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呼吸系统与外界直接接触,诸种致病因素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尤以感染、肿瘤、免疫过敏性疾病多见。患者不仅有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相似的功能特点,呈现心肺功能的相关性,而且还具有神经系统心身疾病的某些特点。因此,本系统心身疾病以情绪障碍为中心的心理变化比较明显。2.诱发因素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较复杂,其发病因素与免疫、感染、内分泌、自主神经、生物化学和心理因素有关。

呼吸系统与外界直接接触,诸种致病因素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尤以感染、肿瘤、免疫过敏性疾病多见。环境污染或直接吸入有害烟雾所致的肺部疾病已久为人们所熟知,情绪、精神、社会文化以及心理因素在某些呼吸系统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重视。如在高度集中注意与聚精会神思考时往往产生屏息或抑制呼吸幅度。在愤怒、焦虑恐怖时有呼吸加快,自觉呼吸急促。在抑郁时有呼吸减慢伴有深长叹息式呼吸。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的代表性疾病是支气管哮喘和过度换气综合征。

本系统心身疾病的病理特点是:

1.呼吸器官功能大部分受神经系统不随意控制,一部分还受到大脑皮质随意性控制,故具有双重神经控制的特征。患者不仅有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相似的功能特点,呈现心肺功能的相关性,而且还具有神经系统心身疾病的某些特点。

2.呼吸系统每时每刻都与外界大气直接进行气体交换,人类呼吸道防御结构并不完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侵袭,故临床上患病率很高。

3.呼吸与循环功能共同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时刻不停的生理活动对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至关重要。与循环系统功能一样,呼吸系统功能与情绪变化呈显著相关性和敏感性。例如呼吸急促,机体障碍时立即会引起病人焦虑紧张的情绪反应;反之,情绪障碍会很快的影响呼吸生理功能。这在过度换气综合征和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本系统心身疾病以情绪障碍为中心的心理变化比较明显。

4.呼吸系统心身疾病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因此患者既有呼吸困难的自觉症状,亦有呼吸功能障碍的客观症状,这种“双重性”的呼吸困难特征,产生多种心身反应的临床症状。但是这种主观客观症状表现的轻重并不一致,可表现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而无任何呼吸功能障碍;或相反,尽管有明显呼吸功能障碍而无自觉的呼吸困难感。一般认为,前者作为心身疾病呼吸困难表现的可能性较大。

一、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免疫变态反应引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亦是呼吸系统心身疾病的代表性疾患。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是在气道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广泛气道痉挛、黏膜水肿、黏膜分泌物增多及纤毛功能障碍等变化。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50%小于12岁,男孩尤为常见。在哮喘患儿中,70%起病于3岁之前。

(一)致病因素

1.遗传因素 本病是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为70%~80%。其亲属发病率高于群体发病率,并与亲缘关系远近、病情程度轻重成正比。

2.诱发因素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较复杂,其发病因素与免疫、感染、内分泌、自主神经、生物化学和心理因素有关。

(1)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变应原吸入,如尘螨、花粉、动物毛屑、氯、氨、青霉素的吸入、食用鱼、虾、蛋类食物。

(2)细菌、病毒等引起呼吸道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IgE,导致气道高反应状态。

(3)气候变化、运动及某些药物。

3.心理因素 目前认为,单独的心理因素虽不能引起发病,但情绪对哮喘发作,在某些成人或儿童则是重要的促发因素。有5%~20%的哮喘发作由情绪因素引起。

(1)儿童哮喘发作与父母亲的过分娇宠溺爱有关:在哮喘发作期间,由于支气管痉挛造成呼吸困难和窒息感,患儿拼命挣扎吸进一点空气,并极度恐惧,因而更多地依赖父母。而当子女患病和表现出依赖性时,有些家长过分关注和照顾,从而对患儿的哮喘症状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操作性强化。还有些家长把家庭矛盾过早地暴露在未成熟子女面前,或反复无常乱斥责孩子,会使他们没有归属和安全感,无所适从,变得自卑、脆弱,情绪极易波动,进而影响机体内分泌、免疫机制和自主神经功能,造成哮喘发作频繁和加剧。

(2)心理应激:人际关系冲突、精神紧张,如焦虑、失望、恐惧、沮丧及剧烈运动等,产生消极心理反应,导致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β肾上腺功能低下,迷走神经张力亢进,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3)个性特点:虽然心理学研究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性格与哮喘发作有明确关系。但哮喘患儿的人格特点多为过分依赖、幼稚、敏感和希望受人照顾。社会交往少,不合群,情绪不稳定,自我为中心,强迫倾向,易受暗示。正是由于这种较高的暗示性,使原来不会引起哮喘的外界刺激在他身上引起哮喘。

4.社会因素

(1)大气污染:工业的高度发展使空气中含过量的有害气体或粉尘,从而诱发哮喘;油漆、厨房、化工工业或医务工作,也会因吸入敏感的刺激性气体而诱发哮喘。

(2)居住条件:过于干燥或潮湿都易诱发哮喘,特别是破旧而潮湿的环境中,卧室中物品陈旧,易于积灰而滋生尘螨。移居他地的儿童哮喘发病率上升,有些患儿在离家或上学时不再发病。

(二)临床心理表现

发作时呼吸困难,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同时伴有焦虑和恐惧,形成“发作-恐惧-发作”的恶性循环。Knapp和Nemetz(1960年)观察了9个病人的406次发作,发现其中34%的发作伴有激动、不安,10%发作在性兴奋或运动状态下,5%的发作时有抑郁情绪。对本病人格特征的研究发现病人依赖性大,暗示性高,易焦虑,常常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不表露出来。

(三)治疗原则

除使用氨茶碱或肾上腺素和激素等药物外,对有情绪因素的病人,在心理治疗上,首先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十分重要。如有母子关系冲突的患儿,当他离开家庭参加夏令营等活动时,哮喘发作反而减轻,此外也有用催眠、暗示、生物反馈等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成功的报告。

1.暗示法 医护人员在病人发作时要镇定自若,准确的操作技术使病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从而减轻病人的恐惧。

2.疏导疗法 通过解释、安慰、鼓励、交流信息等语言,消除病人对病情发作的焦虑和恐惧。

3.自律训练法 每日进行特殊训练3~5次,对支气管哮喘有一定疗效。还有人用催眠暗示,成功地减少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的症状,少数病人用行为治疗,效果优于药物。

二、过度换气综合征

这是一种常见的、具有明显心理因素的表现不随意地换气过度状态。

(一)病理生理机制

本病继发于焦虑或激动的换气过度,继之肺泡及动脉血CO2张力下降,而静脉血CO2张力降低不明显,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血浆HCO3浓度下降,pH值升高,导致血管痉挛,尤以脑及心的中型动脉为主,脑血流减少,出现意识障碍及脑电图异常。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及肌肉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也减低,致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及痉挛。心脏表现为心率增速,心绞痛及心电图显示T波倒置,ST段降低,Q-T间期延长。若空气大量吞入胃部可使之过度扩张,出现腹痛或腹胀。四肢麻木与感觉异常除因呼吸性碱中毒外,尚与交感神经兴奋,使皮肤血管收缩有关。

(二)临床心理表现

本病可由各种原因引起连续的快速深呼吸或令病人快速深呼吸2~3min,随即病人主诉心慌、焦虑、胸部紧迫、头晕、四肢麻木、眼前发黑等,继而肌肉强直、昏厥及神志丧失,同时伴有大笑大叫等心理异常。患者往往能意识到这些症状,可自行缓解,但不能控制自己的过度呼吸。发作时间常持续20~60min。患者大多有神经质或癔症性格倾向。女性比男性多,尤以青年妇女为多见。惊吓、恐惧、疼痛等常可诱发,或见到家庭成员遭受呼吸困难或哮喘折磨时,也可使之发作。

(三)治疗

1.根据症状及检查所得,适当使用镇静药,抗焦虑药物可以试用,如氯硝西泮1~2mg,口服,3/d;β受体阻滞药(如普萘洛尔20mg,口服,3/d,支气管哮喘者禁用)、钙剂对缓解发作常有一定疗效;吸入含3%~5%二氧化碳的空气也能达到类似效果。

2.支持性心理疗法,注意从患者生活中发现造成心理紧张的因素,予以改变环境,生活指导,解释性心理治疗或暗示治疗常可中止发作。

3.自律训练疗法有效,但只是一种辅助疗法。重要的是发现患者欲求不满或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条件的原因加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