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脉证并治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阳,就是阳性病——三阳的表里之间。少阳病,就是所谓的亚健康。本太阳伤寒,该是发热而恶寒无汗,头痛,脉浮紧。脉弦是少阳脉,细,是津液少。太阳表证传变,出现少阳症状,就要按照少阳去治疗。这是典型少阳的上焦不通,这个可以小柴胡汤对证解决。本条太阳病不解,还传入了少阳,出现了少阳提纲证候,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他条文只说少阳证不见了,出现谵语。

今天讲少阳病。少阳提纲以前讲过了,没听过的,可以课后找来学习一下。

少阳,就是阳性病——三阳的表里之间。不属于太阳表证,也不属于阳明里证。这个提纲病,有个系列症候群,临床多见的,别看条文少,病可不少。搞不好,就容易误判的。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这个提纲病,症状实在不全,我们要补充一下。

补充:少阳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项强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舌苔薄白,脉弦。

书上说,有一症便是,那是针对合病说的,不能乱理解。和其他经合病的,一般以呕,胸胁满闷为主要。本经自病的,要符合3个以上症状才可以定夺,人命关天,不能大意。

这些病,太常见了,乃至于出现了“柴胡大夫”。少阳病,就是所谓的亚健康。凡是阳性病,定不了表证和里证的,都可以出现少阳证候,按少阳论治。它介乎于表里之间,会有些表里证候,不要被迷惑而误诊断。

264条,前面提纲讲过了,这里不重复讲了。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桂本为: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宋本: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这一条以前提纲里面讲了,只有太阳才有伤寒。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本太阳伤寒,该是发热而恶寒无汗,头痛,脉浮紧。而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了头痛、发热,没提到恶寒无汗,但是,这个症状会有,不过是或恶风、时而有汗,不典型。头痛的类型多是脖子连带两个额角痛得厉害。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脉,脉弦细。脉弦是少阳脉,细,是津液少。因此说,是病转属少阳。他的太阳表证会有些存在的,脉弦细的同时,会夹带紧,甚至微浮。我这样讲,是因为临床见到的确实不少。

而太阳中风和少阳中风,也是和这样相类似,不过是除了表证,又出现了少阳证而已。太阳表证传变,出现少阳症状,就要按照少阳去治疗。如果太阳表证不退,又有了少阳见证,也可以太少同治的,比如柴胡桂枝汤。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少阳病,不能发汗,本身少阳病就是津液不足,上焦不通,就像阴云密布,就是不下雨一样,发汗了胃里就津液更不足。一旦发汗多了,就津液大亏,胃中燥热,出现谵语了,就是入了阳明了。他经文就说了,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胃气不和,烦躁,心慌。

少阳其实也有些许的胃不和,还不是典型阳明证:心烦,心下满,胸胁闷。这是典型少阳的上焦不通,这个可以小柴胡汤对证解决。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一旦转属了阳明谵语的胃气不和,阳明胃中热燥,可以小承气汤和胃泻热。顺便提一句,由胃不和,烦而悸想起来的。

人的这个胃气除了伤寒单独说的胃热津液不足,还有广义的中焦胃气不和。这个不和,可以是阳明,可以是少阳,可以是太阴,可以是厥阴,也可以是少阴。时方派叫做肝胃不和,胆胃失和,中气下陷,胃火食积等。这些导致的胃气不和,是诸多失眠的根本原因。《内经》说过,胃不和寝不安。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条就说明了上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是说太阳病没解除存在,同时又传入少阳。如果是:本太阳病几日后,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这才是真正的表解而传少阳。伤寒的文风就是这样。

那么,前条的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可以直接用小柴胡吗?只要是有汗,发热恶风,不重的,就可以用小柴胡解决。

参考这条:第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学生:也就是说,小柴胡汤可治少阳本病,太阳少阳合病,按这个思路,也可以治少阳阳明合病。

少阳阳明合病,只要阳明没有大实,就可以用。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前面讲过,少阳的性质就是夹在表里之间,表里证都可以见到,又都是不典型。它可以独见,也可以和太阳同见,或者和阳明同见,也可以三阳共见。独见而表证或者里证不多不重,可以小柴胡。表证也明显,柴胡桂枝汤。里证也同时明显,大柴胡汤。三阳共见,可以直接小柴胡汤和之。三阳共见,是阳明中风那条。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本条太阳病不解,还传入了少阳,出现了少阳提纲证候,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这时候,还没有经过吐法和下法的误治。脉呢,是沉紧。脉沉紧,其实就是弦脉有力而微沉,有向阳明发展的可能了。这时候,可以马上用小柴胡汤来解决,使津液得下,胃热得津液而和。小柴胡汤以前讲过方义,这里不重复,大家可以去看以前的讲义。

伤寒方证的运用,初级套方,中级会复方,高级的是套药症精确加减。即使是四大家的时方,说白了,也是套方证,一些人不会套,随意加减,搞出了大笑话。将来可以编成经方诊断程序,放在电脑里,临证可以直接参考,更加精确。类似的程序,上海医科大学曾经搞过时方诊断系统。程序给你迅速提供资料及条文依据,你再人为修正,多简单。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这是接着上条说的。上条说,柴胡证,没给吐下误治,可以小柴胡汤解决。这条说,如果见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辨不清什么证了,给乱治。少阳病本来是津液不足,上焦不通,你给发汗伤津液,下了也伤津液,引邪内入,吐了,也是如此,温针就更加助邪热,损伤津液。结果,柴胡证的症状没有了,出现了谵语了,这是有了阳明证候了,是给乱治治坏了,叫做坏病。

他条文只说少阳证不见了,出现谵语。这一定是入了阳明了。但是除了谵语,也有可能伴随其他乱七八糟的症候群,没法一句说清,后面就给了一句经典的杀手锏——“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这句话很厉害啊,在告诉你要灵活辨证分析啊。以法治之”,什么法?三阴三阳六经分辨法!这是活辨百病的真言。

我不止一次说过,伤寒杂病论是一体的,不是分开的,什么伤寒治外感,金匮治内伤,是五行法,那是胡掰!仲景用《伤寒》来举例说明如何辨证,教我们生动的辨证法,然后,金匮杂病部分是留给我们的课后作业。看到仲景用伤寒来讲六经辨证,就说六经只能治疗外感。如果用温病为例讲六经,就要说六经辨证只能治疗温病不成?以前的几代经方家,都是用六经之法来治外感吗,没治过内伤病?这样说来,时方家的是治疗内伤的,他不会治疗外感了?治疗外感只有求仲景了?古方不能治疗今病,那么,四大家的时方是不是古方?你怎么敢拿来乱用?时方要是真地学好,当个“中医”还是没问题的,关键是都学不好,都“医者意也”了。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这是三阳合病的典型。但是,这条的脉呢,“浮大,上关上。”不是浮紧了。同时,还但欲眠睡,目合则汗。这是为什么呢?浮大,是表里都有热啊,上关上,在关部之上,寸脉的下面这个部位更是明显。这个部位,是上焦和中焦的交界处,心下这个部位,热邪很盛,津液不得下达,是津液伤得厉害啊。

“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但欲眠睡,可要和少阴但欲寐分开。这个是热,那个是寒。为什么要睡?就是热得神昏了。临床看那些高热的,都迷迷糊糊的。这个热啊,还不算厉害,厉害了就要谵语了,这是谵语前的那个阶段。那么目合则汗呢?类似盗汗啊,什么原因?里面有热,目合则卫气内入,阳气入阴入里,增加了里热,汗就被蒸发出来得厉害。所以说,时方派说的阴虚盗汗,很不严谨。

学生:这个热就要靠脉象诊断了?

是的。这个时候还去养阴,不是耽误事情吗?救火还来不及,他时方派却要在旁边拼命滋阴清热,这不是问题?

学生:苦寒泻火,栀子柏皮汤?

这个要看情况,要根据具体证候,或者大柴胡,或者承气汤,或者白虎汤,要随证去辨别。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像189条那样,可以小柴胡加味(按药症加)。这个药症如果对了,还要考虑配伍原则,不能看到药症符合就加上去,那样不行。这是高层次的东西,将来你们会掌握的。

搞复方容易。比如上条,热得厉害,里实不重,可以小柴胡加白虎汤。复方是最灵活的,最看出你的辨证本事的。时方大家,也不是乱加减,乱加减的,都是现在学时方的“大家”,堆砖头,1级地震就会垮,还洋洋自得觉得出神入化了,造了个秘方来。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太阳伤寒六七天,没有了恶寒了,热也不多,无大热,并且出现烦躁,这是表邪内传阳明了,阳为表,阴为里,所以说,是太阳表邪传入阳明里实,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此文不符仲景意,无从阳明传少阳之理,怀疑为叔和加)

这条无法解释,或者是王叔和的注解。我的看法:270.伤寒三日,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入里。

少阳有呕,不欲饮食。太阳也有食欲不振,干呕现象。例如,12条所讲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他这条的意思,就是没有了表证,也不呕,反而能食,食欲有些亢进,是里有热,阳明有热,消谷善饥啊。这条我就这样给删改了,你们可以参考,不一定对。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这条也有问题。少阳脉小者,什么意思?是脉弦而小?还是有了少阳证,脉不弦,脉小了?这条该这样来看:伤寒三日,转属少阳,脉小者,欲已也。太阳伤寒3天,病传少阳,临床多见的。出现了少阳证候,但是脉变得不弦了,见到了小脉,小脉的意思,就是脉跳的力量不足,有些和缓而短小。这是病势已过,症状也不重了,要自我恢复的表现。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这个时辰的说法,是遵循了古代三阴三阳时辰的概念,实际没多大用处,也没有明显规律可循,指导不了临床,这里不论。

少阳篇讲完了,该总结的也都在其间总结了。少阳病,就是三阳的表里之间的病,有很多疾病的症状表现都在这个部位来反应,既然是属阳,就是有偏热的表现。并且是表里之间证候明显。这个部位呢,是在胃肠和躯干之间,涵盖不少脏腑。而相对的三阴的厥阴病,就是偏寒一些,是上下之间表现的证候明显。这是个大概的分法。

治疗上,要用调和的办法,不能用汗法和火针等伤津液,不能下,引邪内入阳明。这是治则和禁忌。

我们伤寒杂病论里面,治疗的八法很全,汗、吐、下、和、消、清、温、补都具备了。将来讲完六经了,你们就分成六本书,像拼积木一样对比着读,理解更好。

明天开始讲太阴篇,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