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包括遗传和代谢影响、生活环境中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与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是内科领域两大最常见的心身疾病,亦是心身疾病谱中最重要的临床类型,发病率居首位。本系统具有代表性的心身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经典的心身疾病代表是心脏神经症。

血管系统心身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包括遗传和代谢影响、生活环境中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社会心理刺激通过大脑皮质边缘系统引起情绪反应,情绪的体验包括心理和躯体的两个部分,情绪的心理体验包括人们熟悉的各种情绪状态,如愤怒、害怕、恐惧、抑郁和喜悦等;情绪变化的躯体表现一般比较固定,近似于体力活动或躯体性应激的情况,如心率血压上升、心肌耗氧与心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肌肉血流量增加而肾脏与胃肠道血流量下降。由此可见社会心理刺激、情绪的变化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与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是内科领域两大最常见的心身疾病,亦是心身疾病谱中最重要的临床类型,发病率居首位。本系统具有代表性的心身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经典的心身疾病代表是心脏神经症。

一、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公认的心身疾病,世界各国现代化都市中成年人群患病率在10%左右,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背景发病率不同,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男性高于女性,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细小动脉在初期发生痉挛而在后期发生硬化。临床表现是血压升高、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群,以及后期并发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功能不全,因此高血压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一)致病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种因素可以导致持续高血压。

1.生物、理化因素

(1)遗传因素:高血压病人往往有阳性家族史。父或母一方为高血压患者,子女的发病率为25%左右;父母双方均为高血压患者,子女发病率可达40%左右。但是,遗传因素又是受到环境、生活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可以不患高血压病。

(2)食盐摄入过多:达尔(Darl,1961)的报道,以大量的食盐喂大白鼠会导致血压升高。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看到饮食中含食盐过量的群体血压偏高。由于食盐过多,身体内储存的钠增加,加大心脏排血量,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3)超重与肥胖:超体重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比正常体重人群高3~5倍。随着体重的增加,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早年就过度肥胖,无疑是高血压的先兆。

2.心理因素 精神应激、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心理因素可以引致高血压,其机制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1)情绪因素:人们在生活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生活事件对人的血压有明显的影响,焦虑、紧张、恐惧、愤怒、抑郁等都能导致血压升高,而与高血压关系最密切的是焦虑、愤怒和敌意等情绪状态。焦虑、恐惧时由于心排血量增加,以舒张压升高为主;愤怒和敌意时由于动脉阻力增加,也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2)个性特征:高血压病人大多易于激动,尚有冲动性、强迫性性格倾向,具有压抑、敌意、攻击性或依赖性的矛盾性格。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个性特征并非是特异的,可以发生在各种个性特征的人。而焦虑和易于发生心理冲突的人易于发生高血压病。

3.社会因素 高血压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这与不同的社会有关;城市比农村高,这与长期的噪声、城市交通和居住拥挤、紧张的人际关系不适应有关;在工作上要求紧张度比较高的职业如汽车司机、飞行员、消防队员、飞机场调度员等发病率高与职业分工不同有关。

(二)临床心理表现

高血压病发生后,病人常会出现心情烦躁、易怒、记忆力差、精神不集中,伴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悸、倦怠,少数病人可有兴奋、躁动、抑郁、被害妄想、幻觉等较严重的心理症状,而这些心理症状又常与血压成平行关系,心理问题最明显时,血压也最高。

(三)治疗原则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渐进性缓慢发展的慢性病,现有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必须推行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心身综合治疗。降压、镇静、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是躯体治疗的基础,亦是心理治疗的先导。现代心身医学研究指出,心理治疗对高血压病有广阔的前途。现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疗法。

1.音乐松弛疗法 采用松弛疗法并结合音乐及指导语使患者很快进入一种空幻放松的状态,可使患者出现及时的降压效果,其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可由安静时的基础水平再下降0.999kPa和0.799 9kPa。

2.生物反馈疗法 对较轻高血压患者来说,生物反馈疗法可使血压降至正常,而不需要服用降压药物。对较重的高血压患者来说,生物反馈疗法可配合药物疗法,从而提高药物疗法的疗效。

3.锻炼疗法 适当的体育锻炼,既能降低血黏度和红细胞的聚集性,又可促发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器官的灌注,使血压缓慢下降,使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和交感神经活动降低,外周血管扩张而使血压缓降。轻性高血压的人可开展耐力性运动,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和游泳等。采用哪种运动方式最好请医生指导,不可盲目进行。

4.饮食疗法 合理膳食,减少摄入的热量,增加消耗。伴有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只要减轻体重5%,可使1/3的患者不用药物而使血压降至正常。成人可采取少量多餐,多吃蔬菜、水果,同时将每日的食盐摄入量控制在6g以下。

二、心脏神经症

心脏神经症又称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心理因素所致的一种心血管功能失调综合征,伴有神经症其他表现。本病虽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是偶可与器质性心脏病伴存,或在后者的基础上发生,是内科临床上很常见的典型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一)致病因素

1.生物、理化因素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以20~40岁最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在妇女更年期、产后具有“体质不良综合征”者更为多见。部分病人可以在器质性心脏病或被弱化的心脏基础上,由于病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交感神经张力过高而诱发本病。

2.心理因素

(1)心理创伤、冲突、社会生活事件造成的不满足和心理应激状态,对自己疾病顾虑担心,有关心脏病的知识不足或不能正确认识,医务人员医源性暗示,对社会科普宣传的误解,对自己躯体和健康过分注意,可导致心脏功能恶性循环,加重心脏不适感觉。

(2)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机体适应能力差,对生活事件的反应敏感,是心脏神经症常见的易患因素。

(3)病人性格缺陷和气质倾向是本病重要的内在致病条件:抑郁质或黏液质等内向性格,神经类型弱型或不稳定型、多思多虑、小心谨慎、胆小、爱钻牛角尖、敏感多疑、暗示性强等。

3.社会因素

(1)负性生活事件增多和积累。常见的负性事件有人际关系紧张、失败、失业、家庭婚姻问题等,引起心理应激。

(2)家庭或亲友中有人患心脏病而死亡,造成恐慌等急性情绪发作。

(二)临床心理表现

病人在某种情绪刺激作用下感到自己“心脏病复发”,心跳突然加速,呼吸紧迫,胸闷无力,惶恐不安。常急诊就医,主诉甚多,但是症状多属一过性。因经常反复发作,病人多不敢一人在家或外出,劳动不敢用力,实际上繁忙时因注意力转移常无心脏症状,而一人独处时则容易发作。病人因长期反复性发作而固执地反复进行多项心脏检查,可有焦虑和恐惧。

(三)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抗焦虑、抑郁药物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用普萘洛尔,可以逐步改善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亢进。

2.心理治疗

(1)认知疗法:通过接受、支持、改善认知,消除病人的心理顾虑,同时改善对本病的认识。

(2)放松疗法:减轻或缓解焦虑症状。

(3)其他:认知领悟疗法、自我训练疗法、心理支持疗法等均可减轻或缓解强迫症状、疑病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