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与免疫

传染与免疫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显性感染 侵入病原体克服机体的防御能力并在体内不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和组织破坏性变化,在临床上出现某一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候群,则称为显性感染。4.潜伏感染 侵入的病原体与机体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人体不出现疾病的表现,一旦人体防御功能降低,则引起疾病,成为显性感染。有毒力的病原体进入机体造成发病,主要有下列因素。其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称抗毒素。

(一)传染的概念

在人类生存的外环境中,存在着众多微生物,其中有一部分能侵袭人体,称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传染或感染。

构成传染过程,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外境。当人体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时,侵入的病原体可被消灭或排除,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反之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就会在人体内生长与繁殖,对人体造成损害。如果临床上有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时,就称为传染病发作。因此,传染和传染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染不一定发生传染病,而传染病是传染或感染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二)传染过程的表现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斗争。斗争的结果可出现下述表现,它们相互之间可以同时出现或交替出现,亦可移行或转化,呈现为动态变化。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由于人体防御能力强大,病原体在侵袭部位或在体内即被消灭,或被鼻咽、气管黏膜、肠道等排出体外,这种防御能力包括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及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亦即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所起的作用。

2.隐性感染 机体抵抗力较强,侵入的病原体具有一定的数量且可在体内生长繁殖,但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称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者的增多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对防止流行的扩散有积极的意义,而另一方面,也存在其成为传染源的消极因素。

3.显性感染 侵入病原体克服机体的防御能力并在体内不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和组织破坏性变化,在临床上出现某一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候群,则称为显性感染。

4.潜伏感染 侵入的病原体与机体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人体不出现疾病的表现,一旦人体防御功能降低,则引起疾病,成为显性感染。疟疾、结核病均有此表现。某些病毒性疾病如麻疹,其病毒可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一二十年后引起一种称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疾病,这种可在体内潜伏多年而后导致疾病发生的病毒,称为慢病毒。

5.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者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表现,但能排出病原体而成为传染源。

(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1.病原体的数量 当大量病原体侵入机体后,疾病发作的潜伏期就短,且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较长,病情较轻或不发病。但毒力强的病原体,少量侵入也会引起感染。

2.病原体的致病力 引起疾病的病原体,都具有一定的致病力,或称毒力。有毒力的病原体进入机体造成发病,主要有下列因素。

(1)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突破机体防御功能而获得生长繁殖和扩散蔓延的能力。

(2)毒素:是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①外毒素为革兰阳性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可分泌到周围环境中,是已知毒素中最强的,对组织的毒害作用有明显的选择性。其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抗毒素。②内毒素由革兰阴性菌所产生,存在于菌体内,当菌体被破坏、溶解后释放出来。其毒性作用主要有引起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白细胞减少及出血坏死等。

3.病原微生物的变异 一是基因变异,因其抗原结构发生改变而不受机体内免疫作用的伤害;二是药物敏感性的改变,变为耐药菌株,药物对其不起作用。

4.病原体的特异性定位 一定的病原体,经一定的途径,侵入机体的一定部位,并在此生长繁殖,称为病原体的特异性定位。如伤寒杆菌必须经口侵入机体,定位于肠道淋巴组织内生长繁殖;白喉杆菌经鼻咽侵入,定位于上呼吸道生长繁殖等。这种现象是病原体在人体内长期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且病原体的特异性定位常常可以构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