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查脑炎做腰椎穿刺需要注意什么

查脑炎做腰椎穿刺需要注意什么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实质和脑血管的病变。结核性脑膜炎常常继发于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其全身结核毒性症状如发热、盗汗等与结核病基本相同。嗜睡,可有惊厥,神志清楚,脑膜刺激征为阳性。其实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反复多次的行腰椎穿刺,一方面是观察病情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要定期向椎管内注射抗结核药物以提高疗效。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由结核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实质和脑血管的病变。由于病变所在解剖部位的重要性和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结脑是最严重的结核病。此病多见于儿童,成人中青少年为多,也可见于老年人。目前是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常见病。结核性脑膜炎常常继发于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其全身结核毒性症状如发热、盗汗等与结核病基本相同。主要特征是头痛,头痛可为全头痛,严重时头痛欲裂,伴有呕吐。其呕吐呈喷射状,呕吐前常无恶心,无胃部不适的感觉,呕吐无前兆,突然呕吐,将胃内容物“喷射”而出,难以自控。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由于颅内压增高,常颈项强直,做低头动作时头痛尤重。病人可出现抽搐,惊厥,不省人事,胡言乱语,大、小便失禁,严重时昏迷。查体可发现病人颈项强直,可出现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脑膜刺激征阳性,以上表现均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表现。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结脑的感染途径

(1)结核菌侵入血液,经脑膜动脉到达脑膜。

(2)结核菌经血行播散到脉络丛形成结核病灶,以后病灶破入脑室,累及脑室管膜系统。

(3)全身粟粒性结核,通过血循环直接播散到脑膜上。

(4)颅外感染灶,以肺纵隔内淋巴结为主,其次为颅骨或脊椎结核病灶、椎旁脓肿、盆腔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及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并发结脑。

2.结脑的发病因素 结核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发病,病情的轻重和病变性质也有很大差异。这些都与机体的反应性、细菌数量和毒力强弱以及抵抗力密切相关。

3.病理 结脑病变波及脑膜、室管膜、脑实质及脊髓膜。主要病理所见:脑膜弥漫充血,脑回变扁平,颅底脑膜与室管膜广泛结核性炎症渗出或纤维化。结核性小动脉炎、小静脉炎。脑实质散在的或孤立的渗出病灶或脑内结核病。后期可见动脉内膜炎造成的脑脊液生成增加、而蛛网膜的回吸收能力降低,有大量蛋白的炎性渗出物沉积颅底,形成梗阻性脑积水。脑室扩大,脑实质萎缩变薄。患者可因高颅压引起脑癌而死亡

(二)临床表现及分期

结脑发病病程一般比较缓慢,临床上: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其表现如下。

1.早期 神志清,发热,头痛,常为间断性呕吐,精神委靡,食欲减退,消瘦,有时盗汗。发病在2周以内脑脊液检查,葡萄糖和氯化物稍减少或正常。

2.中期 头痛加剧,伴喷射性呕吐,但无恶心。嗜睡,可有惊厥,神志清楚,脑膜刺激征为阳性。脑脊液检查细胞数(0.25~1)× 109/L,葡萄糖氯化物下降,蛋白正常在150~450mg/L。

3.晚期 昏迷,反复惊厥,持续高热,呼吸不规则,四肢瘫痪,深浅反射消失,可出现脑疝危象。大小便失禁,癫发作。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在(0.5~10)×109/L或死亡。葡萄糖和氯化物降低,可出现蛋白分离现象。

4.脑膜刺激征 头痛、呕吐是脑膜刺激征最常见的症状,布鲁辛斯基征、凯尔尼格征阳性是脑膜刺激征的重要体征。

5.脑疝特征 神志不清楚,呼吸不规则,瞳孔不等大。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可分为

(1)脑膜炎型:其病变主要在脑膜。

(2)脑内结核瘤型:脑实质有明显的结核球,可单发或多发。

(3)脑脊髓膜炎型:炎性病变处脑膜外,且蔓延到脊髓膜及脊髓。

(4)混合型:以上三型均混有。

6.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少数伴有轻度贫血,血沉多升高,临床上一直将血沉升高作为判断结核病活动性依据之一。

(2)脑脊液常规检查:脑压,一般升高到180~200mmH2O或以上,外观清亮或淡黄色,有的轻度浑浊呈毛玻璃状。脑脊液白细胞升高到(0.1~0.5)×109 K,中性粒细胞比例高到0.60~0.80。脑脊液糖和氯化物降低,糖含量下降到2.8mmol/L以下,氯化物一般低于120mmol/L,可作为结脑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蛋白质含量增高,一般大于450mmol/L,有时可达10g/L以上,有的出现蛋白细胞升高现象。

(3)脑脊液的特殊检查:脑脊液中查抗酸杆菌,阳性率在15%~30%或更低。免疫球蛋白测定,IgG增高,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高。PcR监测对结脑有特异的诊断。

(4)CT扫描、磁共振检查:①脑实质粟粒性病灶。②脑膜密度增强。③结核瘤CT表现为环状、块状和点状阴影。

脑磁共振显示脑部解剖结构比CT影像更清晰,特别是脑结核瘤的表现优于CT扫描。

(三)治疗要点

1.基础治疗 结脑病人应住院治疗,一般不少于3个月,应绝对卧床休息。

2.抗炎治疗 常合并肺部及其他部位的感染。

3.治疗高颅压 常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每6~8小时1次,或配合利尿药如呋塞米、利尿酸、氨苯蝶啶等。

4.抗结核药物治疗

(1)初治:HRZES强化期3~4个月或应用左氧氟沙星0.4g,1/d,3~4个月。继续期用HRZES方案。

(2)复治:选至少3种或3种以上未用过的抗结核药,如INH、1321TH、PAS、AK静滴。

(3)疗程:采取长期化疗,1.5~2年。

5.激素治疗 与抗结核药物合用可提高结脑之疗效。多用短期突击大剂量。常给予泼尼松30~50mg,清晨顿服1/d,根据病情好转减量。

(1)鞘内注射:常采用INH+地塞米松鞘内注射。

(2)侧脑室穿刺或引流。

(3)血管扩张药物的应用

(4)脑代谢活化剂的治疗,可改善脑代谢紊乱,促进脑功能恢复。

(5)减少胞脊液生成药物:醋氮酞胺和地高辛口服。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卧床时间一般为半年,卧床应以头高位15°~20°,颈项强直者去枕。

(2)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强光强声刺激。

(3)保持床单位整齐、清洁、干燥,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

(4)保持大便通畅。3d无大便,遵医嘱给予缓泻药,预防颅内压增高。

(5)如呕吐或惊厥时,将病人侧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

(6)饮食护理。宜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糖、低脂饮食。

(7)心理护理。保持病人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8)配合医生做好腰椎穿刺前、中、后的护理工作。

(9)密切观察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及时记录。瞳孔忽大忽小时提示中脑受损。注意颅内高压及肢体活动情况。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0)遵医嘱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11)发热病人遵医嘱给予降温。做好口腔护理。

(12)昏迷病人注重眼睛的保护,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保持通畅;严格无菌操作,防感染。对烦躁不安、抽搐的患者,给予保护性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定期翻身拍背防坠积性肺炎。

(13)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制订有效的肢体训练计划。

2.颅内高压的护理

(1)观察病人头痛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无呕吐,呕吐是否为喷射性及呕吐物的性质,病人的呼吸情况,判断颅内压升高的程度,为降颅压治疗提供依据。

(2)观察脱水利的临床反应。

①观察脱水前后病人头痛、呕吐物情况。

②脱水药快慢对病情的影响。

③脱水药间隔时间的影响。

④严重颅内高压病人甘露醇与呋塞米间隔使用。

⑤肾功能不全应观察尿量变化,以防肾功能恶化。

(3)侧脑室引流的护理

①首先做好侧脑室引流术前推备、术中护理。

②术后观察脑脊液颜色及每日脑脊液引流量。

③正确判断脑室内压力

④观察脑室内压力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⑤注意引流后的消毒、无菌处理。

3.腰椎穿刺的护理

(1)心理护理:腰椎穿刺是患结核性脑膜炎时经常做的常规检查。有些患者对腰椎穿刺非常恐惧,有的患者认为腰椎穿刺抽出的脑脊液是“骨髓”,会使身体受伤。实际上腰椎穿刺抽取的是脑脊液。脑脊液是神经系统内不断地产生液体,它不断地流动,不断地产生。抽出几毫升或十几毫升,几分钟内就会经脑内的“脉络层和蛛网膜颗粒”分泌补充,对身体无任何影响。

(2)腰椎穿刺后病人必须平卧4~6h,而且要去掉枕头,否则容易出现“脑疝”而发生危险。由于从椎管中抽出部分脑脊液,使得脊髓周围脑脊液的压力变低,当病人坐立或站立起来时,脑内的脑脊液在重力的作用下“推压”脑组织向下移动而“嵌顿”在椎管上端的狭窄处,脑组织被挤压,局部的视神经、呼吸中枢、心跳中枢被损伤而发生生命危险。所以腰椎穿刺后要平卧一段时间,经过脑脊液的流动,使颅内各部分压力得以平衡,就不会发生脑疝了。

(3)有的病人认为腰椎穿刺做过1次,已经化验了脑脊液,就不用再做腰椎穿刺了。其实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反复多次的行腰椎穿刺,一方面是观察病情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要定期向椎管内注射抗结核药物以提高疗效。一般病人每周需要行腰椎穿刺1次。病情不稳定的患者,2~3d就需要做1次。等病情好转后,可适当将间隔时间延长。

(4)保持腰椎穿刺处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