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

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儿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有多种类型,包括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少年型息肉病等,因类型不同,其病理改变、好发部位及恶变率也有差异。内镜及钡灌肠可证实息肉及其范围。本病须与溃疡性结肠炎所引起的假性息肉病鉴别。假性息肉病为周期性发病,无家族史。钡剂检查,可见胃、肠内,特别小肠内多发性息肉。

小儿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有多种类型,包括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少年型息肉病等,因类型不同,其病理改变、好发部位及恶变率也有差异。

一、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年。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约44.8%~68.5%的患儿有明显家族史。

【临床表现】 本病症状出现缓慢,早期仅出现排便异常,如大便次数增多,为黏液便或黏液便伴新鲜或陈旧性血便。有间歇性腹部不适或腹痛。直肠部位的息肉可在便后脱出于肛门外,患儿的全身情况逐渐恶化,出现食欲缺乏、乏力、消瘦、皮肤苍白。化验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诊断及鉴别诊断】 对有长期腹泻、便血、腹痛病史者,应考虑到本病,尤其有家族史者,更应警惕。直肠指诊可以触得大小不等的息肉。内镜及钡灌肠可证实息肉及其范围。

钡灌肠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摄片可见肠腔有多个圆形充盈缺损,在排空后显影更清晰,尤其用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对比摄片,显示密度增加的环形阴影。结肠镜检查更可直观地看到息肉部位和分布情况。

本病须与溃疡性结肠炎所引起的假性息肉病鉴别。假性息肉病为周期性发病,无家族史。息肉可自行消失,而在炎症的一定时期又复出现。假性息肉多呈圆形,直径一般<0.5cm。钡灌肠可见结肠袋消失,黏膜呈粒状,有圆形和条状阴影。晚期由于肠壁纤维化,肠腔狭窄和局部肠曲膨胀性扩张,病理变化主要为炎性细胞广泛侵入肌层,使肌纤维及神经节细胞受破坏,致肌层薄弱或无力,结肠明显扩张。

【治疗】 因本病癌变发生率很高,故主张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原则为尽量彻底切除病变,同时保留排便功能,防止长期腹泻,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根据病变性质、范围和程度而定。可行部分结肠切除、半结肠切除、结肠次全切除术,行结肠端端吻合。长期以来对是否切除直肠,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些学者主张切除全结肠、直肠,作永久性回肠造口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但这种手术对患儿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不易被家长所接受。另一些学者主张,作全结肠全切除行回直肠吻合术,保留了肛门排便功能,本术式缺点是保留了最容易发生癌变的直肠黏膜。

近来,有人采用结肠切除、剥除直肠黏膜、经直肠肌鞘内拖出肠管,即Soave手术。在游离结肠系膜后,于腹膜返折以上1~2cm处,环形切开直肠浆肌层,向下剥离直肠黏膜,直至接近肛管。然后于齿状线上切开黏膜向上剥离,使黏膜完全游离。肌鞘内拖出直肠黏膜及结肠一并切除,回肠与肛管吻合。该手术彻底切除全部病变部位及直肠黏膜,未损伤盲肠肌鞘及神经支配,保存了肛门括约肌功能。

对于行全结肠切除的病例,为解决术后腹泻问题,目前国际上采用回肠袋肛管吻合术的较多,即将回肠末端30cm肠管折叠吻合,制成J形回肠袋,其末端开口在齿状线水平与肛管作吻合。

二、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

本病又名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上罕见,多数病例有家族史,特点是,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有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色素沉着与息肉的关系尚不清楚。息肉往往分散在胃肠道的几个部位,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胃、食管均可受累。以空、回肠发病率最高,占90%以上。对这种息肉的性质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是一种良性腺瘤病,部分病例可恶变。也有认为,是类似错构瘤的组织肉赘。

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色素斑多分布在口和肛门的皮肤黏膜交界处,唇颊黏膜,手足的掌面,呈蓝黑色、蓝褐色、棕色或灰色,在同一患儿身上有不同的颜色,斑点很小,一般直径小于5mm,有圆形、椭圆形、梭形、线形或不规则形多种形态,边界清楚,斑点间不融合,不突出皮肤,表面无毛。色素斑可在生后不久或幼年时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上的色素斑可逐渐变浅或于青春期后消退,但黏膜上的色素斑不退。有的病例排黑粪或大量血便,患儿贫血,严重者生长发育障碍。偶见息肉诱发肠套叠,多为小肠套叠,套叠较松者可自行解套,以后仍可复发,间隔时间不定。钡剂检查,可见胃、肠内,特别小肠内多发性息肉。

本病为全消化道多发性息肉,其恶变率低,仅2%~3%,故其治疗原则以非手术对症疗法为主。如有下列情况则应用手术治疗:①经常阵发性腹部绞痛,经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影响患儿生长发育;②肠梗阻或肠套叠不能自行缓解;③大量失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一般主张用纤维内镜或作多处肠切开摘除息肉。如息肉集中在某一肠段或肠套叠肠坏死时作肠切除吻合术。

三、Gardner综合征

在20世纪50年代Gardner首先描述,主要包括结缔组织病变(纤维瘤)、皮肤病变(皮脂腺囊肿)、骨肿瘤及下消化道多发性息肉。有显性遗传规律。有人发现本综合征在第5对染色体长臂上5q21~22有缺陷。结肠息肉的癌变率较高。皮脂腺囊肿一般在青春期前即出现,即使切除息肉段结肠后,也继续增大。骨肿瘤多为良性,可发生在任何骨骼,但以下颅骨、颧骨、管状骨为最常见,主要表现为骨皮质增生。

由于癌变率较高,一旦确诊本症,应行结肠直肠切除术以防癌变。对体表、面部肿瘤应行手术切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