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范围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范围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是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原发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充分证明了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病显著相关。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发脉压增大为特征,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超过了舒张压的增高。

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患了高血压,如果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久而久之即导致全身各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因此,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我国人口的增长及趋向老龄化,防治高血压是一项艰巨、刻不容缓的任务。研究表明,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有效的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因此,普及高血压防控知识,加强血压的监测,意义十分重大。

【发病机制】

1.关于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

(1)高血压危险分层理论的提出:1993年新西兰防治高血压组织首先提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在《防治高血压指南》中开始强调对危险因素分层。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ESC-ESH)联合颁布的《欧洲高血压指南》对心血管危险评估及危险分层进行了更新,倡导在高血压治疗中要全面评估心血管风险,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高血压危险分层概念:我国在1999年版《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开始强调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并将定义为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综合患者血压高低,按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及并存临床情况的合并作用将危险量化为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其中,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Ⅰ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属低危组;高血压Ⅱ级或Ⅰ~Ⅱ级同时有1个或2个危险因素,属于中危组;高血压水平属Ⅰ级或Ⅱ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伤患者或高血压水平属Ⅲ级,无其他危险因素患者属高危组;高血压Ⅲ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TOD),或高血压Ⅰ~Ⅲ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属于很高危组。

2.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8.7kPa(140mmHg)和舒张压(DBP)≥12kPa(90mmHg)时,将被认定为高血压。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是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发病机制: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①血压的调节:正常的血压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自身调节机制对血压的调节和高血压的维持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将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后经酶的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其最主要的作用为:外周血管阻力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体内水、钠潴留。

③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当大脑皮质神经失调,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外周阻力增高和血压上升,因此就会出现过度的情绪波动引起血压上升。

④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内皮细胞生成舒张和收缩物质,通过代谢等方式对血液循环和心血管功能进行调节。

胰岛素抵抗:由于遗传、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胰岛血症,引起肾小管钠再吸收增加,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2)危险因素:国际上确定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体重超重、膳食高盐和中度以上饮酒。我国原发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充分证明了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病显著相关。

①体重超重与肥胖:我国人群平均体质指数(BMI)中年男性为21~24.5kg/m2,中年女性为21~25kg/m2。调查表明,基线时体重指数每增加1,5年内确定高血压[SBP≥21.3kPa(160mmHg)或DBP≥12.7kPa(95mmHg)]的危险上升9%。女性的血压增高随BMI增高的趋势比男性更为突出。我国2004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显示,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亿和6 000多万。大城巿成年人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30%和12.3%,儿童肥胖率达8.1%,与1992年调查相比,成年人超重率上升了39%,肥胖率上升97%。

②饮酒:我国中年男性人群饮酒率(每周至少饮酒1次)为30%~66%,女性为2%~7%,持续饮酒的男性4年内发生的高血压危险增加40%。

③高钠摄入:钠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显著相关,中国人平均摄入的钠盐量地区差异颇大,北方12~18g/d,南方8~12g/d,大都超过WHO每天钠盐摄入量不超过10g的要求。如果钠盐摄入每天增加2g,SBP与DBP分别上升0.27kPa(2mmHg)。由于摄入钠盐过多而诱发的血压增高称盐敏感性高血压,我国的盐敏感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28%~74%,老年人更多见。

④膳食因素:低钾、低钙与低动物蛋白质,它们都加重或促发了血压增高。

我国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危害首推脑卒中,SBP每增高1.3kPa(10mmHg),脑卒中的危险增高49%(缺血性脑卒中增高47%,出血性脑卒中增高54%)。DBP每增高0.67kPa(5mmHg),脑卒中危险增高46%。高血压对我国冠心病的发病影响虽不及西方,但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还增加心力衰竭与肾脏病的危险性。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发脉压增大为特征,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超过了舒张压的增高。

(3)病理生理:高血压早期无明显改变,长期高血压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表现为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

3.继发性高血压 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继发性高血压尽管所占比例不高,但绝对人数仍相当多,不少于继发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素分泌瘤等)可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得到根治或病情明显改善。及早明确诊断可以提高治愈率和防止病情发展。

【临床表现】

(1)原发性高血压:大多起病隐匿、缓慢,症状常不突出。常见症状有头痛、疲乏、眩晕、心悸、气短、耳鸣、视物模糊、颈项板紧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症状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不适而体检中偶然发现高血压。

血压随季节、昼夜、情绪等因素有较大波动。冬季血压较高,夏季较低;血压有明显的昼夜波动,一般夜间血压较低,清晨起床活动后血压迅速升高,形成清晨血压高峰。患者在家中的自测血压值往往低于诊所血压值。体检听诊可闻及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和收缩早期喀喇音。如伴有心肌肥厚及舒张功能障碍,可出现第四心音。当合并有收缩功能障碍时,可出现交替脉及舒张期奔马律。

(2)继发性高血压

①大动脉炎: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全层性、非特异性动脉炎性疾病,受累动脉壁增厚并可伴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扩张,偶有瘤样改变。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临床表现早期: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非特异性表现,如发热、心悸、盗汗、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体重减轻、关节酸痛等症状;血管病变活动期:主要表现为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扩张,因受累的动脉部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②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是一侧或双侧肾动脉及分支狭窄引起的高血压。其临床特点:一是多见于30岁前或50岁后突然起病,女性多见;二是血压明显增高,常>26.7/14.7kPa(200/110mmHg),并持续增高;三是病程短,进展快,一般不超过2年;四是患者会有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在上腹部听到血管杂音,且上下肢的收缩压压差>1.33kPa(10mmHg)。

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分泌过多醛固酮所致,以长期高血压伴低血钾为特征。由于电解质代谢障碍,绝大多数患者存在低血钾而致的肌肉、心脏及肾改变。表现为四肢无力,周期性麻痹。常有心悸,可出现不同形式的心律失常。长期低血钾,可引起肾小管细胞变性,影响肾小管功能,出现夜尿增多及口渴等症状。

④嗜铬细胞瘤:多生长在肾上腺上的一种良性肿瘤,可持续或间断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或间断的血压升高。血压波动性升高是嗜铬细胞最常见、最重要的表现。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阵发性高血压为嗜铬细胞瘤特征性表现。平时血压不高,发作时血压骤升,常伴有剧烈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心力衰竭、脑出血、肺水肿等。有时转为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剧。其二持续性高血压型患者酷似高血压病,发展快者更似急进型高血压病。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畏寒、多汗、低热、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头痛、烦躁、焦虑、逐渐消瘦。部分儿童或少年患者,病程发展迅速,呈急进型高血压经过,眼底损害严重,短期内可出现视盘水肿,视神经萎缩以致失明。

⑤皮质醇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又称库欣综合征,主要是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肾上腺皮质腺瘤,引起糖皮质激素过多所致。80%患者有高血压,同时伴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毛发增多、血糖增高的表现。

⑥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缩窄多数为先天性,少数是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临床表现为上臂血压增高,而下肢血压不高或降低。在肩胛间区、胸骨旁、腋部有侧支循环的动脉搏动和杂音;腹部听诊有血管杂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肋骨受侧支动脉侵蚀造成的切迹。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对于血压超过正常范围者,应进行血压随访,必要时做动态血压监测。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及了解靶器官损害的程度,有必要行下列检查。

1.常规项目 血、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尿酸、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和心电图。上述检查有助于发现相关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部分患者根据需要和条件可以进一步检查眼底、超声心动图、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特殊检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和靶器官结构与功能变化,可以有目的选择相关的特殊检查,如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踝/臂血压比值、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等。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以了解血压的平均值及昼夜波动,客观地反应血压的实际水平;判断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指导降压治疗和评价降压药物的疗效。

【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1.恶性高血压 临床特点为:①发病急骤,多见于中、青年;②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常高于17.29kPa(130mmHg);③主要症状为头痛、视力障碍;④眼底检查可发现眼底出血、渗出、视盘水肿;⑤肾病变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及肾损害;⑥病程进展迅速,如不予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肾衰竭、脑卒中、心功能衰竭,预后不良。

2.高血压危象 因紧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的危急症状。在高血压早期与晚期均可发生。表现为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胸闷、气急、视力模糊等,伴靶器官损害时可发生心绞痛、肺水肿或高血压脑病。

3.高血压脑病 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自身调节范围,脑灌注过多,液体渗入脑血管周围组织引起脑水肿。临床表现以脑病症状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烦躁、意识模糊,甚至抽搐及昏迷。

4.脑血管病 如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等。

5.心力衰竭 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除少数为急性左侧心力衰竭外,大多数均为慢性心功能不全。

6.肾损害 高血压所致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分为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与恶性小动脉性硬化症。前者的发生与高血压程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男性与老年人多见。后者多见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

7.主动脉夹层 本症因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也是猝死的病因之一。高血压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突发剧烈胸痛常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疼痛发作时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可迅速出现夹层破裂(如破入心包引起急性心脏压塞)或压迫主动脉大分支的各种不同表现。

【诊断标准】血压水平和心血管事件之间呈正相关,因此近年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亦进行了修改。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1998年9月,WHO-ISH(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提出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推荐了一个新的血压分类标准(表12-1),降低了确诊高血压的标准为收缩压≥18.7kPa(140mmHg)或舒张压≥112kPa(90mmHg)[以往确诊高血压收缩压≥21.3kPa(160mmHg),或舒张压≥12.7kPa(95mmHg)]。根据确定高血压和非致死、致死的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提出了最理想的血压是收缩压<16kPa(120mmHg),舒张压<10.7kPa(80mmHg),“正常高值”也作为一类包括在内。我国卫生部高血压联盟于1999年10月颁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也参照了此血压分类标准。尽管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但确诊高血压的标准却更严格(血压正常值降低),表明了人们对高血压危害性认识和重视的提高。

表12-1 WHO-ISH关于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注:当一个受检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处在不同类别时,取较高一个类别

高血压是指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测定的血压值超过诊断标准。新的治疗指南强调,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依据不仅要根据其血压水平,而且应根据对该患者总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评估。

【治疗原则】

1.原发性高血压

(1)改善生活行为: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使用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①减少钠盐摄入:膳食中约有80%钠盐来自烹调用盐和各种腌制品,所以应减少烹调用盐,每人每日摄入食盐量在5g以下。②补充钙和钾:每人每日吃新鲜蔬菜、水果400~500g,喝鲜牛奶500ml,可以补充钾1 000mg和钙400mg。③减轻体重:体重超标者应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尽量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5。体重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均有益。④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的睡眠及良好的休息,避免过度用脑。⑤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减少紧张与恐惧。⑥改正不良习惯,戒烟、忌酒,消除危险因素。⑦增加运动: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水平。较好的运动方式是低强度或中强度的等张运动,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或步行,一般每周3~5次,每次30~60min。

(2)药物治疗:WHO将抗高血压药物分为七大类: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长效)、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α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及其他降压药。

①药物治疗原则:从低剂量开始;合理的联合用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使用长效制剂,争取24h平稳降压;长期治疗。

②降压治疗目标:WHO推荐的目标血压: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135/85mmHg);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理想或正常(<120~130/80~85mmHg);对于老年患者血压应控制在正常高值水平(<140/90mmHg)。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应达最低目标水平(DBP<80mmHg),可明显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及肾功能受损的危险性。

③降压药治疗对象:高血压2级或2级以上患者(≥160/100mmHg);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已经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者;凡血压持续升高6个月以上,改善生活方式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者。从心血管危险分层的角度,高危和极危患者必须使用降压药物强化治疗。

2.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一旦明确,就应尽早进行有效的病因治疗。如肾动脉狭窄可行经皮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亦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应及时手术切除。对于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应进行原发病的治疗及降压治疗,但病因常不能去除,预后较差。

急救及监护】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①将患者安排在ICU接受治疗,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室内光线柔和,减少探视。②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心率、呼吸、血压及尿量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与处理。③护理操作应尽可能集中进行,以免过多打扰患者。

2.吸氧 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如急性左侧心力衰竭时,给予湿化瓶内加入30%~50%乙醇;伴有心绞痛者,给予高流量4~6L/min吸氧。

3.用药的监测 进行心电、血压监测并记录。建立静脉通道,护士在静脉滴注降压药时前30min内,每5分钟监测血压1次,使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遵医嘱给予快速降压药物,如硝普钠静脉滴注,注意避光,现用现配,防止见光变质。药物降压应防止血压降低过快和过度,因过快、过度将超过靶器官自我调节血流的能力,其所致的急性血压降低可导致心、脑、肾的损害。

4.高血压脑病的护理 高血压脑病是指高血压病程中发生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护理重点是防治患者抽搐和并发症的发生。①抽搐时给予静脉推注地西泮或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②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患者衣领,除去义齿,于上、下齿之间置牙垫,防止舌咬伤;③保持患者大便通畅,排便时勿用力,防止过度用力造成颅内压增高;④当患者发生脑水肿时,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呋塞米40~80mg静脉推注。

5.心理护理 由于高血压脑病发病急、症状重,患者多有紧张、恐惧心理,应做好心理疏导、安慰解释工作,稳定患者情绪。待病情稳定后,告知患者遵医嘱坚持服药,注意生活规律,低脂低盐饮食,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愉快,严格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之内。

【护理】

1.给予心理护理。因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和心理障碍既是高血压的诱因或危险因素,也是其引起的并发症。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心理障碍的了解和护理已成为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高血压患者心理障碍以抑郁和焦虑为主要表现。①及时掌握患者心理活动,主动与患者交流,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提供必要的心理、社会支持;②主动介绍疾病特点、治疗方法,并说明不良情绪影响本病的治疗效果;③鼓励家属陪护与探视,对患者应充分理解、宽容和安慰,给予情感支持和心理上的慰藉,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④指导患者掌握必要的放松疗法和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抗抑郁或抗焦虑的药物。

2.保持病室清洁安静,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探视,操作处置应尽可能集中进行,以免过多打扰患者,影响休息。

3.遵医嘱给予降压药,观察用药后血压变化,以判断用药效果,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防止低血压的发生。定时为患者测血压并做好记录,测血压应定测量部位、定测量体位、定测量时间定血压计。

4.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大汗、视物模糊等表现。定期监测患者血压,当血压有增高趋势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加强监测。

5.加强基础护理,防止跌倒。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易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使患者突然发生脑功能失调,出现意识丧失,导致跌倒,而心血管疾病患者常用药物如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药、扩血管药等,可通过影响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增加跌倒的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及时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及安全告知,详细介绍病区环境,提示容易发生跌倒的危险场所,如洗漱间、卫生间、楼梯等,在病区走廊贴挂防跌倒安全提示语,随时提醒患者重视;告知患者应避免容易引起跌倒的危险行为,如较长时间卧床和久蹲大便后突然改变体位、热水洗澡时间过长、憋尿、用力排便等;提示患者生活起居应缓慢改变体位,夜间或晨起床应做到3个30s,即醒后30s再起床,坐起后30s再站立,站立30s后再行走。患者头晕严重时,应指导在床上排尿、排便;对伴有恶心、呕吐的患者,应将盛接呕吐物的容器放在患者伸手可及处,以免因起床、下地呕吐而摔倒。必要时加床护栏。

6.注意饮食指导。重点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遵守低盐、低脂、低热量的原则。①减少钠摄入:因摄入过多的钠会使血压升高,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与平均每日的食盐呈线性正相关。据WHO报告,一个人如果每日摄盐量减少至5g,能使舒张压平均下降0.53kPa(4mmHg),理想的摄盐量应是每日5g。②增加钾的摄入:每日摄钾量与高血压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增加膳食中钾的主要来源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类。营养学家建议,成人每月吃蔬菜12kg(相当于每日400g),水果每月1kg(相当于每日33g)。③增加钙的摄入:膳食中低钙与高血压的发生也存在一定关系,每日摄钙450~500mg的人,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每日摄钙1 400~1 500mg者的2倍,牛奶、豆类中含钙丰富,每1ml牛奶中含钙约1mg,每日补充250ml牛奶即可满足机体的需要。油菜、芹菜、萝卜缨、蘑菇、木耳、虾皮、紫菜等含钙较高,是补充钙的食物。

【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高血压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疾病,但大多数人对此缺乏正确认识。有的患者把高血压病看成不治之症,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有的患者对高血压病麻痹大意,不顾医护人员劝告;有的患者经过一段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自认为治愈而擅自停止治疗,造成治疗失败,甚至发生不良后果。医护人员应加强卫生知识宣教,帮助患者认识高血压病对健康的危害,使患者做好长期治疗、终身服药的心理准备。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2.教育患者掌握科学用药原则及用药注意事项 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病有关知识和服用降压药物注意事项的指导,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高血压患者能重视并自觉坚持正规合理服药。

(1)规范用药时间: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最大药效时间科学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药效。如果用短效药降压,则根据人体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反应曲线,将传统的服药时间改为6∶00,14∶00,22∶00。可在峰时左右发挥药效,适时降压,始终保持药物在血液的有效浓度,保持降压效果的稳定。长效制剂6∶00服用较8∶00服用效果好,6∶00服药可尽快补充体内有效的药理作用,在血压升高时同步降压,可减少血压升高后对靶器官的损害,减少心脏做功,降低心肌耗氧量。

(2)了解特殊用药原则:一般降压药为口服,在特殊情况下如血压高、头晕、恶心采用舌下含服的方法,使药物迅速起效,达到紧急降压的目的。对于一些长效制剂,如胶囊类,则应整片吞服,不至于破坏其24h缓慢释放和平稳降压的作用。

(3)教会患者观察和简单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告诉患者服用降压药的目的不仅是降压,也是为了预防靶器官的损害。对使用后可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降压药如钙拮抗药的患者,应向其说明在体位变换时,动作尽量缓慢,特别在夜间起床小便时更应注意,以免动作过快致血压骤降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如利尿药类抗高血压药物会致低钾血症、血尿酸增高等不良反应,指导进食含钾丰富、低嘌呤的食物;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有无干咳,咳嗽剧烈、影响睡眠及生活质量时应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

(4)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据文献报道,一些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不理想。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如遵医嘱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告知患者要遵医嘱长期坚持用药,擅自停药、随意增减剂量、换药等不遵医嘱服药行为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3.介绍复查的重要意义 高血压患者多数在平时没有明显增加的症状,第1次测量血压发现不正常,需引起重视,进行血压跟踪。坚持定时、定量服用降压药,保护靶器官免受损害。

4.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 超重或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一般采用体重指数来衡量,高血压患者尽量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5kg/m2。超重者中至少有60%的人发生高血压,肥胖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是同年龄、体重正常者的2~3倍。经常坚持体力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降低体重的措施是限制饮食、低盐低脂、少食多餐,不吃甜食,食用含钾丰富食物如香菇、木耳等和含维生素E和亚油酸的素油。同时增加有氧运动训练,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滑雪、打太极拳、健身操等。运动强度可根据Karvonen公式计算:

最大心率储备=(最大心率-休息时的心率)×靶心率的百分比+休息时的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低强度=60%最大心率,中等强度=60%~70%最大心率,高强度75%~90%最大心率。

5.教育患者减轻精神压力,保持乐观情志 长期精神压力、心情抑郁、情绪激动等是引起高血压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激和焦虑可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焦虑和愤怒人格的人容易发生高血压。指导患者保持心理平衡,对能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家属对患者应充分理解、宽容及安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身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①作息时间需定时,早起早睡,生活有规律,有利于血压平稳。②居住环境空气要新鲜,尽量避免躁声干扰;注意保暖,穿着要宽松;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高血压的恢复。③改进膳食结构,多吃水果和蔬菜,限制饮酒、戒烟。三餐要节制,做到“食欲有节”。④劳逸结合。高血压患者应避免过于劳累,体力劳动后应注意充分休息;脑力劳动后应注意放松精神。⑤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必要时给予缓泻药。

7.教会患者自测血压 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告知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测量中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减少外在因素对血压读数的影响。明白血压一年四季及一天当中的变化规律及波动范围。

8.教会患者掌握高血压急症的表现及应急处理方法 ①出现血压升高明显,伴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抽搐、失语、感觉异常或障碍时应立即卧床休息,舌下含服硝苯地平10~20mg等迅速降压,与此同时应请医务人员帮助,安全就诊;②出现心前区闷痛、紧缩、压榨感,立即平卧休息,安抚患者情绪,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异山梨酯,若不能缓解应及时就诊;③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尿少等时,应立即取半卧位,双腿下垂,吸入氧气,保持情绪稳定,病情平稳后立即送医院诊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