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表半里浅识

半表半里浅识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也可以认为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存在阳和阴证。可见疾病由表入里、入半表半里。半表半里是一个理论,判断一个理论的好坏关键在于疗效,在于该理论能否指导临床并提高临床疗效。半表半里有助于把握疾病的病位及病性,结合半表半里可以把疾病的病位三分法,正如后世所创立的三焦理论一样,都是运用三分法,可见三分法比二分法更能有利于提高临床的辨证效果。

马家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方法脱胎于八纲辨证,《伤寒论》中明显提到了八纲,如“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等是阴阳、寒热辨证;“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是表里辨证;“喜按为虚,拒按为实”为虚实辨证,可见《伤寒论》中亦留有八纲辨证的痕迹。

“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是表里论。这是古代的二分法,如阴阳论,即非阴即阳。但事物往往是复杂的,用二分法不可能完全概括疾病在人身上面的反应。所以势必要求用更详细的方法来概括疾病人身的反应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张仲景在继承《汤液经法》的基础之上改变了道家的称谓,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道家的名称,如真武、阳旦之名。而道家对《汤液经法》影响颇深,由此可以说《伤寒论》在某些方面亦深受道家的影响。

三分法相对于二分法而言更能恰当的概括和说明人身对疾病的反应。举例来说,如饼上的芝麻粒,用二分法来讲,芝麻粒不在饼的表面,即在饼的里面,可事实上芝麻粒还有一半在表一半在里的情况。可见三分法明显比二分法更恰当和更具有指导意义。道家的奠基理论著作《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三分法理论的体现。

从理论上讲,疾病在人身上的反应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同样还应该有非表非里证,即半表半里证。自古以来,医家多同意太阳病是表证,阳明是里证,少阳是半表半里证,这是阳性证的表里三分法,但众多医家却忘记了阴阳的共存,即阳证的对立面还存在着阴证,阳证存在表、里、半表半里的三分法,同样阴证也存在者表、里、半表半里的三分法。

同时也可以认为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存在阳和阴证。在表和里分阴证和阳证,表的阳证为麻黄、桂枝证,表的阴证为桂枝加附子汤证。里阳证为白虎、承气证,里阴证为理中、四逆证。同样在半表半里也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但奈何局限于《伤寒论》条文中的开头“太阳病或阳明病”,说阳明病篇有麻黄汤证,就说六经皆有表里,这样明显地将《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复杂化了。

半表半里皆是相对而言,相对于太阳表证而言为里,但又不是真正的阳明里证;对于阳明里证而言为表,但也不是真正的太阳表证。所以只能归纳为半表半里,如小柴胡汤证的往来寒热,“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的部位不在阳明里,故可认为在半表半里。成无己在解释《伤寒论》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伤寒论》虽然已经包含了半表半里的思想,但没有确切的提出来,所以成无己就创造了“半表半里”这个词来阐述了半表半里的理论。

1.从《伤寒论》条文来看半表半里 如《伤寒论》第148条明确提出了“半在里半在外也”,虽然没有明确半在里半在外的理论,在论中事实上已经完全具备了半表半里的辨证理论。如《伤寒论》明确提出了太阳向少阳、阳明的传变,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可见疾病由表入里、入半表半里。

2.从《伤寒论》六经传变来看半表半里 可见,太阳传少阳、阳明,阳明为里实热证,提纲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而少阳病提纲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可见少阳病的是太阳传向阳明的一个中间过程,虽见口苦咽干的热象,但还没有达到阳明的胃家实的地步,同时结合柴胡证,可知少阳还兼有表未解的寒热往来的表证,所以少阳证明显的应该是半表半里。

3.从少阳病的治疗方剂柴胡剂来看半表半里 同样仲景在治疗太阳病时采用辛温发汗的麻黄、桂枝剂,治疗阳明病时用寒凉的白虎汤或承气汤。但对于少阳病却采用解表与清里之药共存的方剂,并三阳合病,治从少阳,可见少阳证的确为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是一个理论,判断一个理论的好坏关键在于疗效,在于该理论能否指导临床并提高临床疗效。半表半里有助于把握疾病的病位及病性,结合半表半里可以把疾病的病位三分法,正如后世所创立的三焦理论一样,都是运用三分法,可见三分法比二分法更能有利于提高临床的辨证效果。后世温病学派认为中焦为枢纽,和少阳主枢机是同一道理。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只能用和法,这也是因为半表半里的病位和表、里不同的缘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因为历代研究《伤寒论》的学者都是“以经解经”,都是从《伤寒论》本身去理解,当然跳不出《伤寒论》的范围。我们可以试着从伤寒以外来看伤寒,可以更好的窥到伤寒的真面貌。半表半里理论的出现,使《伤寒论》表里辨证得到了一个有机的结合,使表和里结合了起来。

孙思邈有“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话,我们可以通过罗列《伤寒论》类方,可以明显地将伤寒论的113方分列为解表(麻黄、桂枝类),清里热类(白虎汤、麦冬汤)、温中(理中、四逆汤类),温壮解表(桂枝加附子、麻黄附子细辛汤),剩下的类方,通过三分法的理论可以知道《伤寒论》中必有半表半里阳证的方,也有半表半里阴证的方。通过理论的指导,可以很顺利的将少阳病和半表半里结合起来,同样将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和厥阴病联系起来。

这样基本上六经和八纲一一相应,为了检验这一理论是否成功,可以在临床上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