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明脾与胃都位于腹腔,脾在胃的左方。现代医学关于脾的解剖是脾位于腹腔中,胃的后方,有胃脾韧带与胃相连,约与第十二胸椎高度一致,仰卧比站位高2.5cm,约相当于一个椎体,活体脾较尸体脾低些,与古代中医所述基本相同。中医脾位约高于现代医学一个椎体的认识与中医观察的可能是仰卧的尸体有关。

1. 从脾字意义上理解 从中医对脏腑命名用词及气化认识分析,脾有实体。中医古代文献中有关人体解剖结构用词甚多,多数含有“月”,“月”古代又作“肉”字解,对人体结构名称多用月字意指与肉相关。脾由月、卑组成,月如上示与肉有关,卑是个会意字,金文、小篆字形都由广、甲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其中“广”像左手,“甲”示士兵头上头盔,卑字用从事劳动的手和戴头盔士卒表示身份、职位低下,按古代礼仪,左右两方右方地位高,左方地位低。清朝李滢《身经通考》中认为脾,裨也,掩乎太仓,裨助胃气也,居心肺之下,故从卑。脾字本身已可说明该脏器是人体的一个肉质脏器,位于腹内左方,位低于胃,功能是助胃消磨谷物。

2. 从古代文献记载上认识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肋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从古代文献可知,祖国医学虽然对脾之解剖学技术甚少或语焉不详,但从已存的记载仍然可以寻绎出古人对它的整体认识。如《医贯·形景图》说:“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饮食而腐熟之。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说明脾与胃都位于腹腔,脾在胃的左方。《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说明了脾与胃是两个不同的脏器实体,并以一种称之为膜的组织联系着二者。膜可认为是现代医学中韧带、腹膜或大网膜类结构。根据《灵枢·经水》篇“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内容,可见脾与胃以膜相连是解剖的记载,证明脾与胃是邻近的两个人体脏器。

“与胃用膜相连而附其上之左”(《类经图翼》);“微差左胁于胃之上”(《医学入门》);“(胃)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医贯》);“脾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针灸大成》);太仓即胃,掩乎太仓意指脾在胃之后,十一椎即第十一胸椎。现代医学关于脾的解剖是脾位于腹腔中,胃的后方,有胃脾韧带与胃相连,约与第十二胸椎高度一致,仰卧比站位高2.5cm,约相当于一个椎体,活体脾较尸体脾低些(X线下观察),与古代中医所述基本相同。中医脾位约高于现代医学一个椎体的认识与中医观察的可能是仰卧的尸体有关。此外《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医宗必读》等还绘制有人体脏腑图,明确标明脾在腹腔中左季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