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上将肝硬化分为无症状性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但其界限常不清楚。只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甚至出现肝硬化并发症后,如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或发展成原发性肝癌才被确诊。代偿性肝硬化是较早期的肝硬化,男性占绝大多数。因此,严重的低血糖只发生于肝脏严重受损的晚期肝硬化患者。除可合并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外,尚有15%~30%的肝硬化患者可发生肝性糖尿病。此外,尚可发生胰岛素抵抗。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非常多样,通常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病情亦较轻微,可潜伏3~5年或10年以上,少数因短期肝细胞大片坏死,如重型肝炎,3~6个月便可发展成为大结节型肝硬化。临床上将肝硬化分为无症状性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但其界限常不清楚。

(一)无症状肝硬化

无症状肝硬化病人可以历经数年或数十年无相关的症状,甚至可无肝炎的病史;或既往有HBV感染史,但未发现有肝硬化。只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甚至出现肝硬化并发症后,如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或发展成原发性肝癌才被确诊。

(二)代偿性肝硬化

代偿性肝硬化是较早期的肝硬化,男性占绝大多数。症状轻微,缺乏特异性。以乏力、食欲减退出现较早;且较突出,可伴有腹胀不适、厌油、恶心、上腹隐痛、轻微腹泻等。这些症状多因为肠道淤血、分泌及吸收功能障碍所致。上述症状多呈间歇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经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患者营养状态一般,肝轻度增大,质地结实或偏硬,无或有轻度压痛,脾轻度或中度增大,皮肤可有蜘蛛痣及肝掌,有的患者踝部可发现轻微的水肿。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或轻度异常,血清球蛋白增高。

(三)失代偿性肝硬化

失代偿性肝硬化症状显著,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大类临床表现,同时可有全身多系统症状。

1.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一般情况与营养状况较差,消瘦,尤以面部、锁骨上窝附近的脂肪减少最为明显,严重时病人形体憔悴;乏力、精神不振,严重者衰弱而卧床不起。皮肤干枯,而色晦暗无光泽(肝病面容),可有不规则低热,一般不超过38℃,可能与肝脏灭活功能减退有关,抗生素治疗无效,只有在肝脏功能好转时才能消失;因缺乏维生素,病人可出现口角炎、多发性神经根炎、夜盲症及水肿等。

(2)消化道症状: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消化不良、腹胀发生率为50%~60%。常表现为食欲缺乏,甚至厌食,进食后上腹饱胀不适、恶心或呕吐,对脂肪和蛋白耐受性差,稍进油腻肉食易引起腹泻;患者因腹水和胃肠积气终日腹胀难受。上述症状的产生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胃肠道淤血水肿、消化吸收障碍和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60%失代偿性肝硬化病人可出现腹痛,多在上腹部,常为阵发性的隐痛或胀痛,可能与脾周围炎、肝周围炎、门静脉炎等有关。剧烈的腹痛多与胆管运动障碍、继发性胆道感染、结石或并发广泛肝坏死有关。半数以上患者有轻度黄疸,少数有重度黄疸,提示肝细胞有进行性或广泛性坏死。

(3)出血倾向和贫血: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倾向与肝功能严重减退、肝合成凝血因子减少,特别是凝血酶原、易变因子、稳定因子、凝血活酶、Stuart Prower(Ⅱ、Ⅴ、Ⅶ、Ⅸ、Ⅹ)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的量减少、质下降,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有关。通常先表现为出血倾向,皮肤摩擦处易出现出血点,注射部位出现瘀斑,常有鼻、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和胃肠出血等倾向。严重的有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尿血等。

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主要为正细胞性贫血。贫血可单独存在,但一般与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同时存在。是由于营养不良、肠道吸收障碍、胃肠失血和脾脏功能亢进等因素引起。

(4)内分泌紊乱: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内分泌紊乱,主要因雌激素增多、雄激素减少,有时糖皮质激素亦减少。其原因多为肝功能减退时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至雌激素在体内蓄积,通过反馈抑制垂体的分泌功能,从而影响垂体-性腺轴或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致雄激素减少,糖皮质激素亦减少。由于雄、雌激素平衡失调,在男性患者常有性欲减退、睾丸萎缩、毛发脱落及乳房发育等;女性有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患者面部、颈、上胸、肩背和上肢等上腔静脉引流区域出现蜘蛛痣和(或)毛细血管扩张;在手掌大、小鱼际和指端腹侧部位有红斑,称为肝掌,认为均与雌激素增多有关。当肝功能损害严重时,蜘蛛痣数目增多、增大,肝功能好转后则减少或缩小。

在肝功能减退时,肝对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灭能作用减弱,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和血管升压素增多。前者作用于远端肾小管,使钠重吸收增加,后者作用于集合管,致水的吸收也增加。钠水潴留使尿量减少及水肿,对腹水的形成和加重亦起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弱,使患者面部(尤其眼眶周围)和其他暴露部位,可见皮肤色素沉着。

肝硬化患者可发生低血糖高血糖。发生严重低血糖的患者较少,其原因是:一方面肝脏的储备能力很强,只要有20%的正常肝脏即可维护血糖稳定;另一方面肾脏也有糖原异生的作用,当肝脏功能减退时,它可代替产生相当一部分葡萄糖。因此,严重的低血糖只发生于肝脏严重受损的晚期肝硬化患者。高血糖和糖耐量异常可见于部分肝硬化患者。除可合并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外,尚有15%~30%的肝硬化患者可发生肝性糖尿病。这类患者常有高胰岛素血症。主要是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亢进、胰岛素分泌增加,同时由于肝功能减退而使期降解减少所致。此外,尚可发生胰岛素抵抗。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主要是胰岛A细胞产生的胰高血糖素和腺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在肝硬化时增高。

由于肝脏在甲状腺激素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肝硬化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为甲状腺正常的高甲状腺素血症[高T4、TBG(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和正常甲状腺的疾病综合征[低T3、低T4和高rT3(反T3)]。

因为维生素合成和钙摄入减少,可发生继发的骨质疏松症。部分患者可出现杵状脂,偶见肥大性关节病。

2.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 门静脉系统阻力增加和门静脉血流量增多,是形成门静脉高压的发生机制。脾大、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三大临床表现。尤其侧支循环的开放,对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有特征性意义。

(1)脾大:门静脉高压时,由于脾静脉输出血流阻力的增加使脾脏被动性的充血,脾因长期淤血而肿大,多为轻、中度增大,部分可达脐下,多为中等硬度,表面光滑,边缘钝圆。上消化道大出血时,脾可暂时缩小,甚至不能触及。如发生脾周围炎,可引起左小腹部疼痛。晚期脾大常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减少,称为脾功能亢进。

(2)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门静脉压力增高,超过1.69kPa(200mmH2O)时,正常消化器官和脾的回心血流经肝脏就会受阻,导致门静脉系统许多部位与腔静脉之间建立门体侧支循环。临床上有3支重要的侧支开放:①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②腹壁静脉曲张,在脐周和腹壁可见纡曲的静脉,以脐为中心向上及下腹延伸,脐周静脉出现异常明显曲张者,外观呈水母头状(海蛇头);③痔静脉扩张,有时扩张形成痔核。此外,肝与膈、脾与肾韧带、腹部器官与腹膜后组织间的静脉,也可相互连接。

(3)腹水: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75%以上有腹水,形成机制与下列腹腔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有关:①门静脉压力增高。超过2.94kPa(300mmH2O)时,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②低白蛋白血症。白蛋白低于30g/L时,血液胶体渗透压降低,致血液成分外渗。③淋巴液生成过多。肝静脉回流受阻时,血浆自肝窦壁渗透至窦旁间隙,致使淋巴液生成增多(每日7~20L,正常为1~3L),超过胸导管引流的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④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致肾钠重吸收增加。⑤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致水的重吸收增多。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致肾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前列腺素、心房肽及激肽释放酶——激肽活性降低,从而导致肾血流量、排钠和排尿量减少。

上述多种因素,在腹水形成和持续阶段所起的作用有所侧重,其中肝功能不全和门静脉高压贯穿整个过程。腹水出现前常有腹胀,大量腹水使腹部膨隆、腹壁绷紧发亮,状如蛙腹,患者行走困难,有时膈显著抬高,出现端坐呼吸和脐疝。

部分患者(约10%)伴有胸腔积液。腹水越多,胸腔积液的发生率越高,多见于右侧(70%~80%),系腹水通过膈淋巴管或经瓣性开口进入胸腔所致。

3.肝触诊 肝脏的大小与肝内脂肪浸润、再生结节和纤维化程度有关。一般规律是早期较大,晚期较小。质地坚硬,边缘较薄,早期表面尚光滑,晚期可触及结节及颗粒状,通常无压痛,但在肝细胞进行性坏死或炎症时则可有轻压痛。

以上为各型肝硬化的共同临床表现,由于病因和病理类型不一,其起病方式与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如小结节型肝硬化起病多隐匿,进展较缓慢,在肝硬化形成后数年,可无明显症状,其门静脉高压症不如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突出,肝功能减退亦不如大结节型肝硬化显著;后者起病较急进展较快,门静脉高压症相对较轻,但肝功能损害则较严重,早期即可出现中度以上黄疸;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则以门静脉高压症为主,巨脾多见,黄疸、蜘蛛痣、肝掌少见,肝功能损害较轻,肝功能试验多基本正常。各型肝硬化可因出现并发症、伴发病、大量饮酒、手术等因素,促进病情加重和发展。

(四)肝硬化的并发症

肝硬化晚期常有多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肺综合征、急性胰腺炎、原发性肝癌等。

1.上消化道出血 曲张的食管静脉和胃底静脉破裂、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及胃底黏膜糜烂,均可以引起出血,是肝硬化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肝硬化病人40%~70%迟早会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虽仅1/3会出血,但首次出血的病死率为30%左右。2年再出血率达70%,再出血平均病死率也高达30%。

当门静脉压力>2.94kPa(300mmH2O)则易出血,且很少自动停止。多突然发生,出血量多在1 000ml以上,病人表现为大量的呕血或黑粪,常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肝硬化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后,无腹水的患者可在短期内出现腹水。

2.肝性脑病(HE) HE是严重的肝脏功能失调或障碍所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过去曾称肝性昏迷,但某些肝硬化伴门体分流的患者或肝昏迷的早期,仅有意识、行为等改变,而无真正的昏迷,故目前统一称为肝性脑病。门体分流性脑病(PSE)强调门静脉高压,肝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支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流入体循环,是肝性脑病发生的主要机制。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亦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3.感染 肝硬化患者有多方面的免疫功能缺陷,血清和腹水的补体水平、中性粒细胞、肝脏的Kupffer细胞数量减少及功能下降,以及肠道菌群分布上移,肠道淤血、水肿,细菌易透过肠壁进入腹腔或进入门脉经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故常并发细菌感染,如肺炎、胆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胃肠道感染、结核性腹膜炎、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和自发性腹膜炎等。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近50%。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占40%~50%)和副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也可为铜绿假单胞菌、变型杆菌、产气杆菌等,90%以上为单一菌种感染。近年来发现厌氧菌也是致病菌之一,但也有人认为厌氧菌罕见。

4.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低钠血症:长期钠摄入不足(原发性低钠),长期利尿或大量放腹水导致钠丢失,血管升压素增多致水潴留超过钠潴留(稀释性低钠)。当Na降至125mmol/L以下时,患者感到恶心和不适;至115~120mmol/L时,出现头痛、嗜睡和反射迟钝;至115mmol/L以下时,常可出现抽搐和昏迷。如果血钠呈缓慢进行性的下降,上述表现并不突出;如果因利尿、放腹水、腹泻等原因使血钠急剧下降,可出现低钠综合征,表现为意识障碍、低血压、脉压缩小、心动过速和少尿等。持续性进行性低血钠是晚期肝硬化常见的临床征象,且血钠下降程度与病情轻重和预后关系密切。

(2)低钾、低氯血症:钾摄入不足、呕吐、腹泻、长期应用利尿药或高渗葡萄糖液、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均可促使或加重血钾血氯降低;低钾、低氯血症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并诱发肝性脑病。低钾血症在临床上表现为肌肉无力,先从下肢开始,逐步发展到躯干和上肢,可影响到呼吸肌,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胃肠道受累表现为腹胀和便秘。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窦性或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心电图通常能较敏感地反映低血钾的情况。早期出现ST段下降,T波幅度减低,出现U波,Q-T间期延长;随着血钾进一步下降,出现P波增高,QRS波增宽。

(3)酸碱平衡紊乱:肝硬化时可出现各种酸碱平衡紊乱,其中最常见的是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其次是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占酸碱平衡紊乱的80%~90%。单纯性呼吸性碱中毒占15%~20%,多发生于肝硬化病情加重的早期,常存在肝性脑病。发生呼吸性碱中毒的因素主要包括:低氧血症、各种原因(如高氨血症)引起的过度换气、低钾血症引起细胞内酸中毒而引起慢性过度换气、贫血使组织处在一定的缺氧状态反射性的引起呼吸中枢过度换气。

5.肝肾综合征 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大量腹水时,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及肾内血液重新分布等因素,可发生肝肾综合征,又称功能性肾衰竭。其特征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但肾却无重要病理改变。引起肝肾综合征的关键环节是肾血管收缩,导致肾皮质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持续降低。

6.肝肺综合征(HPS) 有80%的HPS患者是以肝病的表现来就诊,而无肺部症状。HPS是指不合并有原发性心脏病的严重肝病病人,因肺部血管和血流的异常导致动脉血氧合不足,动脉低氧血症而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杵状指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7.急性胰腺炎 肝硬化时,胰腺损害并不多见,仅表现胰淀粉酶增高而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的约有10%,应用皮质激素和利尿药可能引起胰腺炎。主要症状:发热、中上腹痛、恶心呕吐,有腹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血性腹水、休克和肾衰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加,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

8.原发性肝癌(HCC) HCC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肿瘤,简称肝癌。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HCC,占全球肝癌死亡数的45%。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HCC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肝炎,在HCC发病率中比例为90%左右。由于90%的HCC患者都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患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因此把治疗的重点放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上,对降低HCC发病率有一定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