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测验的临床应用

心理测验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测验目前已广泛地用于临床定量评估。在我国,目前使用心理测验较多的是医学临床,据龚耀先1996年调查,使用测验最多的单位是医院,约占70%,用于医学目的也占全部使用的一半左右,如何在临床医学和临床心理学实践中用好心理测验这个客观工具,这是本节重点讨论的问题。测量标准误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心理测验的产生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心理特征和心理差异进行客观研究和评估的工作。

心理测验目前已广泛地用于临床定量评估。本书所指的临床是指广泛的临床领域,它除了医学临床外,同时也包括学校心理学家用心理测验对学生的智力、行为进行评估和职业指导、司法鉴定等。在我国,目前使用心理测验较多的是医学临床,据龚耀先1996年调查,使用测验最多的单位是医院,约占70%,用于医学目的也占全部使用的一半左右,如何在临床医学和临床心理学实践中用好心理测验这个客观工具,这是本节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如何选择和评价一个测验

临床工作者在使用心理测验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测验的好坏,以及该测验是否适合自己准备实测的对象,一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考虑。

1.充分了解测验的结构与功能 在使用测验前,首先详细阅读测验手册及有关资料,了解该测验的结构理论、主要功能和用途,判断该测验是否能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测验中要求受试阅读或手写,应当考虑施测的对象是否有这方面能力。还应从手册中查询实施该测验所需时间,并评价实施对象能否坚持完成,由于一些脑器质性损失病人通常不能坚持做长时间的测验,因此要考虑选用恰当的测验或分步骤完成。另外,不是有的放矢地使用而是希望通过实施各种测验来获得诊断也是一种滥用测验的表现。

2.详细了解测验常模的情况和适用范围 没有常模的心理测验,一般不适合在临床心理实践中用作诊断,仅具有较局限的参考价值,但投射测验是例外,心理治疗家常利用投射测验来了解受测者潜意识的内容,以便进行精神分析治疗。如果测验有常模,应当详细了解常模的构成和标准化情况,是否同时建立了如年龄、性别、城乡、受教育程度等次级常模(subnorm)。一般而言,准备实测的对象越符合常模样本的特征,其结果的准确性就越高。要特别注意测验在用于常模覆盖范围之外的少数民族和特殊人群时,往往会产生明显的测验偏因(test bias),导致错误结论的产生。

3.熟练掌握实施和记分方法,严格遵循标准化程序实施 测验的实施和记分方法与程序的标准化是保证测验结果准确性和较高评分者信度的前提。在实施测验前主试者应当熟练掌握测验的指导语、实施和记分方法,遵循手册中的原则适当地处理测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实测者在测验中始终要持中性态度。

4.仔细研究测验的信度 测验信度的高低表明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从理论上来讲,测验的信度越高(接近1.0)越好,但实际上不可能达到,许多研究者所掌握的尺度不一致,所以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而言,0.8以上的信度系数可以认为是“高”的,但是测验内容条目的一致性随条目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也不能一概而论。许多研究者认为,用于研究比较不同群体样本,测验信度在0.7以上就足够了,但若用于临床,对同一受测者不同特质进行比较,测验信度应在0.8以上,某些条目较多的测验,如智力量表的IQ,其信度应达0.9以上。此外,在计算测验信度时,分半相关法计算出的信度一般较重测相关和α系数高些。

5.广泛地收集和研究测验的效度资料 虽然大多数测验效度检验的结果也是用相关系数来表示,但判断效度的标准并不是相关系数越高越好。若测验要有好的效度,表现在相关系数则应为“恰当”。例如,一个新测验与另一个同类型测验的比较,相关系数不能太高(如0.9以上),太高说明这个新测验只是那个同类型测验的“翻版”。一般认为,同类测验比较的相关系数在0.6~0.8较合适。学业成绩常常作为智力测验的效标,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也不能太高,太高则说明智力测验所测的内容中“成就”的成分过重,与成就测验没有什么区别了,一般认为其相关系数在0.4~0.6较合适。关于各种不同效度研究相关系数究竟在什么水平称为“合适”?目前并没有一致公认的标准,这里提出的评判标准仅供使用者作为参考。大多数新测验在出版时仅进行了最基本的一些效度研究,更多的效度研究往往是使用者在不断的应用研究中做出的,因此,历史悠久的测验往往拥有大量的效度资料,新测验则相对较少。对于使用者来说,广泛地收集和研究这些效度资料是很重要的,能帮助深入、全面地了解该测验的各种效度,以便在具体应用时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熟悉和运用各种分析测验结果的方法

任何一种心理测验设计的条目都只是从相同功能条目库中抽取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因此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测量标准误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在分析解释测验结果时,应当考虑到这类误差的影响。例如,某受测者在韦氏智力测验中获得的言语智商为110,操作智商为100,是否能根据前者比后者高10个IQ而得出该受试与言语有关的能力发展得比较好的结论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还不知道这10个IQ的差异是否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心理测量学中有一套特殊的方法用于进行这类统计,它们与教育心理或医用统计学方法是不同的,这类方法称离散分析(scatter analysis)。它们都应用测验的信度和测量标准误对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或多个变量的平均值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测验的使用者应当掌握这些技术并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才能够得出准确的判断。有关这方面的技术和方法请读者参考相关的专著。

三、正确地看待心理测验和测验结果

心理测验的产生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心理特征和心理差异进行客观研究和评估的工作。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至今尚没有一种方法能完全替代心理测量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估。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片面地强调测验的作用和孤立地看待测验的结果,曾经也出现了随意给受测者贴标签的现象,甚至被种族歧视主义者利用。因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曾一度出现过反测验潮流。所以我们在肯定心理测验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它的局限性。

1.心理测验结果反映的是受测者在测验的这个特定环境下,此次操作的情况,尽管这个结果有一定的预测性,但是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可能与测验中的表现不完全一样。因此,临床心理学家在对个体进行心理评估时应当重视收集被测者的一般背景资料、既往历史和当前的症状与表现,还应当借助开放的或定势访谈技术对被测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定性评估,并与测验结果相互印证,以便做出准确而全面的判断。

2.虽然一个人(特别是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仍然会随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改变。而一个测验在其进行或重新标准化前,其内容和标准却是恒定不变的。美国的研究结果发现,人们的智力水平平均每三年会增加1个IQ值,因此,许多著名心理测验每隔15~20年要重新修订或标准化一次。这种现象提醒每个测验使用者应动态地看待测验分数。目前,心理测验工作者已越来越关注被测者在测验中所表现的特征,而不是只关注测验的分数,反对仅仅根据测验分数为被测者贴上一个标签的做法。

四、有关测验简化版(简式)的问题

编制和设计一个成套心理测验时,由于设计者希望测验能较全面地测量人们的某一心理特征如智力、人格、神经心理功能、学校成就和职业兴趣,往往设计多个分测验或分量表;同时,为了使测验具有较好的信度,每个分测验必须设计一定数量的项目,因此实施成套心理测验或量表需较长的时间,常常超过30分钟,一般在50~90分钟,有时甚至需数小时。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特殊原因病人不能完成全套测验或没有足够的时间实施全套测验,因此有人在原测验基础上发展出该测验的简式(short form)。目前许多著名的心理测验,如wechsler的三套智力量表、MMPI、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等都有简式版本。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简式都不是原测验设计者自己编制或发展的,而是由其他使用者发展的。因为心理测验的编制原则是用最少量可靠而有效的项目或分测验尽可能全面地反映被测者的心理特征。虽然要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并不容易,但是测验的编制者一般都认为保留下来的项目或分测验都是必要的,都有它的特殊用途,而不是可有可无。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使用测验的简式来代替全套测验就有可能破坏原测验的结构,达不到原测验编制者设计的测验目的。因此,临床心理学家在使用测验的简式时应十分重视这一问题。

专家们提出,为防止智力测验简式的滥用,保证测验结果的准确和完整性,只有在测验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智力,而只是希望对受测者进行快速甄别的前提下,当实测人员不足或病人本身的情况不允许做全式时,才可以考虑使用简式,这一原则也同样适合其他类型测验的简式。

在发展测验的简式时,应对简式进行效度测验,最通常的方法是将从全套测验中得到的标准分与从简式得到的标准分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的高低反映它们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越高,说明简式的结果越接近全式结果。然而,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当资料发生系数误差时,并不影响相关系数。Rabin曾提出,一个设计严谨的简式应包括三个方面的效度检验:第一,简式标准分和全式标准分的相关;第二,简式平均标准分与全式平均标准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第三,两种方法分别对受试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其分类情况的差异大小。

五、影响测验实施和记分的因素

研究发现,测验者与受测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影响测验的分数,而测验者本人常常未意识到这一点,结果可能导致测验分数变得不可靠或不准确。

1.测验者与受测者之间的协调关系(rapport) 两者间的协调关系在许多场合下对测验的操作产生显著影响。Feldman和Sullivan发现,在给大龄儿童做智力测验时,如果测验者能与其保持较好的协调关系,那么这些儿童可能比那些与施测者关系一般的儿童平均多得13个IQ,这几乎增加了近一个标准差。另一个研究发现,若测验者在测验中对受测者表达不满意的态度,如表达出“我想你应该做得更好些”的态度,结果会导致受测者的操作较那些得到中性态度处理受测者的操作结果明显地差些。1986年Fuchs等对22个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认为,儿童与熟悉的测验者合作时比与不熟悉的测验者合作时平均多得4个IQ。因此,测验者在正式实施心理测验之前应当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与受测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在整个施测过程中都应采取积极鼓励、富有同情心、温暖关怀的态度,但又要避免暗示受测者。

2.测验者对受测者操作水平的期望 Rosenthal及其同事发现测验者和研究者对受测者的期望会影响他们的操作水平,他们认为这种影响是由于测验者非言语的表情、姿态等因素间接向受测者传递了信息,从而影响了受测者的操作。因此,Cooper和Rosenthal建议临床心理学家在测验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向自己提问:对受测者当前操作的期望是什么?并检查自己是否在以某种方式向受测者传递这种期望。他们认为这样做能将对受测者的期望影响降至最低。

3.测验焦虑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受测者的测验焦虑是影响他们操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焦虑水平过高的受测者往往在测验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特别是在有时间限制的测验中,适当的解释和鼓励能有助于缓解受测者的焦虑情绪,但要完全缓解他们的焦虑也是困难的,因此在评价他们的测验结果要考虑到情绪对其操作水平的影响。

4.测验者对受测者的态度 测验者对受测者的态度往往会影响测验的实施和评分,假如测验者喜欢或同情受测者,在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中常倾向于给高分,因此测验者在实施过程和记分时要不断地检查自己的感觉,对受测者的态度是否影响了评分,以便保持评分的客观性。

六、测验工作者的资格与职业道德

心理测验是一门科学,它能够帮助心理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客观准确地评价受测者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但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使用不当,心理测验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而且可能导致人们得出错误的判断,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因此,西方国家对标准化心理测验的质量、心理测验使用者的资格都制定了严格的审查标准,并制定了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以保证心理测验能被正确地使用,成为人们研究心理特征的有效工具。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心理工作者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92年和1993年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先后制定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评估质量控制规定(试行)》(见附录),中国心理学会还制定了《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见附录),这些规定和道德准则是每一位从事或准备从事心理测验工作的人应当认真和严格遵守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心理测验事业不断地前进与发展。

(戴晓阳)

附录A 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

心理测验指在鉴别智力、因材施教、人才选拔、就业指导、临床诊断等方面具有咨询、鉴定和预测功能的测量工具。凡从事研制、使用和出售心理测验的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个人或所属机构,有责任维护心理测验工作健康发展。在从事心理测验工作中须遵循本条例。

一、测验的登记注册

1.凡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个人或集体所编制、修订、发行与出售的心理测验,都必须到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申请登记注册(非会员也可申请登记)。

2.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只认可那些经科学论证程序审核鉴定的标准化测验,并予以登记注册。凡经过登记注册的心理测验,均给予统一分类编号,并定期在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报》公布。

二、测验使用人员的资格认定

1.心理专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或在心理测量专家的指导下,具有两年以上测验使用经验者,可获得测验使用资格。

2.凡在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备案并获得认可的心理测量培训班,由本专业委员会颁发测验使用人员的资格认定书。

3.凡经过心理测量培训班的专门训练并获得资格认定书者,具有使用测验的资格。测验使用人员的资格认定书分为两种:单项测验使用资格认定书与多项测验使用资格认定书。

三、测验的控制使用与保管

1.任何心理测验必须对该测验的使用范围、实施程序以及测验使用者的资格加以明确规定,并在该测验手册中作出详尽描述。

2.具有测验使用资格者,可凭测验使用资格认定书购买和使用相应的心理测验器材,并要负责对测验器材的妥善保管。

3.测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测验指导手册的规定使用测验。在使用心理测验作为诊断或取舍决定等重要决策的参考依据时,测验使用者必须选择适当的测验,并要采取一定的检查措施,测验使用的记录及书面报告应保存备查。

4.凡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个人或机构在修订与出售他人所编制的心理测验时,必须首先征得该测验的主管单位或作者的同意。印刷、发行与出售心理测验器材的机构应该到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登记,并只能将测验器材售予具有测验使用资格者。

5.为保证测验的科学性与实用价值,标准化测验的内容与器材不得在各类非专业刊物上发表。

6.本条例自中国心理学会批准之日起生效,其修订与解释权归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中国心理学会

1992年12月

附录B 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

心理测验在鉴别智力、因材施教、人才选择、就业指导、临床诊断等方面具有作为咨询鉴定和预测工具的效能。凡在诊断、鉴定、咨询及人员选择等工作中使用心理测验的人员,必须具备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所认定的资格。在使用心理测验时,心理测验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科学性与客观性原则,不利用职位或业务关系妨碍测验功能的正常发挥。使用心理测验的人员,有责任遵循下列道德准则。

一、心理测验工作者应知道自己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对待测验工作须持有科学、严肃、谨慎、谦虚的态度。

二、心理测验工作者应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令与法规,遵守《心理测验管理条例》。

三、心理测验工作者在介绍测验的效能与结果时,必须提供真实和准确的信息,避免感情用事,虚假的断言和曲解。

四、心理测验工作者应尊重被测者的人格,对测量中获得的个人信息要加以保密,除非对个人或社会可能造成危害的情况,才能告知有关方面。

五、心理测验工作者应保证以专业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来使用心理测验,不得滥用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六、为维护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凡规定不宜公开的心理测验内容、器材、评分标准以及常模等,均应保密。

七、心理测验工作者应以正确的方式将所测结果告知被测人或有关成员,并提供有益的帮助与建议。在一般情况下,只告诉测验的解释,不要告诉测验的具体分数。

八、心理测验工作者及心理测量机构之间在业务交流中,应以诚相待,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九、在编制、修订或出售、使用心理测验时,应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利益冲突,避免有损于心理测量工作的健康发展。

中国心理学会

1992年12月

附录C 心理评估质量控制规定(试行)

心理评估技术现在已经在科研、教学、人才选拔、职业指导、升学指导、军事、体育、临床医学和司法鉴定等各个领域被广泛地应用。为了使心理评估技术得到正确运用,凡从事心理评估工作的人员都必须采取严肃、认真和审慎的态度。为了保证心理评估技术的正确使用,维护心理评估的信誉和使其健康发展,本会特制订以下规定。

一、心理评估人员

1.心理评估人员包括专业人员和操作人员。心理评估人员均须接受严格的心理评估技能培训。

2.专业人员要具备以下条件者才被认为合格(注)

①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心理学工作者、临床医师及与心理学有关的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

②接受过心理评估的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心理评估理论基础和三年以上使用多种心理评估方法的经验;

③能够正确地指导操作人员实施心理评估操作技术。

3.操作人员要具备以下条件者才被认为合格(注)

①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心理学或与心理学有关的科研技术人员;

②受过心理评估的专业培训,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实施单项或多项心理评估的操作;

③负责实施心理评估并向专业人员提交实施报告。

4.以上两类人员均不得向他人泄露受试者的评估结果,并遵守心理评估质量控制规定。

二、心理评估的器材

1.心理评估的器材包括评估的指导书(手册)、工具、问卷、图片、记录纸、剖析图、计算机软件等所有材料。

2.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器材应在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注册登记,以便心理评估器材的统一管理,防止滥用造成不良影响,申请登记者可来信索取“注册登记办法”。

3.心理评估器材的制作和向外提供,权利属于本测验和量表的编制者或委托单位;其他单位或个人未得编制者或委托单位的许可不得复制、生产或转买,违者按国家的知识产权法、版权法和专利法规定,对侵权行为追究其法律责任。

4.心理评估器材只能由具有心理评估资格的人员使用和保管,其他人不得获取心理评估器材。任何心理评估人员有责任保管好心理评估器材并注意保密。

5.对心理评估器材使用与保管不善的单位和个人,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可在有关专业报刊上提出公开批评;严重违反者,专业委员会可采取适当的资格制度。

6.凡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器材不得在任何公开印刷品上作全文或部分刊发。

三、心理评估使用的注意事项

1.被用作诊断或对个体评价、鉴定的心理评估量表必须是经严格科学审定的标准化量表,有正规的指导书(手册),合乎规定的信度、效度、常模、记分方法、实施程序及结果解释方式等。

2.心理评估人员使用心理评估量表之前,必须熟悉和掌握该量表的内容、特性、应用范围及实施方法,并能准确解释。

3.心理评估量表被用作诊断或对个体评价、鉴定等重要决策的参考依据时,不能只简单报告评分分数,必须详细分析,正确描述,科学地解释,并认真书写报告,以免造成误解或不良的后果和影响。

4.心理评估使用的记录书面报告的底稿及有关其他资料均须妥善保存备查,不得随意泄漏或让无关人员翻阅。

四、其他

1.心理评估的收费标准应依各地物价水平由物价部门核准收费,不得以心理评估作为非法营利的手段而乱用、滥用。

2.本规定自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批准之日起生效,其解释权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