵袭;疾病从内脏开始的,是由于饮食不当,起居没有规律,情欲过度,喜怒无常造成的。

黄帝问:风雨邪气是怎样伤害人体的?岐伯说:风雨邪气损伤人体,一般先侵入人体的皮肤,然后进入细小的孙脉中,孙脉中的邪气充满了,就会输送传入到大的经脉中,并且病邪和人体的血气相合并,混杂侵袭到分肉腠理之间,这时可以诊察病人的脉象为坚实而大,因此叫做实性病证。实证的外形坚实而充满,不可以按压,按压就会引起疼痛。

黄帝又问:寒湿是怎样伤人的呢?岐伯说:寒湿伤人,一般先引起人体皮肤松弛而不能收敛,功能失常,肌肉反而坚紧密实,血液受寒后凝涩而运行不畅,卫气受到损伤而不足,所以叫做虚性病证。患有虚性病证的人,局部发生病变的皮肤往往松弛而有皱纹,体表卫气不足,所以对局部病变处进行按摩,按摩后气血通行而感到温暖,病人就会感到舒服而不疼痛了。

黄帝道:非常正确!那么由阴经引发的实性病证是怎样形成的?岐伯说:多怒而不进行控制,就会引起阴气上逆。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下部就显得空虚,阳气因而趁机下行侵占原本属于阴气的部位,所以这种病就为实性病证。

黄帝又问:由阴经引发的虚性病证是怎样形成的?岐伯说:如果欣喜过度,气就会下陷;过于悲哀,气就会消散。气消耗,血脉就虚,如果同时又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趁虚充满经脉,就会造成血涩滞而气耗散,所以这种病就为虚性病证。

黄帝道:古医经上写着,阳虚就产生外寒,阴虚就产生内热,阳盛就产生外热,阴盛就产生内寒。我知道这种说法,但不知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阳都是受气于上焦的肺,它的作用是温养皮肤腠理之间。现在寒气侵袭于外,使上焦之气不能通达于肤腠之间,以致寒气独留在皮肤肌肉之中,所以就会出现恶寒战栗的症状。

黄帝又道:阴虚为什么会产生内热?岐伯说:假如疲劳过度,形体就会衰弱,气力就会减少,脾胃之气也会不足,这样,既不能将饮食精华向上正常输送到上焦,又不能将糟粕从下部顺利排出,糟粕滞留胃中腐化生成热邪,向上熏蒸胸中,因此产生内热。

黄帝又问:阳盛为什么会产生外热?岐伯说:由于肺气不通畅,就使皮肤紧密,腠理闭塞,毛孔不通,卫气不能向外发散,所以就产生外热。

黄帝又问:阴盛为什么会产生内寒?岐伯说:由于厥气向上逆行,寒气积在胸中不能散发,就使阳气散去,寒邪独留,因而血液凝涩,经脉运行不通畅,其脉象盛大而涩,所以形成内寒。

黄帝道:阴与阳相混杂,同时又与血气相混杂,病已经形成,那么怎样运用针刺疗法呢?岐伯说:治疗这样的病证,一般应该取经脉上的穴位进行针刺。用深刺法对血的病变进行调理治疗;用浅刺法对气的病变进行调理治疗。同时依据病人形体的高矮胖瘦和四时气候的情况,来确定针刺穴位的数目。

黄帝又问:邪气已经和血气相混杂,病已经形成,阴阳已经失去了平衡,这时应怎样运用补法和泻法呢?岐伯说:用泻法治疗实证的方法是,当病人在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进入人体内,并摇大针孔,从而打开邪气外泄的门户;在病人呼气时出针,针随着呼气而拔出体外,这样,人的正气不受到损伤,邪气也会退去。因为针孔是邪气外泄的门户,所以针孔不能闭合,以利于邪气排出。甚至可以摇大针孔,从而拓宽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就是所谓的“大泻”的治疗方法。出针时一定要加重手法,迅速出针,这样自然就会战胜邪气。

黄帝又问:怎样运用补法治疗虚证呢?岐伯说:医生持针后,不要立即进行针刺,而需要稳定病人的情绪,等待病人呼气时进针,针随着呼气进入体内。这样,针孔四周就会变得紧密,也就使人体的正气不能外泄。等经气到来针下有充实感觉的时候,迅速出针,并按闭针孔。这样,邪气散去,不再复还人体,正气也就得以保全。总之,在针刺时,不论进针还是出针都不要错过时机,这样才能使已经来到针下的气不会散失,并把远处的气引导到针下。这就是针刺的补法。

黄帝道:您提到虚和实的病变有十种,都是由五脏所引发。五脏只有五条经脉,但人身有十二经脉,都能够产生各种病变,您只是谈了五脏,那十二经脉,联络人体的三百六十五个气穴,每个气穴都可能出现病变,这也必定波及经脉,经脉的病也分为虚实,它们与五脏的虚实是如何对应呢?

岐伯说:五脏本来和六腑有表里的关系,其经络和支节,各有虚实的病证,这要审视病变的所在,随即进行调治。如果病变在脉的,治疗时可以对血进行调治;如果病变在血的,治疗时可以对络进行调治;如果病变在气的,治疗时可以调理卫气;如果病变在肌肉的,治疗时可以对肌肉进行调治;如果病变在筋的,治疗时可以对筋进行调治;如果病变在骨的,治疗时可以对骨进行调治。对于风寒痹痛、经脉拘急的病证,可以用火针劫刺患处。如果病变在骨,要进行深刺,出针后,用药温熨患处。如果病人说不清疼痛部位,可针刺阳跷、阴跷二脉。如果身体有病痛,而九候的脉象没有病变,就采用缪刺法进行治疗。如果左侧疼痛,而右脉脉搏出现异常,就要采用巨刺的方法进行治疗。因此,一定要谨慎审察病人九候的脉象,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针刺,这样,针刺的原理才算完备了。

虚实证的针刺治疗原则,不外因人、因时、因病施治,和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两点。这也同样使用于一切病证的中医治疗。

泻法治疗实证

补法治疗虚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